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教育信息化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在联系

谈谈教育信息化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在联系

河北省临漳县狄邱乡北张村学校王书民056600

【摘要】:教育信息化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有其独特地位和作用,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面对信息技术教育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真正转变教育理念,加强自身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发展,借助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东风,加快发展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和发展壮大教育信息化事业。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国家信息化、信息化人才

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是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现代信息科技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给教育技术概念赋予了充实的内涵和无限的生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着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也改变着教师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

一、教育信息化的要素与本质

信息化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信息与知识共享。从全社会的范围来看,是实现整个社会的信息与知识的共享,提高社会的智能。从网络技术发展的层面上来看,目前网络的发展基本上还停留在信息共享这个阶段。如果把因特网的发展划成三个阶段,则第一个阶段是数据传递与共享,因为在因特网发展起始阶段,其应用主要是Email和少量可供查询的专业数据库。第二个阶段为信息共享,其主要特征是随着Web技术的出现和WWW(WorldWideWeb)的广泛应用与推广,大量的信息网站(包括门户网站、专业网站、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等)得以建立与互联,使整个地球联成了一个巨型的信息网络。再往下发展应该是知识共享,即第三个阶段。由于技术的限制及其它许多原因,目前还没到解决好复杂知识或非良构知识的表征、组织、存储和传播等问题,另外人与计算机机的有效交互、人与人如何通过计算机或网络进行有效互动、负杂的社会系统如何与网络融合等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解决。实现知识共享是网络技术的最重要的未来发展目标之一,因而也是信息化的本质。

二、信息技术教育是大面积培养的信息化人才的主要途径

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保障,相应地,信息化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以往是不同的,它对于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创新精神以及道德情感都有更高的要求。何克抗教授指出: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材应当是,具有全面而坚实的文化基础(特别是信息方面的文化基础),能不断自我更新知识结构,能与人合作共事,富有创造性和应变能力并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为了能够适应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信息社会的人材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信息社会的四大文化基础是读、写、算和信息,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是21世纪新型人材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早在1996年,美国就提出了第一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计划中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目标规定了“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能在教师、学校、社区以及家中使用信息技术;所有的教师都将有效的运用技术帮助学生达到较高的学业标准;所有的学生都要具备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等几项目标。

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信息化人才这个要素有两层含义,第一,教育信息化要有为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做贡献的专门人才。第二,教育系统担负着为整个社会信息化培养信息化人才的任务,信息化人才的含义更深入一些。

三、教育信息化对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的作用

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的重要层面,必须考虑在其他课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革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各种能力与素质。必须用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来指导我们的课程整合,那样我们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其真正地在一定情景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从而真正让技术来支持学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育信息化对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作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问题。如何建设相应的教育信息资源,这就是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当前的重点工作,教育信息化可以实现建设教育信息资源的任务。运用教育信息化,可以有效地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包括媒体素材的开发和网络课程的开发,这两个内容目前已成为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媒体素材的开发和网络课程的开发必须以教育信息化理论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学习为最终目标,那样才能真正开发出有价值的教育信息资源来,从而促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开展。

五、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在教学内容上,以侧重隐性知识为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如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协作学习等;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交互性;在评价方法上,可采用计算机辅助测验(CAA)等形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育的灵活性、适应性,以及个性化特点更加突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则真正成为的主体。

六、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应是动态开放的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来安排,课程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充实和完善,最后才形成一体化的内容。不能把这类课程仅仅作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训,而应当作为一种系统的、发展的、动态的课程,是学生能够终生受益的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可以考虑适当引进国际优秀教材。在教学资源方面,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教学中产生的案例和资源也可以放到网络上,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教育信息化的特征、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8月20日

[2]裴纯礼,要正确认识现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大家谈,《中国教育报》,1999年12月13第1版

标签:;  ;  ;  

谈谈教育信息化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在联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