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隙尺度下聚合物驱油渗流规律研究

孔隙尺度下聚合物驱油渗流规律研究

论文摘要

聚合物驱油作为一项成熟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已经在国内尤其是大庆油田实现了工业化应用,在油田稳产、高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大学者对聚合物溶液的渗流理论和驱油机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认识,但在微观渗流理论和驱油机理方面,现有研究多以室内实验作为主要技术手段。本文调研了大量国内外聚合物驱微观渗流和驱油机理研究成果,以前人工作为基础,用毛管束模型研究了孔隙尺度下非牛顿幂律流体和粘弹性流体的渗流规律,以及聚合物溶液驱油两相流渗流规律。通过亲油岩石壁面油膜受力平衡分析,探索了孔隙尺度下粘弹性聚合物溶液的驱油机理,分析了聚合物溶液驱替微观油膜所需宏观渗流速度。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在幂律流体具有牛顿流体康脱洛维奇变分速度分布形式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变分法建立了幂律流体在三角形毛管和矩形毛管内的流量和压降关系式,与本文Matlab数值解和相关文献结果对比表明,变分法结果在较宽的毛管几何尺寸和流体流变参数内具有高精度解,所得流量和压降关系式可应用于孔隙尺度网络模拟和毛管束模型。以单根毛管内幂律流体流量-压降公式为基础,给出了单根毛管和毛管束幂律流体等效渗透率计算方法,计算表明,在截面积相等情况下,圆形毛管和毛管束的等效渗透率最大。应用机械能平衡原理,在Binding的工作基础上,以剪切粘度、拉伸粘度和第一法向应力差作为描述粘弹性聚合物溶液的流变参数,建立了聚合物溶液在收缩、收缩-扩张圆形管道和波纹管内的流量-压降公式。当渗流速度高于某一临界值后,由拉伸应力产生的附加压降将超过剪切压降。对本文研究的聚合物溶液,第一法向应力差对总压降的贡献很小,可以忽略。将多孔介质简化为波纹管组成的毛管束模型,建立了适用于描述粘弹性流体流动特性的渗流模型,与Koshiba等人的室内实验结果对比表明,本文提出的渗流模型可以很好地表征粘弹性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流动时所表现出的拉伸特性。采用常规毛管束模型和Dong等人提出的Interacting毛管束模型,模拟了水湿条件下牛顿流体的驱油过程。常规毛管束模型由于忽略了渗流过程中的物理特性,在模拟水湿油藏渗流时存在不足,Interacting毛管束模型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本文将Dong等人的模型推广应用到非牛顿幂律流体驱油的油水两相流动,并采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在获得2个以上时间步结果后,把外推线性插值作为下一步运算初值,大大加快了收敛速度。非牛顿幂律流体驱油条件下,幂律指数和稠度系数减小,使不同尺寸毛管中的前缘推进速度差距变大,驱替趋于不均匀,这与吴玉树等人建立的宏观模型在定性规律上是一致的。应用CIR-100界面流变仪,测定了聚合物溶液与原油界面的界面粘度、界面粘性模量和界面弹性模量,三者均随温度的增加先降低而后升高,随聚合物分子量和聚合物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聚合物溶液矿化度的增加而降低。应用动量平衡原理,分析了界面特性参数对聚合物驱油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界面张力低于临界界面张力时,在压力梯度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界面张力,可以加快残余油的驱替速度,聚合物驱情况下,油水界面粘度增加,将引起孔隙内残余油驱替速度降低。聚合物驱后荧光分析结果表明,聚合物溶液可以大幅度降低油膜型剩余油。针对这种类型的剩余油,建立了处于油藏流场中,粘附于岩石表面油膜的动力学模型。油膜所受驱油动力为驱油剂流动作用于油膜上的剪切应力和法向应力在油膜表面的积分,所受阻力为油膜变形引起润湿滞后,岩石壁面对油膜的束缚力。在二者达到平衡条件下,给出了水驱和聚合物驱条件下微观油膜启动所需临界流速。分析表明,聚合物溶液由于具有高拉伸粘度,使其能产生高出剪切应力12个数量级的拉伸应力,从而更容易使油膜启动。而水驱油时,所产生的拉伸应力几乎可以忽略,剪切应力很难将油膜从岩石表面剥离。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多孔介质的定义
  • 1.3 渗流中的尺度问题
  • 1.4 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和粘弹性
  • 1.5 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
  • 1.6 两相流体渗流规律
  • 1.7 粘弹性聚合物溶液驱油机理
  • 1.8 液-液、固-液界面特性
  • 1.8.1 驱油体系与岩石的相互作用
  • 1.8.2 原油与岩石界面的作用
  • 1.8.3 油水界面特性
  • 1.9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第二章 孔隙尺度下幂律流体渗流规律研究
  • 2.1 孔隙形状的简化
  • 2.2 研究方法
  • 2.2.1 变分法
  • 2.2.2 数值方法
  • 2.3 圆形截面毛管中的流动
  • 2.4 三角形截面毛管中的流动
  • 2.4.1 牛顿流体
  • 2.4.2 幂律流体
  • 2.4.3 综合阻力系数
  • 2.5 矩形截面毛管中的流动
  • 2.5.1 牛顿流体
  • 2.5.2 幂律流体
  • 2.5.3 综合阻力系数
  • 2.6 幂律流体等效渗透率
  • 2.6.1 单根毛管
  • 2.6.2 毛管束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孔隙尺度下粘弹性流体渗流规律研究
  • 3.1 粘弹性聚合物溶液流变特性
  • 3.2 Binding 的工作
  • 3.2.1 突缩毛管模型
  • 3.2.2 方法建立
  • 3.2.3 孔喉比对突缩毛管中压降的影响
  • 3.2.4 喉道半径对突缩毛管中压降的影响
  • 3.3 Binding 理论的应用
  • 3.3.1 毛管模型参数
  • 3.3.2 收缩毛管中的流动
  • 3.3.3 收缩-扩张毛管中的流动
  • 3.3.4 波纹管中的流动
  • 3.4 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
  • 3.4.1 牛顿流体
  • 3.4.2 粘弹流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孔隙尺度油水两相流动
  • 4.1 常规毛管束模型
  • 4.1.1 Bartley 的工作
  • 4.1.2 非牛顿流体驱油常规毛管束模型
  • 4.2 Interacting 毛管束模型
  • 4.2.1 Dong 等人的工作
  • 4.2.2 求解方法
  • 4.2.3 幂律流体驱油Interacting 毛管束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界面特性对油水两相流动的影响
  • 5.1 实验仪器
  • 5.1.1 CIR-100 界面流变仪工作原理
  • 5.1.2 理论基础
  • 5.2 化学试剂及材料
  • 5.3 实验步骤
  •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1 温度的影响
  • 5.4.2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 5.4.3 配制水矿化度的影响
  • 5.4.4 聚合物溶液质量浓度的影响
  • 5.5 界面特性对油水两相流动的影响
  • 5.5.1 假设条件
  • 5.5.2 动量平衡方程
  • 5.5.3 孔隙半径的影响
  • 5.5.4 界面张力的影响
  • 5.5.5 压力梯度的影响
  • 5.5.6 界面粘度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孔隙内油膜动力学模型
  • 6.1 聚合物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
  • 6.2 油膜受力分析
  • 6.2.1 油膜变形
  • 6.2.2 束缚力
  • 6.2.3 驱油动力
  • 6.2.4 牛顿流体驱油受力分析
  • 6.2.5 聚合物驱油受力分析
  • 6.2.6 结果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孔隙尺度下聚合物驱油渗流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