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带WSSV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和环境因子胁迫的研究

携带WSSV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和环境因子胁迫的研究

论文摘要

1、本文设计了具有自净化能力的沙滤底封闭式养殖系统养殖凡纳滨对虾。通过定期检测养殖系统水体中的弧菌数量、异养菌数量、铵态氮、亚硝酸氮等来反映养殖系统的稳定性。测定表明,经过沙滤系统处理的水质的弧菌、异养菌、铵态氮以及亚硝酸氮的含量保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铵态氮的变化范围0.385—0.523mg/L;亚硝酸氮的变化范围0.138—0.267mg/L)。2、本文利用不同浓度的WSSV病毒粗提液来浸泡感染凡纳滨对虾,同时测定了死亡情况并对感染对虾WSSV病毒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采用病毒粗提原液、10-1、10-2、10-3浸泡的实验组对虾的死亡率分别为41.11 %、30 %、14.44 %、2.22 %,死亡率逐渐降低。PCR检测结果表明:原液、10-1、10-2实验组的凡纳滨对虾一步PCR检测均呈阳性;一步PCR检测10-3实验组呈阴性,二步PCR检测呈阳性,表明10-3实验组对虾携带了WSSV,但没有发病症状,可以保持成活。3、在本文的养殖模式中,在不同温度梯度下养殖凡纳滨对虾WSSV携带者,通过检测其死亡情况、血细胞数、酚氧化酶(PO)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研究凡纳滨对虾WSSV携带者对胁迫条件的反应。在22、25、28、30℃条件下,10 d累计死亡率分别为27.78 %、16.67 %、12.22 %、4.44 %;33℃实验组的携带者的死亡率达到23.33 %。各实验组血细胞数、PO活力均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7 d后趋于稳定;SOD活力随温度的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7 d后趋于稳定。30℃实验组的血细胞数量和PO活力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而SOD活力则是30℃、33℃实验组均优于其他温度实验组(22℃、25℃、28℃实验组)。以上实验结果说明,在30℃条件下,凡纳滨对虾WSSV携带者的存活率较高。4、在本文的养殖模式中,在0.05、0.35、0.75、1.75、2.25、3.00 mg/L氨氮浓度下,WSSV携带者10 d累计死亡率分别为0、4.44 %、10 %、16.67 %、35.56 %,结果说明低浓度氨氮0.05、0.35mg/L实验组死亡率较低。0 d7 d内,低浓度氨氮实验组(0.05、0.35、0.75mg/L)的PO活力均出现上升的趋势(P﹤0.05),高浓度实验组(1.75、2.25、3.00mg/L)显著下降,10 d后各实验组PO、血细胞数、CAT均低于0.05mg/L实验组。以上结果说明,长时间的氨氮胁迫能使WSSV携带者的抗病力下降。5、在本文的养殖模式中,在0.05、0.10、0.30、0.50、0.70mg/L亚硝酸浓度下, 10 d后携带者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0、8.89 %、11.11%、16.67%、26.67%,说明随着亚硝酸盐浓度的增加,携带者的死亡率增加。低浓度(0.05、0.10 mg/L)亚硝酸氮浓度对凡纳对虾WSSV携带者的血细胞数量的影响不显著;在高浓度(0.50、0.70 mg/L)亚硝酸胁迫下,血细胞数量的下降趋势较大。7 d内,对虾血清的PO活力先升高后下降,10 d后,各实验组PO活力均低于对照组;且高浓度实验组PO活力明显低于低浓度实验组。以上结果说明,随着水体中亚硝酸氮浓度的提高,凡纳滨对虾WSSV携带者的免疫力下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水体自净化养殖系统
  • 1.2.1 对虾养殖模式以及养殖水的处理
  • 1.2.2 水体的净化
  • 1.3 白斑综合症的暴发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1.3.1 温度
  • 1.3.2 盐度
  • 1.3.3 溶解氧
  • 1.3.4 铵态氮
  • 1.3.5 亚硝酸氮
  • 1.3.6 WSSV
  • 1.4 反映对虾健康水平的抗病力指标
  • 1.4.1 血细胞密度(THC 和DHC)
  • 1.4.2 血细胞酚氧化酶活力(PO)
  • 1.4.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1.4.4 血清蛋白质含量
  • 1.4.5 过氧化氢酶(CAT)
  • 2 携带 WSSV 凡纳滨对虾群体的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水质测定结果
  • 2.2.2 感染对虾的死亡
  • 2.2.3 感染对虾的症状
  • 2.2.4 不同浓度病毒粗提液感染对虾的Nested-PCR 检测
  • 2.2.5 感染后死亡对虾的Nested-PCR 检测结果
  • 2.3 讨论
  • 3 不同温度对凡纳滨对虾WSSV 携带者的发病和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方法
  • 3.1.4 血样各指标的测定
  • 3.2 实验结果
  • 3.2.1 不同温度条件对凡纳滨对虾WSSV 携带者死亡情况的影响
  • 3.2.2 不同温度条件对凡纳滨对虾 WSSV 携带者血细胞数量的影响
  • 3.2.3 不同温度条件对凡纳滨对虾 WSSV 携带者PO 活力的影响
  • 3.2.4 不同温度条件对凡纳滨对虾 WSSV 携带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影响
