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于货币供给量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2006-2010年数据的研究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于货币供给量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2006-2010年数据的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快,贸易顺差急剧扩大,再加上预期的作用,热钱快速流入,导致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的双顺差,而由于我国盯住美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世界范围内低利率的大环境下,导致我国出现了流动性泛滥的情况,经济出现过热,经济增长一度达到13%左右的高位,再加上奥运会、世博会所带动的固定投资的高速增长使资产价格泡沫开始疯长,通货膨胀开始抬头,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央银行从2006年7月开始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这一政策工具,至2008年6月一共上调存款准备金18次,存款准备金率也从7.5%上调至17.5%的新高。而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遭受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范围内的总需求的大幅萎缩,对我国的经济特别是对外贸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沿海发达地区大量对外贸易中小企业倒闭,几千万民工返乡,经济从年初的10.6%急剧下降到四季度的6.8%,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此时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第一时间推出了四万亿基础设施投资,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且明确强调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在这一时期先后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并且在2009年释放了将近十万亿的信贷,这一剂猛药有效的止住了经济的下滑势头,各地的经济开始重新复苏,就业率开始上升,但是由于政策调控的力度太大,过于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的副作用在2009年开始显露端倪,资产价格开始上涨,股市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上涨了一倍,各地出现“蒜你狠”“豆你玩”等疯炒大宗商品的现象,并且CPI在这时期开始抬头。通胀预期加剧,中央银行在这一时期开始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由于这一时期经济的复苏还很脆弱,盲目的动用加息等价格型工具,容易对经济造成冲击,因此这一时期存款准备金的调整频率明显加快,在2010年这一年一共上调6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到18.5%的历史高位。这一时期存款准备金率伴随着经济周期经历了上调、下调再上调这一完整的周期,因此研究这一时期存款准备金对于回收流动性的实际作用,对于中央银行把握政策调整的时机,选择合适的政策工具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研究(2006年6月-2010年12月)这一期间我国存款准备金对于调节货币供给量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本文从基本货币模型出发用定性和定量的手段分析存款准备金对于调节货币供给量的有效性。为了达到目的本文从六个部分对这个问题进行层层分析,深层次研究。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国内外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存款准备金研究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存款准备金和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内容和存款准备金的优缺点。为本文下一步的写作打下一个基础。并且从货币供给的一般模型M=Mb*m出发,分析得出我国的货币供给受存款乘数和基础货币的影响,然后从中央银行的角度出发,分析得出存款准备金率是影响货币乘数的一个主要原因,而由于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再贷款的手段来影响基础货币,所以中央银行可以达到控制基础货币的目的。而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央行可以控制的一个变量,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公众和商业银行的预期,因此分析得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基础货币和存款准备金率达到控制货币供给量的目的。第三部分主要是存款准备金发展历史的国际比较,主要介绍美国、欧洲、日本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历史,并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得出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国际上不断弱化的原因;从经济的角度看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历史,并从历史视角得出我国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我国现阶段经济条件下的最优选择。第四、五部分主要是实证分析,实证部分主要选取和经济比较相关的货币供给量M2,广义货币乘数、存款准备金率R和基础货币B。期间为2006年7月-2010年12月作为样本期间。第四部分主要是采用定性的方法,分别作出存款准备金率的趋势表、存款准备金率和广义货币乘数比较的趋势表,可以看出存款准备金率和广义货币乘数负相关,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有效的影响货币乘数。而从存款准备金率趋势表和广义货币供给量M2的趋势表可以看出,存款准备金与M2的相关性不强,并且通过分析存款准备金率和广义货币供给量M2的增速可以看出,存款准备金率对于货币增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可以分析得出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并不能有效的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货币供给的增速。并且通过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量的趋势表中可以看到,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量的增长趋势一致,从定性的角度分析得出基础货币可能是影响货币供给量的主要因素。第五部分主要是定量的分析手段,本文从货币供给的一般模型出发,得出基础货币和存款准备金率是影响货币供给量的主要因素,实证前为消除异方差要对三个变量的数据取对数,首先对样本期间的三个变量分别做平稳性检验,得出三个变量都不平稳,然后做一阶差分再做平稳性检验,得出差分后的变量平稳,然后从经济学的角度,取货币供给量M为被解释变量,存款准备金率R和基础货币B为解释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得出三个变量的一个长期均衡关系,最后对回归的残差做有效性检验,得出残差是有效的,因此可以得出三个变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回归中可以得出基础货币对于货币供给影响更大,存款准备金率对于货币供给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不是很大。第六部分主要是针对实证的结果找出我国存款准备金有效性不足的原因有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银行内过多的超额准备金等因素的影响,并且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一、选取2006年7月-2010年12月这个期间的存款准备金率作为研究对象,国内外对于存款准备金的文献有很多,但是都是选择一个上涨的阶段或者下跌的阶段,本文选取的样本期间内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上调、下调再上调一个完整的周期,有助于对于问题深入研究。二、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于存款准备金的政策效果进行分析。利用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分析得出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三、从货币供给的一般模型出发,从中央银行的角度分析存款创造货币的过程,最后得出基础货币和存款准备金是央行所能控制货币供给的两个变量,与其他文献的视角不同。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背景分析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部分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点
  •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的思路
  • 1.3.3 本文的创新点
  • 2. 存款准备金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存款准备金和存款准备金制度
  • 2.2 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起源
  • 2.3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内容和内涵
