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倒伏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研究

水稻抗倒伏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选用了12个籼稻不育系(二系不育系5个,三系不育系7个)和10个恢复系,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共配制60个中籼组合,通过对其主要抗倒伏性状测试,分析了F1的杂种优势、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各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及抗倒伏性间的相关性,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F1主要抗倒伏性状杂种优势的分析表明:株高、基部第1节间长,基部第3节间长、长轴、短轴、壁厚和倒伏指数具有正向中亲优势,其中株高、基部第3节间长、长轴和短轴具有正向超亲优势,基部第1节间长和壁厚表现为负向超亲优势且偏向于高值亲本,基部第2节间长也表现为负向超亲优势但偏向于低值亲本。2.根据倒伏指数和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测定分析表明:安农9054S和协青早A是较为优良的抗倒不育系,协青早A的产量一般配合力小,特殊配合力方差大,以其与恢复系配组有望选到抗倒高产的组合。恢复系中以R9019和明恢86抗倒性状较好,且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大,为Ⅰ类亲本,与优良不育系配组易于选配出抗倒高产的组合。3.通过特殊配合力分析,结合其它抗倒性状的综合表现,抗倒伏能力表现较强的组合有:金23A/R9019、龙特甫A/盐恢559、Ⅱ-32A/盐恢559、Ⅱ-32A/辐恢838、中9A/明恢86、龙特甫A/明恢63、金23A/镇恢084、安广S/R713、广占63S/R713、宣69S/黄华占、安农9054S/安选6号和安农81S/安选6号等12个组合。4.通过抗倒伏性状间的相关分析得出:倒伏指数与株高、基部第1节间长和第2节间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长轴和短轴呈极显著负相关。所以在选配抗倒组合时,选用株高适中、基部节间短、茎秆粗壮的亲本配组较易奏效。5.通过F1与亲本抗倒伏性状的相关分析得出:F1的株高、长轴、短轴、壁厚和倒伏指数受父本的遗传影响较母本较大,而基部的3个节间长受母本的遗传影响较大从而为杂交配组时双亲抗倒性状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6.通过抗倒伏性状一般配合力和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的相关分析得出:倒伏指数的一般配合力与穗数的一般配合力呈显著负相关,与穗长呈显著正相关,与实粒数、结实率和理论产量均呈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水稻抗倒伏能力与产量是一对矛盾体,但是也不无可能选育出抗倒高产的组合,主要通过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来实现。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水稻倒伏的类型
  • 1.2 水稻倒伏的影响因子
  • 1.2.1 株高
  • 1.2.2 茎秆
  • 1.3 穗型
  • 1.4 茎秆的力学特性
  • 1.5 水稻抗倒伏生物力学机理
  • 1.6 水稻抗倒性评价的方法与指标
  • 1.6.1 倒伏分级法
  • 1.6.2 抗折力矩
  • 1.6.3 倒伏指数
  • 1.7 水稻抗倒伏性状的遗传研究
  • 1.7.1 水稻抗倒伏性状的遗传率
  • 1.7.2 水稻抗倒伏性状的基因定位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3.1 株高、节间长和秆长
  • 3.3.2 基部抗折力
  • 3.3.3 产量性状测定
  • 3.3.4 力学参数计算
  • 3.4 统计分析方法
  • 3.4.1 相关性分析
  • 3.4.2 配合力分析
  • 4 结果分析
  • 4.1 不同亲本品种、组合的倒伏指数差异
  • 1抗倒伏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4.2 F1抗倒伏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 4.2.1 中亲优势
  • 4.2.2 超亲优势
  • 4.3 主要抗倒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 4.3.1 主要抗倒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分析
  • 4.3.2 主要抗倒伏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分析
  • 4.3.3 供试水稻组合抗倒性聚类分析
  • 4.3.4 亲本的分类与评价
  • 4.4 抗倒伏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4.4.1 F1与亲本抗倒伏性状的相关性
  • 4.4.2 主要抗倒伏性状间的相关性
  • 4.4.3 抗倒伏性状和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的相关性
  • 5 讨论
  • 5.1 非株高因素在抗倒育种上的利用
  • 5.2 杂种优势分析
  • 5.3 亲本配合力
  • 5.4 亲本的改良
  • 6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矮壮素对小麦抗倒伏性能的诱导效应研究[J]. 河北农业科学 2017(02)
    • [2].播种期对直播稻茎秆抗倒伏性状的影响[J]. 北方农业学报 2020(04)
    • [3].水稻抗倒伏性状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J]. 中国水稻科学 2016(02)
    • [4].水稻抗倒伏性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 湖南农业科学 2011(13)
    • [5].化控技术对玉米植株抗倒伏性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0(06)
    • [6].取样后处理措施对小麦抗倒伏性状测定结果的影响[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9(04)
    • [7].化控剂密高对玉米抗倒伏性的影响[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5(06)
    • [8].穗肥施氮量对抛栽杂交中稻抗倒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吉林农业科学 2011(02)
    • [9].甘蓝型油菜抗倒伏性及农艺性状研究[J]. 作物杂志 2010(06)
    • [10].玉米抗倒伏的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08(04)
    • [11].氮磷调控对杂交水稻旌优781抗倒伏性及产量的影响[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6)
    • [12].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小麦抗倒伏性状遗传参数的分析及其应用[J]. 陕西农业科学 2014(08)
    • [13].不同基因型小麦灌浆和抗倒伏性能与籽粒产量的关系[J]. 西北农业学报 2015(06)
    • [14].花生抗倒伏性状的初步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1(02)
    • [15].施氮模式对冬小麦越冬期冻害和茎秆抗倒伏性能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 2010(04)
    • [16].玉米种质资源的抗倒伏性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9(06)
    • [17].谷子抗倒伏性和株高、穗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5(06)
    • [18].小麦发育后期茎秆抗倒伏性的数学模型[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2(15)
    • [19].油菜茎秆几种发育相关酶的活性对茎秆抗倒伏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18)
    • [20].黑龙江省三、四积温带玉米新品种抗倒伏性比较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9(08)
    • [21].北部旱地冬小麦抗倒伏性状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31)
    • [22].水稻最佳施硅模型试验研究[J]. 农民致富之友 2017(07)
    • [23].14个糜子品种在平凉市旱地引种试验初报[J]. 陕西农业科学 2016(10)
    • [24].小麦茎秆抗倒伏性能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12(09)
    • [25].玉黄金化控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抗倒伏性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 河北农业科学 2019(05)
    • [26].作物抗倒伏检测专利技术综述[J]. 科技创新导报 2019(11)
    • [27].株行配置对带状条播小麦群体光环境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3(08)
    • [28].寒地水稻茎秆抗倒伏性状的初步研究[J]. 北方水稻 2009(05)
    • [29].叶面喷施烯效唑对谷子抗倒伏性状及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 2017(08)
    • [30].甜高粱抗倒伏性状评价及其倒伏系数初探[J]. 作物杂志 2008(03)

    标签:;  ;  ;  ;  ;  

    水稻抗倒伏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