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中西北部须家河组第四段气藏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四川盆地中西北部须家河组第四段气藏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论文摘要

针对四川盆地中西北部地区须家河组储层低孔、低渗、含水饱和度高等特征,以沉积岩石学、成岩作用原理等理论为指导,基于大量的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区域地质及前人研究等资料,综合电子探针、包裹体测温、X-衍射分析等实验数据,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中西北部须家河组第四段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详细论述了其主要类型,建立了成岩演化模式,划分了成岩相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通过对四川盆地中西北部八角场-充西地区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特征、成岩序列及演化特征综合研究认为:根据古地理环境表明,八角场-充西地区同属川中古隆中斜平缓带,其中充西地区位于南充背斜构造西段。四川盆地中西部晚三叠世须四期是一套河流-湖泊相的沉积,八角场-充西地区处于三角洲平原相区范围内。须四段储层岩石学特征表明,八角场-充西地区主要岩石岩性为结构成熟度与成分成熟度均较低的长石岩屑砂岩,局部发育钙质长石岩屑砂岩。碎屑颗粒组分具有高石英、高岩屑、低长石的特点;填隙物以泥质杂基、绿泥石、方解石、硅质为主。同时对八角场-充西地区须家河组第四段各亚段储层岩石学特征纵横向分布规律进行了阐述。须四段储层成岩作用复杂,主要发育压实、压溶、胶结、溶蚀和交代等成岩作用,在储层所经历主要的成岩作用中,绿泥石环边胶结和溶蚀作用是形成孔隙(含溶孔)型储层的主要原因,属于须四储层的建设性成岩作用范畴;而强压实作用、压溶作用是降低孔隙度的成岩作用,属于破坏性成岩作用范畴。成岩演化主要经历了同生成岩期、早成岩A期、早成岩B期、晚成岩A期四个阶段。目前,须四段储层成岩阶段总体处于晚成岩期,八角场地区演化程度相对较高,以晚成岩B期为主,充西地区为晚成岩A期。由于成岩作用在总体上控制着储层孔隙的形成与演化,故以某种成岩环境下发生的主要成岩作用来命名成岩相。通过大量的岩芯观察和薄片鉴定,结合扫描电镜、X一射线衍射、阴极发光等分析,将须家河组储层成岩相划分为:绿泥石胶结成岩相、强压实-溶蚀成岩相、强压实-弱溶蚀成岩相、钙质胶结成岩相、强压实成岩相、溶蚀成岩相和硅质胶结成岩相等七种成岩相类型。其中绿泥石胶结成岩相、强压实-溶蚀成岩相、溶蚀成岩相储层物性较好,为最有利的成岩相类型。钙质胶结成岩相和强压实成岩相储层物性很差。还研究了八角场-充西地区须家河组第四段各亚段成岩相的平面展布规律。须四段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剩余粒间孔、溶蚀粒间孔、粒内溶孔,总体上储层储集性较好。最后通过综合考虑成岩作用、成岩相、孔隙特征,指出了研究区储层储集性纵向上以须四段下部储集性较好;横向上,充西地区储集性相对较好。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思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思路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认识及成果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构造背景
  • 2.2 地层
  • 2.2.1 八角场地区须四段地层特征
  • 2.2.2 充西地区须四段地层特征
  • 2.3 沉积相特征
  • 2.3.1 须四段沉积相特征
  • 2.3.2 须四段的相类型与相模式
  • 第三章 储层岩石学特征
  • 3.1 主要岩石类型
  • 3.1.1 八角场地区主要岩石类型
  • 3.1.2 充西地区主要岩石类型
  • 3.2 主要矿物成分特征
  • 3.2.1 八角场地区主要矿物成分特征
  • 3.2.2 充西地区主要矿物成分特征
  • 3.3 填隙物特征
  • 3.3.1 八角场地区主要填隙物特征
  • 3.3.2 充西地区主要填隙物特征
  • 3.4 结构特征
  • 3.4.1 八角场地区岩石结构特征
  • 3.4.2 充西地区岩石结构特征
  • 3.5 纵横向分布规律
  • 3.5.1 八角场地区纵横向分布规律
  • 3.5.2 充西地区纵横向分布规律
  • 第四章 成岩作用与成岩相
  • 4.1 成岩作用类型及分布
  • 4.1.1 机械压实作用
  • 4.1.2 压溶作用
  • 4.1.3 胶结作用
  • 4.1.4 交代作用
  • 4.1.5 重结晶作用
  • 4.1.6 溶蚀作用
  • 4.1.7 构造破裂作用
  • 4.1.8 成岩作用分布
  • 4.2 成岩作用阶段
  • 4.3 成岩序列及模式
  • 4.3.1 成岩作用早期阶段
  • 4.3.2 成岩作用中期阶段
  • 4.3.3 成岩作用晚期阶段
  • 4.4 成岩相的划分
  • 4.4.1 成岩相类型的划分及特征
  • 4.4.2 成岩相纵横向分布
  • 第五章 成岩作用对储层储集性的影响
  • 5.1 储层储集空间类型
  • 5.2 成岩作用对储集性的影响
  • 5.3 八角场与充西地区须四段成岩作用因素比较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图版说明
  • 图版Ⅰ
  • 图版Ⅱ
  • 图版Ⅲ
  • 图版Ⅳ
  • 图版Ⅴ
  • 图版Ⅵ
  • 图版Ⅶ
  • 图版Ⅷ
  • 图版Ⅸ
  • 图版Ⅹ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与工程项目
  • 相关论文文献

