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乳头瘤病毒11型E6基因的克隆、真核表达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

人乳头瘤病毒11型E6基因的克隆、真核表达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

论文摘要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一种无包膜的环状闭合双链 DNA 病毒,以特异感染人类皮肤和粘膜上皮为特征。迄今,经鉴定和测序的 HPV 基因型已超过 100 多种。根据 HPV 所致疾病的恶性程度,可将其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 HPV(如 HPV16、18、31)与生殖道、皮肤及喉部鳞状细胞癌密切相关,其基因组整合入宿主细胞染色体中,引起细胞恶性转化,致病机制已基本阐明;而低危型 HPV(如 HPV6、11)引起尖锐湿疣等良性增生,很少发展成为恶性,所以长期以来不被重视。 由于缺乏对尖锐湿疣发病机制的了解,至今对尖锐湿疣只能进行对症治疗。近年来,随着尖锐湿疣的发病率大幅度上升,人们逐渐认识到“低危并不等于不重要”,从病因学入手,研究低危型 HPV,特别是最常见的 HPV11 的作用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已知高危型 HPV E6 蛋白可以通过泛素蛋白水解途径特异性的降解细胞 p53 蛋白。由于 p53 能够通过 p21WAF1/CIP1间接导致 G1 期阻滞,使细胞赢得时间,在进入 S 期前修复损伤的 DNA。E6 引起的 p53 的降解,解除了 p53 对生长的负向调节功能。这就允许遗传改变的细胞继续增殖,导致基因组不稳定进而引发肿瘤。由于低危型 HPV 和高危型HPV 的基因组结构和核酸序列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可以推断低危型HPV E6 蛋白也有相似的作用机制。 本研究选用低危型 HPV 中有代表性的 HPV11 为研究对象,主要目的是通过构建带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 HPV11E6 基因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的真核表达质粒,应用体外(in vitro)基因转染技术将该质粒转染入人真皮成纤维细胞,进而研究 HPV11E6 对该细胞 p53 蛋白稳定性的影响,借以了解 HPV11E6 的功能,为进一步全面阐明 HPV11 引起尖锐湿疣的机制奠定一定的基础。本研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HPV11E6 基因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根据已知的 HPV11E6 序列,设计在目的片段两端分别带 BamHI和 EcoRI 酶切位点的引物。用 PCR 方法以质粒 pBR322/HPV11 为模板扩增该基因片段,经 BamHI 和 EcoRI 双酶切后回收纯化,定向克隆至含有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为报告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 pIRES2-EGFP中。重组质粒 pIRES2-HPV11E6-EGFP 经限制性酶切和 DNA 序列测定证明构建正确,为研究 HPV11E6 在细胞内的功能提供了一个方便而重要的工具。二、重组质粒 pIRES2-HPV11E6-EGFP 在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取临床包皮组织,用含氨苄青霉素和硫酸链霉素的 PBS 反复漂洗后,剪弃脂肪和结缔组织。将皮肤剪成 1mm3左右的小块,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离心细胞加入 DMEM,在 37℃、5%CO2 培养箱中培养,形态学观察鉴定。收获处于指数生长期的成纤维细胞约 1×105个,将细胞接种于 6 孔细胞培养板中培养 24h,使细胞达到 50-80%融合。用转染试剂 DOTAP,按照说明书将 pIRES2-HPV11E6-EGFP 质粒转染入成纤维细胞。转染后 12h,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荧光蛋白的表达3,6-48h为荧光蛋白表达的高峰期;收集细胞提取RNA后,用RT-PCR方法检测细胞总 RNA 中目的基因 mRNA 的表达,结果为阳性,说明在转录水平有目的基因的表达。三、HPV11E6 在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内功能的初步研究

论文目录

  •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 人乳头瘤病毒11 型E6 基因的克隆、真核表达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HPV11E6 基因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部分 HPV11E6 在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部分 HPV11E6 在细胞内功能的初步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膦甲酸钠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36)
    • [2].人乳头瘤病毒致癌关键因素的研究进展[J]. 现代肿瘤医学 2020(05)
    • [3].月经周期对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结果的影响[J].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8(07)
    • [4].液基细胞学联合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35)
    • [5].液基细胞学联合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08)
    • [6].人乳头瘤病毒分流意义未明的非典型细胞的认识[J]. 人人健康 2020(06)
    • [7].关于HPV和你想象的并不一样[J]. 抗癌之窗 2016(04)
    • [8].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知识研究现状[J]. 人人健康 2017(01)
    • [9].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在CIN及宫颈癌术后随访中的探讨[J]. 人人健康 2017(02)
    • [10].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应用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筛查中的意义分析[J]. 现代养生 2017(08)
    • [11].妇科门诊患者宫颈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情况分析[J]. 健康之路 2017(06)
    • [12].解读人乳头瘤病毒[J]. 人人健康 2012(02)
    • [13].人乳头瘤病毒知多少[J]. 家庭医学 2012(04)
    • [14].人乳头瘤病毒核酸检测及结果分析[J]. 名医 2020(01)
    • [15].子宫颈癌等人乳头瘤病毒相关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简版)[J].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9(06)
    • [16].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重组人乳头瘤病毒中3-(N-吗啡啉)丙磺酸含量[J]. 药物分析杂志 2020(09)
    • [17].人乳头瘤病毒16型重组乳球菌疫苗的研制现状[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6(10)
    • [18].人乳头瘤病毒的真情告白[J]. 家庭医药 2015(06)
    • [19].海口地区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易感型别的临床研究[J]. 中国热带医学 2014(06)
    • [20].门诊人乳头瘤病毒阳性患者初诊心理状况分析与护理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04)
    • [21].大学新生人乳头瘤病毒认知现状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10(10)
    • [22].人乳头瘤病毒不同基因型检测的临床应用[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9(09)
    • [23].人乳头瘤病毒治疗性疫苗的研究进展[J]. 病毒学报 2020(02)
    • [24].人乳头瘤病毒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J].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20(03)
    • [25].人乳头瘤病毒联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对788例女性筛查结果及相关分析[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0(08)
    • [26].女性外阴鲍恩病合并人乳头瘤病毒18阳性[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20(09)
    • [27].宫颈环形电切术后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7(02)
    • [28].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及研究现状[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6(11)
    • [29].25岁以上妇女使用人乳头瘤病毒16/18AS04-佐剂疫苗的效力、安全性和免疫原性[J].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6(06)
    • [30].人乳头瘤病毒衣壳蛋白C末端结构臂具有免疫原性并参与病毒—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J]. 科学新闻 2017(04)

    标签:;  ;  ;  ;  ;  

    人乳头瘤病毒11型E6基因的克隆、真核表达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