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与中国隐逸传统

周作人与中国隐逸传统

论文摘要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现代隐士”,一个说不清、道不尽的人物。他身上集中了中国传统士人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全部复杂性。五四时代,他曾经作为“青年导师”而蜚声文坛,后来却因抗日战争时期投敌叛国而成了为国人所不齿的民族罪人。周作人一生大起大落,充满悲剧性,其复杂性与深刻性决不亚于鲁迅。本论文主要以传统隐逸文化为背景,分析周作人与隐逸传统之间深刻的精神联系。以此观照周作人在五四之后转向消沉,在抗战时期沦为汉奸的原因,并着重探讨造成他隐逸悲剧的根源。第一章,绪论。用两节文字分别阐述选题的意义和近年来对周作人与传统文化的研究趋向,提出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分析隐逸文化在现代的发展、走向和本质,探索传统文化在面对现代化挑战时的命运问题。第二章,介绍中国隐逸文化,为后面探讨周作人的隐士人生做好理论准备。中国隐逸文化源远流长,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然,隐士在现代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基础,但其产生和发展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心灵的轨迹,这对于研究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三章,主要从纵向角度概述周作人由“叛徒”到“隐士”的人生转向。从五四时期的“弄潮儿”到五四落潮之后苦雨斋中的寂寞隐士,周作人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避世的精神蜕变。乱世之中避祸自保似乎已经成为历来知识分子的模式化道路,周作人的隐居避世也是出于避祸自全的目的。第四章,从横向角度着重分析周作人转向隐逸之后的隐士人生。从他的“胜业”——人的研究和草木虫鱼的美文写作出发,分析其在“十字街头的塔”里矛盾的人生状态。这种貌似闲适的审美化的日常生活,实际上是寂寞而苦闷的。抗日战争爆发,寂寞隐士最终被逼出象牙塔,走向末路。第五章,探究周作人隐逸悲剧的根源。作为转型期的一代知识分子,周作人的隐逸又非传统的隐逸文化所能涵盖。他的隐逸当中包涵着一种现代性诉求,指向对普遍人生和人类命运的无私关怀,这也正是周作人的隐逸所特有的现代价值。周作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具有典型意义。古老的隐逸传统在汹涌的现代化浪潮中终被湮没。周作人这一代知识分子正好赶上了这个传统与现代激烈冲突的时代。他们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困境中,想“兼济天下”而不能,欲做隐士而不得,终究造成了现代隐士的一幕悲剧。第六章,结论。正是由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使那种古老封闭的民间社会形态被彻底打破,隐士最后的生存空间被剥夺,隐逸避世从根本上无法实现。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是古老的隐逸传统走向末路的根源。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第2章 专制与隐逸
  • 2.1 求仕与隐居
  • 2.1.1 "周旋于道与势之间"
  • 2.1.2 儒家之"隐"与道家之"逸"
  • 2.2 隐者的境界
  • 2.2.1 隐逸的三境界
  • 2.2.2 "为我"与"无我"
  • 第3章 从"叛徒"到"隐士"
  • 3.1 变革时代的最初选择
  • 3.2 "五四"的斗士
  • 3.2.1 人的发现
  • 3.2.2 针砭时弊的战士
  • 3.2.3 "新村运动":人的生活
  • 3.3 转向——从"叛徒"到"隐士"
  • 3.3.1 彷徨与转变
  • 3.3.2 失掉向导
  • 3.3.3 闭户读书:走向隐逸
  • 第4章 "十字街头的塔"
  • 4.1 象牙塔里的苦与乐
  • 4.1.1 胜业——人的研究
  • 4.1.2 苦涩的美文
  • 4.2 "十字街头的塔"里的叛徒和隐士
  • 4.3 隐士的悲剧
  • 第5章 传统之"魅"与现代之"惑"
  • 5.1 古老的传统
  • 5.1.1 儒道互补的进退之道
  • 5.1.2 无法摆脱的名士之气
  • 5.2 精神蜕变的不彻底
  • 5.3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 5.4 隐逸之末路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周作人与中国隐逸传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