    • [1].“四段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9(02)
    • [2].小学信息技术“四段六环节”生动课堂初探[J]. 教育界 2020(15)
    • [3].探究式四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 考试周刊 2011(45)
    • [4].基于“六维四段”的“精技助农”型双师队伍建设之对策[J]. 山东畜牧兽医 2020(11)
    • [5].农村高中“四段两促”教学模式的探索[J]. 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 2012(07)
    • [6].论实施“四段六步式”教学模式的归因及策略[J]. 赤子(中旬) 2014(04)
    • [7].“仙人”指路,俯拾莲花——如何在“四段七环”课堂教学中有效指导自学[J]. 山东社会科学 2009(S1)
    • [8].谈“四有”课堂“四段八步”教学模式的构建[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6(01)
    • [9].运用“四段一体”模式提高英语实用能力的实证研究[J]. 成才之路 2009(27)
    • [10].八面河油田面120区沙四段热采开发效果及认识[J]. 化工管理 2013(12)
    • [11].信息设计四段化研究方法及实例分析[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 [12].《生活万岁》[J]. 数码影像时代 2018(12)
    • [13].“四段六步”教学范式研究[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1(21)
    • [14].四段八环教学模式初探[J]. 教育艺术 2018(11)
    • [15].小学语文“三环四段”阅读教学范式初探[J]. 新教育 2014(19)
    • [16].数学学科“四段一案一回头”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 2012(15)
    • [17].新场地区须四段储层特征及评价[J]. 科技致富向导 2013(05)
    • [18].浅谈“四段两促”式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 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 2013(04)
    • [19].秋日私语[J]. 湖北招生考试 2011(17)
    • [20].利津洼陷沙四段划分及地层发育特征[J]. 科技致富向导 2008(14)
    • [21].高师院校学生“三线四段”组合式试教模式的构建[J]. 保山学院学报 2013(05)
    • [22].四段教学程序在教学中的应用——校本教材教学新模式初探[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1(10)
    • [23].兴西洼陷沙四段近岸水下扇的识别[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S1)
    • [24].八面河西区沙四段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7(01)
    • [25].花卉四段之三[J]. 东方艺术 2017(10)
    • [26].花卉四段之一[J]. 东方艺术 2017(14)
    • [27].花卉四段之四[J]. 东方艺术 2017(06)
    • [28].花卉四段之二[J]. 东方艺术 2017(18)
    • [29].花卉四段之一[J]. 东方艺术 2016(14)
    • [30].花卉四段之二[J]. 东方艺术 2016(18)

    标签:;  ;  ;  ;  ;  

    四川盆地中西北部须家河组第四段气藏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