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环省会城市群研究

河北省环省会城市群研究

论文摘要

城市群作为城市的集合体,在参与区域或国际竞争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所具有的整体竞争力是单个城市无法比拟的。河北省冀中南地区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群将成为这一地域发展的主要形态,对该城市群的研究也渐成焦点。本文回顾了城市群发展演变和空间结构研究理论,结合河北省环省会城市群的发展历史和发展条件,综合运用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和指标体系,对环省会城市群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对城市群内14个城市的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以及4个中心城市的辐射强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环省会城市群的空间布局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环省会城市群为处于雏形阶段的中型城市群,经济发展正处于由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阶段升级转化的关键时期,并提出了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应采取“一核两区、一主两副”的轴带式发展构想。文章的最后针对环省会城市群当前的发展机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综述
  • 1.3.1 国外城市群研究的主要成果及进展
  • 1.3.2 国内城市群研究的主要成果及进展
  • 2. 环省会城市群的范围、类型与发展阶段界定
  • 2.1 区域范围的界定
  • 2.2 类型的界定
  • 2.3 发展阶段界定
  • 2.3.1 经济发展阶段的界定
  • 2.3.2 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界定
  • 2.3.3 集聚-扩散阶段的界定
  • 3. 环省会城市群发展的历史与基础
  • 3.1 中心城市发展的历史
  • 3.2 城市群发展的基础
  • 3.2.1 优越的区位条件
  • 3.2.2 较强的经济实力
  • 3.2.3 良好的城市基础
  • 3.2.4 有机的历史文化联系
  • 4. 环省会城市群城市体系研究
  • 4.1 城市群发展现状
  • 4.2 规模等级结构现状
  • 4.3 规模等级结构特征
  • 4.3.1 城市数量结构不合理
  • 4.3.2 城市人口分布不均衡
  • 4.3.3 特大城市集聚作用相对较弱,核心城市首位度不高
  • 4.4 空间布局现状
  • 4.5 职能结构
  • 4.6 区域城市体系类别
  • 5. 环省会城市群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 5.1 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 主成分分析法
  • 5.2.1 主成分分析法原理
  • 5.2.2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5.2.3 定量分析工具
  • 5.3 指标的主成分分析过程及结果
  • 5.4 城市群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 5.4.1 综合发展水平很不平衡
  • 5.4.2 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地域分布呈西强东弱的格局
  • 5.4.3 提高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机制及措施
  • 6. 中心城市城市流强度分析
  • 6.1 城市流理论
  • 6.1.1 城市流
  • 6.1.2 城市流强度
  • 6.2 环省会城市群城市流强度分析
  • 6.2.1 城市流强度模型
  • 6.2.2 城市流强度分析
  • 6.3 结论与对策
  • 6.3.1 结果分析
  • 6.3.2 存在问题
  • 6.3.3 强化对策
  • 7. 环省会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与优化对策
  • 7.1 城市群发展的功能体系
  • 7.2 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
  • 7.2.1 主要空间模式类型
  • 7.2.2 发展模式
  • 7.3 城市群空间结构组织构想
  • 7.3.1 空间布局构想
  • 7.3.2 核心城市
  • 7.3.3 两大都市区
  • 7.3.4 发展轴线
  • 7.4 城市群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 7.4.1 发展机制的选择
  • 7.4.2 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 7.4.3 完善城市体系结构,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道路
  • 7.4.4 调整行政区划
  • 7.4.5 加强政府对城市群建设的协调
  • 7.4.6 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武汉为何是“城市圈”不是“城市群”[J]. 武汉建设 2009(01)
    • [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对城市群创新绩效的影响——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9(06)
    • [3].京津冀智慧城市群建设路径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01)
    • [4].京津冀城市群可持续爬升规律的定量模拟及验证[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0(01)
    • [5].哈长城市群城镇化水平测度研究[J]. 商业经济 2020(01)
    • [6].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空间重构与优化调控[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02)
    • [7].川南城市群高铁旅游协作机制研究——以成贵高铁为例[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20(02)
    • [8].都市农业推进长株潭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J]. 全国流通经济 2019(33)
    • [9].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关系研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0(02)
    • [10].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分析[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02)
    • [11].高速铁路对哈长城市群可达性的影响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0(03)
    • [12].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的历史、特征与展望[J]. 城市规划学刊 2019(06)
    • [13].辽中南城市群高铁可达性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0(07)
    • [14].呼包鄂榆城市群特色小镇建设问题及发展路径探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0(11)
    • [15].建设韧性城市群 提升区域抗风险能力[J]. 群众 2020(09)
    • [16].从数据融合走向智慧协同:城市群公共服务治理困境与回应[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20(04)
    • [17].近30 a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时空扩张分析[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 [18].中原城市群竞争力的测度与简要评析[J]. 时代经贸 2020(23)
    • [19].长三角世界城市群首位度对标分析[J].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20(09)
    • [20].提高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能力研究[J].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19(04)
    • [21].哈长城市群科技创新生态构建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9(10)
    • [22].城市群战略下的产业项目布局[J]. 城市开发 2019(15)
    • [23].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中心研究员 冯奎:努力提升城市群功能[J]. 上海企业 2019(09)
    • [24].努力提升城市群功能[J]. 财经界 2019(25)
    • [25].“大智移云”背景下京津冀城市群应急协同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9(11)
    • [26].我国城市群的基本特征、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路(上)[J]. 中国发展观察 2018(01)
    • [27].我国城市群的基本特征、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路(下)[J]. 中国发展观察 2018(02)
    • [28].崛起的中国城市群 城市群有哪些? 为什么重要? 能做什么?[J]. 中国经济周刊 2018(15)
    • [29].第七个国家级城市群诞生,涵盖5省30个市[J]. 现代商业银行 2017(04)
    • [30].国内外智慧城市群研究与实践述评[J]. 科技和产业 2018(05)

    标签:;  ;  ;  ;  

    河北省环省会城市群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