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消化道出血48例病因分析与治疗

小儿消化道出血48例病因分析与治疗

王书华孙文武(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473000)

【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0239-02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7年2月~2008年5月收治的48例不同年龄段小儿消化道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小儿消化道出血患儿,其中上消化道出血25例,占52.1%,下消化道出血23例,占47.9%。本组病例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有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出血症;婴儿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有反流性食管炎、肠套叠、肛裂、小肠美克尔憩室、急性坏死性肠炎;儿童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有肛裂(最常见)、细菌性胃肠炎、溃疡病、肠套叠等。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辅助诊断及出血部位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结论小儿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比成人大,应迅速确定出血的病因、部位、及针对病因治疗,及时有效的控制消化道出血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儿消化道出血病因治疗

小儿消化道出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可表现为呕血、便血或两者均有。出血原因复杂,除消化道本身的疾病外,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因出血的部位、出血速度、出血量不同,临床症状表现轻重不一,有的出血量大且速度快,由于绝大多数小儿对急性失血的耐受力较差,临床可迅速出现休克症状;有的缓慢而小量的或者间断性出血,则临床症状不甚明显,仅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而反复小量出血还可导致小儿贫血,因而临床上有的患儿只是因为贫血而来院就诊。本文笔者通过对我院48例小儿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临床治疗方法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48例患儿,男31例,占64.6%;女17例,占35.4%。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为14岁;年龄<1个月3例(6.3%)、1~4岁15例(31.2%)、5~8岁10例(20.8%)、9~14岁20例(41.6%)。患儿呕血或胃内抽出咖啡样物15例;便血、黑便27例;两者同时出现21例。大便潜血阳性13例;轻度贫血7例、中度贫血35例、重度贫血6例。

1.2辅助检查:所有患儿均行血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胃镜检查26例、X线钡剂造影检查15例、放射性核素扫描3例、腹部B超检查4例。

2结果与分析

48例小儿消化道出血患儿,其中上消化道出血25例、下消化道出血23例。各年龄组病因分布见表1。

表148例小儿消化道出血病因分布

3讨论

3.1病因分析:消化道出血病因是多方面的,绝大多数由消化道本身疾病引起,少数继发于全身性疾病。

从本组病例中可以看出,小儿消化道出血表现为以下特点:a.男性明显高于女性;b.年龄分布不同,7岁以上患儿居多,此与文献报道一致[1],各年龄组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有所不同,本组病例中:1)新生儿消化道出血以出血性疾病为主,[2]本病为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所致,当其缺乏时易并发颅内出血,预后差;维生素K是治疗和预防该病的主要药物,PT和KPTT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因此,强调新生儿出生时预防性注射维生素K有重要意义。2)幼儿期主要为下消化道出血,最主要的病因为肛裂和小肠美克尔憩室,且多为营养不良及伴长期腹泻的婴幼儿易发生。1个月至2岁多为肠套叠、美克尔憩室、消化性溃疡、返流性食管炎以及肛裂等;2岁以上多为消化道溃疡、直肠息肉、肛裂、痔疮、胆道出血、急性坏死性出血性肠炎、慢性溃疡性小肠结肠炎。3)学龄期患儿病因主要为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且本组病例中胃镜检出26例消化性溃疡,绝大多数位于该年龄组,表明此年龄组儿童发病的特殊性;c.消化道本身病变导致出血为主,其中以下消化道病变居多。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如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本组13例;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如小肠、结肠、直肠、肛门的出血,本组18例。此外,还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友病以及白血病、胃肠道畸形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消化道出血。从国内资料来看,过敏性紫癜、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均是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全身性疾病,其中以下消化道出血最为常见[3]。

3.2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原则:①迅速稳定患儿的生命体征;②确定出血部位及病因,实施治疗措施。

3.2.1一般治疗:①卧床、吸氧。②记录呼吸、血压、脉搏、出血量等。③在出血期间根据病情控制饮食:轻度出血者,可进流质饮食;中度以上出血或频繁呕吐者,需暂禁食;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者需禁食,血止2~3d后方可进食流质。

3.2.2扩充血容量:出现休克症状或休克前兆者,需尽快扩充血容量。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快速静脉输入;有代谢性酸中毒应及时纠酸。轻度出血通过补液大部分可以纠正;当失血量>20%时,即可发生失血性休克,应尽可能快速输入足量全血,以维持有效循环。部分出血速度快而量大者需及时输血,输血指征:①心率>110/min;②红细胞<3×1012/L;③血红蛋白<70g/L;④收缩压<12kPa(90mmHg)。

3.2.3抗生素应用:对消化性溃疡患儿应采用杀灭幽门螺杆菌及保护胃粘膜的药物,以促进溃疡愈合,减少再出血,如阿莫西林、奥美拉唑、丽珠得乐等。

3.2.4止血药物的应用:病因不同选用的药物不同,如小静脉或毛细血管渗血可用止血敏、立止血、云南白药等;应激性溃疡、消化性溃疡出血则用黏膜保护剂和制酸剂;新生儿出血症应立即给予维生素K110mg肌内注射或静注。

3.2.5内镜下止血:胃、十二指肠糜烂、溃疡出血,根据病变程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止血方法,如直接喷洒药物、电凝、激光、微波和钳夹止血等;结肠、直肠和肛管出血,可用结肠镜和直肠镜止血,有电凝、激光、微波和钳夹止血等方法。

3.2.6外科手术治疗:经积极内科治疗,仍继续出血者或反复再出血者可外科手术;手术方式主要根据不同的病因、出血的部位来选择。手术适应症:①出血量大,经内科治疗仍不能止血,并严重威胁患儿生命;②复发性慢性消化道出血引起贫血不能控制者;③一次出血控制后且诊断明确,有潜在大出血的危险者。

参考文献

[1]李英娥,展小梅.王绍神等.小儿消化道出血128例病因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7.14(4):258.

[2]陈兵,林东如,程敏芳等.小儿消化道出血116例病因分析.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2.12.2(6):557.

[3]冯小伟.小儿消化道出血128例病因分析.海南医学,1996.2:104-105.

标签:;  ;  ;  

小儿消化道出血48例病因分析与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