农转非:国家建构下的农民身份选择逻辑

农转非:国家建构下的农民身份选择逻辑

论文摘要

“农转非”是一个诞生于国家制度,却影响着社会行为的关键词。它曾经在政策表达和社会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通行证,是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资格证。从它的形成、变迁直至消逝,都在国家建构和制度变迁之中,体现着农民对于身份认同的追求,对于资源配置和权利平等的渴望。“农转非”在国家对于社会身份系统的建构中形成,是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产物。建国初期出于国家整合和社会秩序重建的需要,国家采取了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从而出现“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别。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购统销等制度安排又将有差别的资源配置于不同的户籍性质,使户籍成为了城乡身份界定的符号,从而形成了户籍身份制。“逆城市化”思路的影响下,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限制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严控农民身份向城市居民身份转变,也就严格控管“农转非”的指标。身份差异从户籍性质上体现出来,标志着“户口”成为身份的符号,一旦符号出现也就将导致社会分化。然而社会分化既是身份差异的表现,又是身份差异的原因。城乡之间的社会分化也加大了城乡身份差异和二者之间的隔阂,从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逐步形成。城乡身份差异主要通过资源配置的不同来体现,这种差异就从衣食住行逐步扩大到了就业、教育,甚至声望和社会地位。对于农民的权利不公也从政治经济方面逐步延展到了社会文化方面,导致了农民身份认同危机,城乡户籍壁垒和社会文化转型,这些都是农民实现“农转非”的内在动力。国家对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严格控制与农民实现“农转非”的愿望形成了一对矛盾。农民仅能通过包括招工、上学、结婚、征兵等的几种方式实现“农转非”,于是争取这些机会就成为了实现“农转非”的独木桥。农民在面对机会的时候不惜付出巨大代价和努力。这都是农民对于“农转非”积累的内在动力的外在表现。国家经济体制转变和市场发挥调节的作用,削弱了户口的控制能力,开始淡化农民的“农转非”意识。国家计划分配模式被打破而减少了行政干预,使得农民流动趋向个人理性选择。但是长期以来的城乡分治致使城乡之间依然存在资源配置不平衡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在诸多方面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因此城乡一体化必然将是未来城乡社会发展和治理的方向,这是由身份走向契约的社会进步之路。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 (一) 理论视角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关键词"的政治学探索
  • 三、核心概念与本文思路
  • (一) 核心概念
  • (二) 本文思路
  • 四、关键词的解释
  • 第一章 "农转非"的背景:国家建构社会身份系统
  • 一、传统农民身份系统的强化与重构
  • 二、国家整合下的制度安排
  • (一) 秩序重建与社会控制
  • (二) 计划经济与统购统销
  • (三) 逆城市化逻辑与控制
  • 三、户籍身份制的初步形成
  • 第二章 "农转非"的运行:社会分化与身份认同危机
  • 一、社会分化与二元社会结构形成
  • (一) 身份差异与社会分化
  • (二) 城乡二元身份结构
  • 二、资源配置的身份差异
  • 三、"农民"身份认同危机与社会转型
  • 四、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转非"
  • 第三章 "农转非"进程中的农民行为与社会形态
  • 一、"招工户口":劳动力换取商品粮
  • 二、"高考户口":脑力转变户籍身份
  • 三、"增容户口":资源交换城市资格
  • 四、"农转非"中的社会形态
  • 第四章 农转非的变迁:如何从分治到一体?
  • 一、市场经济与农民流动理性选择
  • 二、身份资源不平衡引发社会矛盾
  • 三、从"农转非"到"非转农"
  • (一) "非转农"现象分析
  • (二) "非转农"成因分析
  • (三) "非转农"的发展方向
  • 四、身份走向契约,分治走向一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水资源“农转非”时空异质性及形成机制[J]. 地理研究 2019(06)
    • [2].城市化进程中的“农转非”困境——基于北京市河村的经验研究[J]. 江海学刊 2020(03)
    • [3].水资源“农转非”市场化运作研究——基于山东聊城位山灌区的实证分析[J]. 东岳论丛 2016(09)
    • [4].城市化进程中“农转非”类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调查及思考[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0(03)
    • [5].“农转非”安全社区建设[J]. 劳动保护 2015(10)
    • [6].就地就近城镇化进程中“农转非”居民的收入获得——基于陕西汉中的经验研究[J]. 当代经济科学 2018(05)
    • [7].“农转非”遇冷,因为被偷换概念[J]. 乡村科技 2017(19)
    • [8].“农转非”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 商 2016(04)
    • [9].关于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农转非意愿对经济的影响——以宁波市为例[J].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8(05)
    • [10].水资源“农转非”的影响及补偿措施的建议——基于浙江省的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09(22)
    • [11].性别视角下的“农转非”路径及其收入回报 基于CGSS2008—2013数据的实证研究[J]. 社会 2018(03)
    • [12].体制转型与户籍身份转化:“农转非”微观影响机制的时代变迁[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13].“农转非”[J]. 传承 2009(19)
    • [14].农户贷款“农转非”应引起关注[J]. 中国农村金融 2010(11)
    • [15].从“农转非”到“非转农”:大学生逆城市化流动的个案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17(02)
    • [16].从“农转非”到“非转农”——大学生逆城市化流动的个案研究[J]. 社会科学文摘 2017(07)
    • [17].三峡库区“农转非”移民市民化适应性分析[J]. 人民长江 2015(23)
    • [18].江西省户籍改革中“农转非”群体利益均衡问题研究[J]. 市场研究 2015(07)
    • [19].大学生不再热衷“农转非” 折射出城市生存困境[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1(05)
    • [20].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转非”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龙泉驿区同安街道为例[J]. 中国市场 2018(27)
    • [21].我国水资源“农转非”驱动因素的时空尺度效应[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01)
    • [22].水资源“农转非”的市场调节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2(02)
    • [23].“半家户”[J]. 中国老年 2018(24)
    • [24].拒绝溪石“农转非”当赞[J]. 瞭望 2008(38)
    • [25].“农转非”居民的市民化阻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 价值工程 2013(10)
    • [26].户籍制度改革政策下“农转非”居民住房保障体系研究——以重庆为例分析[J]. 建筑经济 2012(04)
    • [27].“农转非”不能搞“大跃进”[J]. 中国老区建设 2015(06)
    • [28].“农转非”:农民为何不愿做城镇人[J]. 当代贵州 2010(01)
    • [29].“市民化”之后:户籍变更能否消除工资歧视[J]. 农业技术经济 2020(08)
    • [30].浅析农村生源大学生“农转非”降温现象[J]. 学理论 2015(07)

    标签:;  ;  ;  ;  

    农转非:国家建构下的农民身份选择逻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