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与整合——“马来西亚华人中国绘画”概念的梳理和思考(1919-1965)

分流与整合——“马来西亚华人中国绘画”概念的梳理和思考(1919-1965)

论文题目: 分流与整合——“马来西亚华人中国绘画”概念的梳理和思考(1919-1965)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美术学

作者: 颜泉发

导师: 范景中

关键词: 中国传统绘画,马来西亚华人中国绘画,南洋色彩,南洋风格,马来亚化,身份认同

文献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1919年至1965年四十六年的时间内,“马来西亚华人中国绘画”概念的演变和形成不断地受到考验。至今,还有一些学者和画家提出质疑:“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有没有中国山水画”、“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中国绘画和中国的传统绘画有什么分别”等等。这种质疑因而引起一种持续的紧张,这种紧张来源于多种因素矛盾交织的文化及政治背景下的概念演变及身份认同的问题。 这种矛盾交织的多种因素和中国绘画概念的演变和形成是息息相关的。今天,“马来西亚华人中国绘画”及“国画”被当作现有的概念来应用,但它所蕴涵的历史文化意蕴,却远远超越了现有的概念和定位的意义。 从中国国画、中国绘画、南洋色彩、南洋风格、马来亚化、马来西亚华人中国绘画等诸概念的演变及形成过程中构成了马来西亚华人关于自身历史命运的艺术叙述链条中的一环。 一直以来,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国绘画家对中国绘画在马来西亚的概念和史料往往处于宛若搁浅的状态,因此在探讨相关的问题时也就复杂得多了。本文尝试从马来西亚华人中国绘画的产生背景,对基础概念进行梳理和思考,并为马来西亚华人中国绘画如何面中国传统绘画,提出了理论概念的发展、解释基础的增强和分析方法等问题。

论文目录:

题记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论题与思路—对“马来西亚华人中国绘画”概念的梳理策略

一、本文对象的限定“马来西亚中国绘画”

二、本文的目的和主题

三、“南洋”、“华侨”:对其文化和政治概念的界定和归纳

四、历史回溯(一):当代中国移民动态与马来西亚中国绘画的萌芽问题

五、历史回溯(二):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史的划分时期

第二章: 叶落归根—“五四运动”的影响和侨民意识

一、旧和新的交错

二、中国绘画的临摹

第三章: 落地根生—南洋色彩的提倡

一、作品色彩的转变

二、身份认同

第四章: 抉择—对中国绘画“马来亚化”的诉求

一、“马来亚化”本位的确立

二、中国绘画“马来亚化”作品中的展现

三、“马来西亚华人中国绘画”的政治现实

总结

参考资料

附录:

一、马来西亚华人美术教育和美术讲座

二、马来西亚中国绘画展

三、马来西亚美术团体、美术刊物和《蕉风》刊登的中国绘画作品

四、太平洋战争前新加坡、马来西亚华文报一览表(1815—1941)

五、索引与本论文的相关的评论文章和作品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11-14

参考文献

  • [1].宋徽宗对文人画的影响[D]. 张其凤.南京艺术学院2007
  • [2].高居翰与中国绘画史研究[D]. 龙进.中山大学2016
  • [3].论中国人物画的线[D]. 刘胜洋.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

相关论文

  • [1].别有狂言谢时望,但开风气不为师[D]. 张小庄.南京师范大学2005
  • [2].汉至清代《考工记》研究和注释史述论稿[D]. 张言梦.南京师范大学2005
  • [3].中国画论中的雅俗观研究[D]. 张曼华.南京艺术学院2005
  • [4].承传与演进[D]. 吕少卿.南京艺术学院2005
  • [5].中国画论中的美丑观研究[D]. 丁薇薇.南京艺术学院2005
  • [6].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比德观[D]. 徐东树.南京艺术学院2005
  • [7].中西绘画形神观比较研究[D]. 陈世宁.南京艺术学院2005
  • [8].中国早期青绿山水形态与成因研究[D]. 杨惠东.南京艺术学院2005
  • [9].文艺复兴观念、建筑原理和美术风格[D]. 杨贤宗.南京师范大学2006

标签:;  ;  ;  ;  ;  ;  

分流与整合——“马来西亚华人中国绘画”概念的梳理和思考(1919-1965)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