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TLR15基因的多态性和脾脏中的表达水平与肠炎沙门氏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ChTLR15基因的多态性和脾脏中的表达水平与肠炎沙门氏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论文摘要

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 SE)是当前养禽业较为普遍且不易受重视的食物源性病原菌,成年鸡表现为隐性感染且长期排菌,容易为生产所忽视,对禽类生产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无法估量,而且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也造成很严重的危害。从长远发展考虑,寻求一种全新的预防与控制策略,采用遗传学方法,培育出抗病新品种(品系),从遗传素质上永久性地提高鸡群对肠炎沙门氏菌的抵抗能力,培育高效、优质、抗性鸡种是实现养禽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一直以来,遗传学家和免疫学家都推崇“基因决定动物抗性学说”,即一些动物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动物本身的遗传背景有关,可能受单个或多个抗性基因控制,亦即动物可能对一些传染性疾病存在完全或部分抵抗力。宿主的遗传背景对SE的抗性有着深远的影响,探索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规律是研究鸡对SE抗性的必要途径。因此必须立足于基本,对国内地方鸡种肠炎沙门氏菌抗性遗传基础进行深入研究,是解决国内地方鸡种肠炎沙门氏菌病抗病育种的关键科学问题。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TLR)是一种先天免疫模式识别受体,可通过识别并结合一种或多种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将细胞外抗原识别信息向细胞内传递并引发炎症反应,其为疾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成为日前研究禽类抗病力的重要候选标记基因之一。TLR15是近来发现的禽类所特有的Toll样受体,目前的研究和发现提示鸡TLR15(ChTLR5)与鸡肠炎沙门氏菌病抗性存在着密切关系,关十ChTLR15在家禽异嗜性粒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其和家禽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能力的关系是最近研究的焦点。宿主的遗传背景对SE的抗性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同种属动物的抗性基因对特定病原菌产生毒素的敏感性和引发的免疫反应类型差异很大,探索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规律是研究鸡对SE抗性的必要途径。本研究以中国地方鸡种存在对肠炎沙门氏菌抗性的遗传差异为切入点,进行肠炎沙门氏菌攻毒试验,以模式识别受体相关基因ChTLR15作为研究对象,从mRNA和DNA水平,采用以实时荧光定量PCR为主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结合基因序列多态性扫描,探讨肠炎沙门氏菌攻毒后对中国地方鸡生长早期脾脏TLR15mRNA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TLR15与鸡肠炎沙门氏菌病抗性的相关性和中国地方鸡种肠炎沙门氏菌抗病力差异的分了遗传机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分以下三部分:1清远麻鸡和白耳鸡SE天然感染率的比较以及ChTLR15基因多态性分布与SE感染的关系本研究以中国地方鸡品种清远麻鸡和白耳鸡种母鸡为研究对象,通过平板凝集试验对两个世代进行沙门氏菌自然感染情况的评估,白耳鸡和清远麻鸡世代1的鸡白痢阴性感染率分别为41.41%和58.82%,世代2的阴性感染率分别为48.83%和66.3%。白耳鸡和清远麻鸡世代1肠炎沙门氏菌阴性感染率分别为68.69%和76.47%。结果提示天然感染率的结果相对稳定,清远麻鸡对鸡白痢和肠炎沙门氏菌的天然感染率均低于白耳鸡,提示清远麻鸡的易感性低于白耳鸡。通过PCR-SSCP的方法对清远麻鸡和白耳鸡ChTLR15基因仅有的一个外显子区域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扫描,共检测到三个多态位点,分别为G168A、C726T和A11662的突变。其中,G168A和C726T为沉默突变,A1166G引起编码氨基酸由赖氨酸(Lys)变为精氨酸(Arg)。分析三个SNPs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分布,发现G168A在两个品种间基因型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C726T和A1166G在白耳鸡与清远麻鸡基因型分布差异显著(P<0.05,P<0.01)。群体遗传特性分析发现,G168A位点在白耳鸡群中为低度多态(PIC<0.25),在清远麻鸡群为中度多态(0.5>PIC>0.25);C726T位点在白耳鸡群和清远麻鸡群为中度多态(0.5>PIC>0.25);在A1166G位点白耳鸡达到高度多态(PIC>0.5),而清远麻鸡在该位点为低度多态。分析ChTLR15基因SNP位点的基因型分布与肠炎沙门氏菌感染情况的相关性,发现白耳鸡C726T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在感染阳性组和阴性组间的分布差异显著(χ2=8.84,P<0.05),阴性组BB基因型数明显多于阳性组,B(T)等位基因频率阴性组比阳性组高18%,提示T等位基因可能是抵抗肠炎沙门氏菌感染的有利基因。其它SNP位点在感染阳性组和阴性组间的分布均无显著差异,提示G168A、C726T(在清远麻鸡中)和A1166G突变位点基因型分布与肠炎沙门氏菌感染无明显相关。2清远麻鸡和白耳鸡雏鸡肠炎沙门氏菌LD50测定以及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对雏鸡生长的影响为评价清远麻鸡和白耳鸡对肠炎沙门氏菌的敏感性,先后进行两次半数致死量试验,试验一未设性别分组,试验二进行性别分组,将沙门氏菌母源抗体0效价雏鸡分别分为一个对照组和四个攻毒组,2口龄时经颈部皮下注射途径分别对各攻毒组雏鸡接种106、107、108、109cfu剂量组的肠炎沙门氏菌,对照组注射PBS。观察接种后各实验组鸡的临床变化和死亡情况,进行细菌学鉴定,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试验一清远麻鸡和白耳鸡的LD50的结果分别为5.89×107cfu和1.10×108cfu,试验二分别为1.29×108cfu和1.5×108cfu,其中雄性清远麻鸡和白耳鸡LD50分别为3.18×108cfu和1.29×108cfu,雌性清远麻鸡和白耳鸡LD50分别为4.22×107cfu和1.79-108cfu。