  • 3.3 讨论
  • 4 氨氮胁迫对凡纳滨对虾WSSV 携带者的发病和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血液中各指标的测定
  • 4.1.4 数据分析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氨氮浓度条件对凡纳滨对虾 WSSV 携带者的死亡情况的影响
  • 4.2.2 不同氨氮浓度条件对凡纳对虾 WSSV 病毒携带者血细胞数的影响
  • 4.2.3 不同氨氮浓度条件对凡纳滨对虾 WSSV 携带者血清酚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4.2.4 不同氨氮浓度条件对凡纳滨对虾 WSSV 携带者血清过氧化氢酶活力的影响
  • 4.3 讨论
  • 5 亚硝酸盐氮胁迫对凡纳滨对虾WSSV 携带者的发病和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1.3 血样中各指标的测定
  • 5.2 实验结果
  • 5.2.1 不同亚硝酸氮浓度条件对凡纳滨对虾 WSSV 携带者的死亡情况的影响
  • 5.2.2 不同亚硝酸氮浓度条件对凡纳滨对虾 WSSV 携带者血细胞数的影响
  • 5.2.3 不同亚硝酸氮浓度条件对凡纳滨对虾 WSSV 携带者酚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5.2.4 不同亚硝酸氮浓度条件对凡纳滨对虾 WSSV 携带者 SOD 活力的影响
  • 5.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J]. 海洋与渔业 2020(06)
    • [2].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力影响[J]. 海洋与渔业 2020(05)
    • [3].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J]. 海洋与渔业 2018(09)
    • [4].凡纳滨对虾“海兴农2号”引进养殖试验[J]. 科学养鱼 2019(06)
    • [5].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J]. 海洋与渔业 2019(09)
    • [6].抗逆快长凡纳滨对虾设计育种与新品种培育技术[J]. 科学养鱼 2019(10)
    • [7].见证凡纳滨对虾良种的诞生和崛起[J]. 海洋与渔业 2019(12)
    • [8].凡纳滨对虾肝肠胞虫病的概述[J]. 科学养鱼 2018(07)
    • [9].天津滨海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质变化特征[J]. 科学养鱼 2017(04)
    • [10].凡纳滨对虾喜添新品种[J]. 水产养殖 2017(06)
    • [11].凡纳滨对虾“海兴农2号”[J]. 海洋与渔业 2017(06)
    • [12].凡纳滨对虾苗种挑选重要性及挑选运输技术[J]. 水产养殖 2016(03)
    • [13].渔业主推品种“凡纳滨对虾”的推广应用情况研究[J]. 中国水产 2016(07)
    • [14].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青苔的危害与防控[J]. 黑龙江水产 2016(04)
    • [15].凡纳滨对虾新品种与当地“土苗”对比试验[J]. 河北渔业 2014(12)
    • [16].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池塘“一年两茬”养殖试验[J]. 科学养鱼 2020(09)
    • [17].凡纳滨对虾养殖新品种“正金阳1号”[J]. 渔业致富指南 2019(07)
    • [18].我国凡纳滨对虾种质资源引进与分析[J]. 科学养鱼 2018(01)
    • [19].凡纳滨对虾苗种产业的存在问题与对策[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06)
    • [20].凡纳滨对虾“广泰1号”[J]. 海洋与渔业 2017(06)
    • [21].凡纳滨对虾“广泰1号”[J]. 中国水产 2017(10)
    • [22].凡纳滨对虾“海兴农2号”[J]. 中国水产 2017(11)
    • [23].凡纳滨对虾“壬海1号”[J]. 中国水产 2016(03)
    • [24].凡纳滨对虾育苗池养殖的对比试验[J]. 水产养殖 2016(06)
    • [25].常见理化因子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的影响研究概况[J]. 当代水产 2015(09)
    • [26].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新品种试验报告[J]. 河北渔业 2014(06)
    • [27].凡纳滨对虾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需求研究进展[J]. 饲料工业 2012(12)
    • [28].投喂频次对凡纳滨对虾行为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0(01)
    • [29].凡纳滨对虾的选育与家系的建立[J]. 海洋科学 2008(11)
    • [30].凡纳滨对虾的遗传育种研究现状[J]. 海洋科学 2008(02)

    标签:;  ;  ;  ;  ;  ;  

    携带WSSV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和环境因子胁迫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