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成都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成都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利用生态足迹理论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研究成都市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分析人均生态足迹值与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根据其变化特点建立预测模型预测未来生态足迹发展趋势。结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深入研究成都市城市发展可持续性在生态、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层面的内在联系,探讨适合成都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途径。经过分析研究得出:(1) 1987—2006年成都市城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值计算结果表明,近20年来成都市人均生态足迹值缓慢上升,从1.658hm2升至1.986hm2,其中能源消耗占的比例最大(占消耗生态足迹的66.32%);然而,同期的土地人均生态承载力却呈缓慢下降趋势,从0.374hm2下降到0.311hm2,其中耕地的贡献比例最大(占土地承载力的61.07%);人均生态赤字不断攀升,从1.318hm2上升到1.675hm2。生态足迹需求与供给之比为5.44:1,供需矛盾尖锐,揭示了成都市当前生态形势的严峻性。根据1987—2001年成都市城市生态足迹值及其变化特点,建立ARIMA(2,1,2)预测模型计算2002—2006年的成都市城市人均生态足迹,拟合精度高达99.74%,且残差随机分布于置信区间内,属于白噪声序列,证明所建立模型合理。运用ARIMA(2,1,2)模型预测2008—2012年成都市城市人均生态足迹值为:2.195,2.218,2.246,2.267,2.293。同理,预测出该时间段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308,0.305,0.302,0.299,0.283。可以计算出该时间段成都市城市的人均生态赤字为:1.887,1.913,1.944,1.968,2.010。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与生态承载力密切相关的耕地资源不断缩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压力进一步增大。(2)1987—2006年成都市城市人均GDP呈上升趋势,从0.38万元上升到4.47万元;万元GDP生态足迹值不断下降,由4.69hm2降到了0.44 hm2。人均GDP同万元GDP生态足迹值呈极显著负相关性(R=-0.852,P<0.01)。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数从1.62上升到2.00,同人均生态足迹有极显著相关性(R=0.921,P<0.01),随着人均生态足迹值的提高,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数也不断提高。通过计算得出成都市城市平均生态压力指数为1.93,表明成都市的城市发展处于很不安全的状态。城市总人口数、年人口增长数同人均生态足迹值都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609,0.596;P<0.01),人口增长导致了人均需求的增加,给生态承载力带来了新的压力,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成都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数SDI=1.12,其发展可持续性仅达到“稍好”水平。综合得出成都市城市的发展处于弱不可持续状态。(3)根据成都市城市发展可持续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在维持人们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减少生态赤字,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积极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制度,保持耕地的动态平衡;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减小产品生产对土地的压力;继续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污染小、低耗能的第三产业;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存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开发水电、太阳能、生物能源等无碳资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从而减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立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生态足迹研究现状
  • 2.1.1 全球尺度研究
  • 2.1.2 国家尺度研究
  • 2.1.3 区域尺度研究
  • 2.1.4 特殊尺度研究
  • 2.1.5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的改进
  • 2.2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 2.2.1 资源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 2.2.2 城市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 2.2.3 城市经济、社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 2.2.4 城市形态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 2.2.5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 3 生态足迹理论、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相关模型简介
  • 3.1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相关模型
  • 3.1.1 生态足迹的概念和意义
  • 3.1.2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 3.2 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
  • 3.2.1 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能力指数
  • 3.2.2 万元GDP生态足迹与万元GDP能源足迹
  • 3.2.3 生态压力指数、生态足迹指数和生态协调系数
  • 3.2.4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
  • 3.2.5 ARIMA预测模型
  • 4 研究区域概况、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案
  • 4.1 成都市的基本概况
  • 4.1.1 自然概况
  • 4.1.2 社会经济概况
  • 4.2 研究目标
  • 4.3 研究方案
  • 4.3.1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4.3.2 研究方法
  • 4.3.3 技术路线
  • 5 成都市生态足迹动态研究
  • 5.1 成都市历年生态足迹需求计算
  • 5.1.1 生物资源账户部分
  • 5.1.2 能源账户部分
  • 5.1.3 生态足迹的均衡化
  • 5.2 成都市历年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供给)计算
  • 5.2.1 产量因子的确定
  • 5.2.2 1987-2006年的生态承载力计算
  • 5.3 历年成都市城市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及分析
  • 5.3.1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比较
  • 5.3.2 各类土地生态足迹需求和生态承载力比例变化分析
  • 5.4 生态足迹预测模型的确定
  • 5.4.1 ARIMA模型的构建
  • 5.4.2 模型检验与预测
  • 6 成都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 6.1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 6.2 历年成都市城市发展可持续性评价
  • 6.2.1 万元GDP生态足迹值与资源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 6.2.2 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协调系数和生态足迹指数分析
  • 6.2.3 历年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数
  • 6.2.4 历年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
  • 6.3 成都市城市发展可持续性综合评价
  • 6.3.1 历年城市生态足迹对发展可持续性的影响
  • 6.3.2 历年城市经济发展对发展可持续性的影响
  • 6.3.3 历年城市社会、人口规模对发展可持续性的影响
  • 6.3.4 发展可持续性综合评价
  • 7 成都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 7.1 开发整理后备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7.1.1 适度开发整理后备土地资源,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 7.1.2 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7.2 优化产业结构,走技术带动产业发展路子
  • 7.2.1 优化产业能源消费结构
  • 7.2.2 加强科学技术投入,实现产业向集约型转变
  • 7.2.3 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 7.3 改善投资环境,大量吸引投资
  • 7.4 继续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
  • 7.5 加快城市化建设,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
  • 8 结论与讨论
  • 8.1 主要结论及讨论
  •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成都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