LD50的结果表明两个鸡种对肠炎沙门氏菌病的敏感性在品种和性别间差异不显著。细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SE在感染雏鸡肝、脾、肺、肾和盲肠中均有分布,且经鉴定与接种菌株一致,各攻毒组脏器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病变。通过LD50结果,选择100%存活的106cfu剂量组进行攻毒,观察对照组和攻毒组生长情况,并于第1,3和10天采集脾脏样本。肠炎沙门氏菌攻毒后,清远麻鸡和白耳鸡的增重受到处理和口龄交互效应的显著影响,在品种内(F197=7.7, P=0.000;F342=16.1,P=0.000)和品种间(F142=7.5,P=0.000:F439=16.8,P=0.000)都差异极显著。白耳鸡在PBS处理后的第1天,对照组体重显著低于出雏重(P=0.0257),体重呈现负增长,此体重下降可能是由于受到抓捕刺激引起的,在处理后第3天,对照组试验鸡体重开始正增长,显著高于出雏重(P=0.0000);而清远麻鸡对照组的体重在试验时间内一直表现为正增长,这一结果提示清远麻鸡的抗逆能力比白耳鸡强。白耳鸡在攻毒后的第1天和第3天攻毒组体重均显著低十出雏重(P=0.0047,0.0003)体重呈现负增长;到攻毒后第8天攻毒组体重才超过出雏重,说明白耳鸡攻毒组的生长受到严重的阻滞;清远麻鸡攻毒组体重虽然一直低十对照组,但是在攻毒的第1天,攻毒组体重和出雏重没有差异(P=0.1446),在攻毒后第3天,已经显著高于出雏重(P=0.0000),表现出正增长。攻毒组除了受到抓捕应激外还受到肠炎沙门氏菌攻毒的影响,在攻毒剂量一致和白耳鸡的出雏重高于清远麻鸡(P=0.000)的情况下,提示白耳鸡比清远麻鸡对肠炎沙门氏菌感染更加敏感。3ChTLR15mRNA在脾脏中表达水平的变化与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关系的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比较两个品种鸡脾脏样品中攻毒组和对照组(试验二)ChTLR15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三个时间点两个品种试验鸡脾脏中ChTLR15mRNA的表达均显著上调,其中白耳鸡在感染后第1天他和第3天攻毒组ChTLR15的表达均极显著上调(P=0.003,0.001),清远鸡在感染后三个时间点攻毒组ChTLR15的表达水平均呈现极显著上调(P=0.016,0.002,0.001)。白耳鸡的攻毒组内和清远麻鸡的攻毒组内ChTLR15的表达在时间上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在肠炎沙门氏菌感染过程中,脾脏中ChTLR15mRNA从第1天到第12天表现为持续的高表达。在攻毒后第1天,清远麻鸡攻毒组的ChTLR15表达显著低于白耳鸡;其他时间点清远麻鸡和白耳鸡对照组和攻毒组ChTLR15的mRNA表达没有差异。综上所述,ChTLR15基因在鸡沙门氏菌感染过程中参与了免疫应答反应。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目录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肠炎沙门氏菌病的危害
  • 1 肠炎沙门氏菌的基本特性
  • 1.1 沙门氏菌生物学特性
  • 1.2 肠炎沙门氏菌致病机理
  • 2 肠炎沙门氏菌病对食品安全的危害
  • 3 肠炎沙门氏菌病抗性相关基因的研究
  • 3.1 不同鸡种存在肠炎沙门氏菌病抗性遗传基础的差异
  • 3.2 抗肠炎沙门氏菌病的抗性相关基因
  • 第二章 鸡TLR15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肠炎沙门氏菌病的相关研究
  • 1 CHTLR1 5的生物学功能
  • 1.1 鸡Toll样受体的组成
  • 1.2 ChTLR15的结构与定位
  • 1.3 ChTLR15的配体
  • 1.4 ChTLR15的信号转导
  • 2 鸡TOLL样受体15与肠炎沙门氏菌病的相关研究
  • 2.1 TLR15的遗传多态性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
  • 2.2 TLR15 mRNA的表达变化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
  • 第二篇 实验研究
  • 第三章 清远麻鸡和白耳鸡SE天然感染率的比较以及CHTLR15基因多态性分布与SE感染的关系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1.5 引物设计合成
  • 2 方法
  • 2.1 天然感染率的比较
  • 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2.3 PCR扩增
  • 2.4 SSCP分析
  • 2.5 PCR产物测序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鸡白痢沙门氏菌天然感染率结果
  • 3.2 ChTLR15基因多态性扫描结果
  • 3.3 ChTLR15基因各SNP在清远麻鸡和白耳鸡中的基因型频率及基因频率
  • 3.4 遗传特性分析
  • 3.5 ChTLR15基因各SNP位点与沙门氏菌感染情况的关系
  • 4 讨论
  • 4.1 天然感染率的比较
  • 4.2 鸡ChTLR15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 4.3 遗传多样性分析
  • 4.4 ChTLR15基因SNP位点的基因型分布与感染情况的相关性
  • 50测定以及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对雏鸡生长的影响'>第四章 清远麻鸡和白耳鸡雏鸡肠炎沙门氏菌LD50测定以及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对雏鸡生长的影响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
  • 1.1 菌株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 方法
  • 2.1 半数致死亡量试验
  • 2.2 样品采集
  • 3 结果
  • 3.1 细菌计数结果
  • 3.2 临床变化与病理剖检变化
  • 3.3 细菌的分离鉴定
  • 3.4 半数致死量结果
  • 3.5 肠炎沙门氏菌攻毒对雏鸡体重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五章 CHTLR15 MRNA在脾脏中表达水平的变化与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关系的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
