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主体的培养 ——《大学》育德思想的现代解读

道德主体的培养 ——《大学》育德思想的现代解读

论文摘要

“主体性道德教育”呼声高涨时代,“道德主体缺位”现象依然严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习惯借用西方的“主客二分”思想给予分析解决,这的确是一条较为现实的路径。其实,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本身就蕴藏着解决此问题的途径和范式。道德主体的培养与塑造,是中国传统儒家长期一直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尤其在《大学》里,道德主体的培养与塑造,不仅是《大学》育德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大学》育德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大学》育德思想因其论证严密和完整而为后来的道德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又因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对理解和解决“道德主体缺位”现象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由前言、三章正文和结语组成。正文第一部分,《大学》育德思想内容探析。以“做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方法和途径实现做人的价值”为主线,从以“性善”为基点的道德观,强调目标层次的主体育德观和强调践行的主体育德途径三方面探析《大学》育德思想内容,旨在强调“道德主体的塑造”是育德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正文第二部分,《大学》育德思想价值分析。从当代视野辩证分析《大学》育德思想的精华和糟粕,探求其价值创造的可能。正文第三部分,当代道德主体的培养。对《大学》育德思想有一个总体把握后,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借鉴意义基础上,构想“生命·实践”道德主体为当代道德主体的培养目标,从而尝试提出“生命·实践”道德主体培养的具体途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四)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五) 研究方法、内容和重难点
  • 一、《大学》育德思想内容探析
  • (一) 以"性善"为基点的道德观
  • (二) 强调层次的主体育德目标
  • 1. "在明明德"
  • 2. "在亲民"
  • 3. "在止于至善"
  • (三) 强调践行的主体育德途径
  • 1. 求真知本的主体认知:"格物"、"致知"
  • 2. 坚定为善的主体意志:"诚意"
  • 3. 客观公正的主体判断:"正心"
  • 4. 身心贯通的主体修为:"修身"
  • 5. 推己及人的主体践行:"齐家"、"治国"、"平天下"
  • 二、《大学》育德思想价值分析
  • (一) 肯定主体地位,高扬主体精神
  • (二) 重视自我修养,强调主体自觉
  • (三) 形成一套道德教育体系
  • 三、《大学》育德思想与新道德主体生成
  • (一) 世界观导向与方法论路径
  • 1. 鲜明的世界观导向
  • 2. 可操作的方法论路径
  • (二) 新道德主体的理想建构
  • 1. "生命·实践"道德主体之生成
  • 2. "生命·实践"道德主体本质属性
  • (三) "生命·实践"道德主体培养的现实路径
  • 1. 以多层次、多序列的道德教育目标为导向
  • 2. 以多层次、多维度的道德教育内容为依托
  • 3. 以唤醒主体意识、强化生命自觉为保障
  • 4. 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践行能力为关键
  • 5. 以提升主体人格、塑造理想人格为趋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发表论文一览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楷书《大学》节录中[J]. 大学书法 2020(03)
    • [2].《大学》选录[J]. 中国篆刻(钢笔书法) 2019(12)
    • [3].《大学》核心价值观初探[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07)
    • [4].《大学》智慧与管理之道(下)[J]. 风流一代 2017(18)
    • [5].《大学》智慧与管理之道(上)[J]. 风流一代 2017(15)
    • [6].《大学》研究的问题及方法论[J]. 国际儒学论丛 2018(01)
    • [7].《大学》《中庸》中的内圣外王之则[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01)
    • [8].《大学》中道德思想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借鉴意义[J].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 [9].《大学》核心理念“正心诚意”俄译研究[J]. 现代交际 2018(02)
    • [10].《大学》主旨新论及其书写特色[J]. 钦州学院学报 2016(03)
    • [11].刘古愚对《大学》的诠释及其思想史意义[J]. 人文杂志 2019(12)
    • [12].唐君毅的《大学》诠释探赜[J]. 宜宾学院学报 2020(05)
    • [13].从《大学》谈审计[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03)
    • [14].《大学》“和谐”理念及其为政意义[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10)
    • [15].《大学》之道对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的启迪[J].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19(02)
    • [16].浅读《大学》篇[J]. 现代妇女(下旬) 2014(08)
    • [17].从心理与文化的辨证关系看王阳明对《大学》的诠释[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18].从《大学》看儒家的理想人格[J]. 青春岁月 2011(14)
    • [19].从《大学》公案看阳明与朱子之异同[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20].《大学》“明明德”研究述评[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06)
    • [21].《大学》修身路线与方法对高职生的借鉴意义[J]. 文教资料 2018(05)
    • [22].学海无涯,“慎独”作舟——谈莘莘学子如何选择学习成功之路[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01)
    • [23].《大学》中的“忠恕”思想浅探[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1(04)
    • [24].《大学》的诚信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02)
    • [25].《大学》中的“大治”[J]. 理论观察 2011(03)
    • [26].《大学》自我教化思想及对其当今教育的启示[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 [27].《大学》德治思想的当代阐释[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36)
    • [28].论《大学》蕴涵的核心价值观[J]. 传播与版权 2019(04)
    • [29].《大学》中的养生理念初探——养心[J]. 济宁学院学报 2017(06)
    • [30].读《大学》:从古代智慧的启发中变成更好的自己[J]. 互联网周刊 2017(14)

    标签:;  ;  ;  

    道德主体的培养 ——《大学》育德思想的现代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