  • 2.3.1 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可以作为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类型
  • 2.3.2 规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计算方法
  • 2.3.3 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类别
  • 2.3.4 缴纳存款准备金的金融机构
  • 2.3.5 对存款准备金付息及付息的利率
  • 2.3.6 罚则
  • 2.4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优缺点
  • 2.4.1 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优点
  • 2.4.2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缺点
  • 2.5 存款准备金调节货币供给量的理论基础
  • 2.5.1 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乘数
  • 2.5.2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
  • 2.5.3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 2.5.4 综合分析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 3.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际比较
  • 3.1 国外存款准备制度的发展历史
  • 3.1.1 美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历史
  • 3.1.2 欧洲央行与日本的法定准备金制度
  • 3.1.3 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准备金制度
  • 3.2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国外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弱化原因
  • 3.2.1 首先由于存款准备金不利于微调
  • 3.2.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转变带来的直接影响
  • 3.2.3 存款准备金作为约束信贷扩张和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弱化
  • 3.3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的历史历史脉络
  • 3.3.1 1984-1998年,中央银行用来筹集资金的手段
  • 3.3.2 1998-2004年,一般性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 3.3.3 2004年至今:一般性与结构性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与支付清算保证
  • 3.4 我国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分析
  • 3.4.1 存款准备金率工具是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合理选择
  • 3.4.2 我国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还很薄弱
  • 3.4.3 我国准备金付息制度的特点
  • 3.4.4 我国特殊的融资结构
  • 3.4.5 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
  • 3.4.6 存款准备金调整具有"宣告效应"
  • 4. 存款准备金对于货币供给量影响的定性分析
  • 5.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实证分析
  • 5.1 协整理论
  • 5.1.1 长期均衡与协整
  • 5.1.2 单位根检验
  • 5.1.3 协整检验
  • 5.2 实证分析
  • 5.2.1 数据的选取
  • 5.2.2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 5.2.3 协整检验
  • 5.2.4 残差的有效性检验
  • 5.2.5 实证结论
  • 6. 因素分析和政策建议
  • 6.1 影响存款准备金工具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 6.1.1 外汇储备的剧增导致我国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
  • 6.1.2 我国现存一刀切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 6.1.3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计提方法
  • 6.1.4 我国目前比较高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 6.2 提高存款准备工具有效性的政策方法
  • 6.2.1 增大人民币汇率弹性,改革强制结汇制度
  • 6.2.2 建立差别缴存率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 6.2.3 准备金计提方式的改革
  • 6.2.4 改革我国的超额准备金制度,建立成熟的同业拆借市场
  • 6.2.5 加快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企业呆账损失核销与准备金会计、税务处理的关系[J]. 会计师 2017(22)
    • [2].我国融资担保公司准备金管理研究[J]. 纳税 2018(06)
    • [3].存款准备金平均法考核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 时代经贸 2016(27)
    • [4].利率市场化下存款准备金率的效应研究[J]. 当代经济 2016(35)
    • [5].完善我国存款准备金平均法考核制度的若干思考[J]. 时代金融 2017(15)
    • [6].存款准备金的再分配效应[J]. 清华金融评论 2017(07)
    • [7].存款准备金率应否下调[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4(12)
    • [8].存款准备金考核机制的重大变革[J]. 中国农村金融 2015(20)
    • [9].存款准备金考核变化的影响[J]. 中国金融 2015(20)
    • [10].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货币供应量的效应分析[J]. 东方企业文化 2013(24)
    • [11].上调准备金率并不意味政策转向[J]. 共产党员 2010(03)
    • [12].浅析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J]. 大众商务 2010(14)
    • [13].上调准备金率还能走多远[J]. 卓越理财 2011(01)
    • [14].试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 中央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的意义[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15)
    • [15].通胀魅影催调存款准备金率[J].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09)
    • [16].17.5%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什么[J].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08(23)
    • [17].央行降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J]. 现代商业 2019(05)
    • [18].关于对存款准备金平均考核法的调查与研究[J]. 经济师 2019(12)
    • [19].为何对准备金付息?[J]. 金融市场研究 2018(05)
    • [20].应改善存款准备金考核[J]. 中国金融 2017(12)
    • [21].金融保险类企业准备金税前扣除的政策分析[J]. 金融会计 2017(09)
    • [22].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5(11)
    • [23].浅析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及其对策[J]. 商 2016(07)
    • [24].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市场的影响研究[J]. 时代金融 2016(21)
    • [25].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和定向降准政策效应研究——以包头市为例[J]. 北方金融 2016(07)
    • [26].存款准备金率与中小企业贷款成本——基于某地级市中小企业信贷数据的实证研究[J]. 金融研究 2016(10)
    • [27].中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有效性分析[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4)
    • [28].浅议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下调[J]. 现代经济信息 2015(13)
    • [29].说说存款准备金[J]. 时事(高中) 2018(01)
    • [30].警惕下调存款准备金逆转房地产调控预期[J]. 21世纪 2012(03)

    标签:;  ;  ;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于货币供给量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2006-2010年数据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