  • 1.1 样品采集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 方法
  • 2.1 样品总RNA提取和RNA质量检测
  • 2.2 反转录(RT)
  • 2.3 引物设计
  •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5 数据分析及统计
  • 3 结果
  • 3.1 组织总RNA的质量验证
  • 3.2 目的基因与内参基因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 3.3 溶解曲线
  • 3.4 标准曲线
  • 3.5 内参基因有效性验证
  • 3.6 ChTLR15 mRNA在脾脏中的表达水平与SE感染情况的分析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鸭感染肠炎沙门氏菌的诊治[J]. 贵州畜牧兽医 2010(02)
    • [2].鸡肠炎沙门氏菌诊断与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J]. 中国畜禽种业 2012(04)
    • [3].鸭感染肠炎沙门氏菌的诊断[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9(06)
    • [4].抗肠炎沙门氏菌单链抗体制备及其特异性分析[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05)
    • [5].鸡肠炎沙门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1(05)
    • [6].一起肠炎沙门氏菌引发的食物中毒[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9(12)
    • [7].鸡肠炎沙门氏菌的分离和药物敏感性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2(06)
    • [8].基于纳米探针检测食源性肠炎沙门氏菌技术初探[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7(11)
    • [9].鸡肠炎沙门氏菌病的诊治[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12)
    • [10].肠炎沙门氏菌种特异性FQ-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J]. 高技术通讯 2008(05)
    • [11].肠炎沙门氏菌多重抗药性的特征[J]. 中国动物保健 2010(11)
    • [12].一起肠炎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验[J]. 中国医药指南 2008(10)
    • [13].广东省东莞地区农贸市场肉鸡屠宰过程中肠炎沙门氏菌污染情况调查[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3(02)
    • [14].肠炎沙门氏菌诱导鸡Toll样受体2在组织中的分布[J]. 江苏农业科学 2012(12)
    • [15].沙门氏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预防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J].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11(02)
    • [16].家兔肠炎沙门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J].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9(02)
    • [17].鸡肠炎沙门氏菌病活疫苗在黄羽肉鸡群的应用[J]. 兽医导刊 2009(08)
    • [18].一株山羊源肠炎沙门氏菌对小鼠的致病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13)
    • [19].1株肠炎沙门氏菌噬菌体的污水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 中国畜牧兽医 2014(03)
    • [20].鸡肠炎沙门氏菌ompA基因的克隆与B细胞表位预测[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2(04)
    • [21].肠炎沙门氏菌感染与宿主的关系[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06)
    • [22].膝关节穿刺液中分离出肠炎沙门氏菌一例[J].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08(03)
    • [23].一株肠炎沙门氏菌鞭毛基因FliC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 中国畜牧兽医 2018(12)
    • [24].一起工地食堂发生肠炎沙门氏菌的食物中毒调查[J]. 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8(02)
    • [25].肠炎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与特异性检测方法的建立[J]. 生物技术世界 2015(07)
    • [26].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01)
    • [27].苏州某市一起肠炎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分析[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9(05)
    • [28].凝结芽孢杆菌对肠炎沙门氏菌感染肉鸡生产性能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J]. 中国畜牧杂志 2015(17)
    • [29].一起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实验室分析[J]. 医学动物防制 2012(12)
    • [30].鸡源抗肠炎沙门氏菌益生菌的体外筛选[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7(23)

    标签:;  ;  ;  ;  ;  

    ChTLR15基因的多态性和脾脏中的表达水平与肠炎沙门氏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