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读纪念性建筑的纪念性 ——对“纪念性”的分析及纪念性建筑设计方法初探

试读纪念性建筑的纪念性 ——对“纪念性”的分析及纪念性建筑设计方法初探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引入哲学“存在”、心理学“倾诉欲”等相关定义,来解读纪念性建筑中“纪念性”的成因,确定纪念性建筑在人类文明历史中的地位及作用;通过对“纪念”主题构思及利用“空间”“场所”等建筑语言,来体现现代纪念性建筑的“纪念性”,响应现代的人性化发展趋势。1、通过对“纪念”一词注释,引出在纪念活动中主体的主动性的决定作用;然后,对纪念活动主体产生“纪念”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记忆”“回忆”“社会性”这客观三元素对“纪念”产生的影响,以及主体产生“纪念”的心理动因,对“永恒”“存在”的追求。2、对“纪念”中主客体的相互关系进行解析,在主体“合目的性”的指引下,得出“纪念”心理的三种外在体现:“祭祀”“宗教”“伦理”;并针对现代纪念性建筑中“伦理”体现出的对“真”“善”“美”的追求进行分析。3、通过对“纪念”的解析,根据纪念对象、规模、选址、形式的不同对纪念性建筑进行分类;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纪念性建筑的历史演变划分为石器、青铜、铁器、机器、信息五个时期,分别对各个时期的纪念性建筑进行分析,得出现代“纪念性”的普遍化。4、在对现代“纪念性”普遍化的背景下,纪念性建筑的主题的作用,尤其是主题的确立与大小的划定;主题所要表达的祭奠、歌颂、理想、叙事等意义,以及表达的策略和手法;在设计中借助模式、体现信息、使用象征、合理隐喻、积极映像等手法来表达纪念性建筑的主题。5、在主题确定后以建筑的方式来体现“纪念”的主题;本文引用了建筑空间理论与建筑场所理论对纪念性建筑进行解析,并总结出建筑的外部空间、内部空间、空间组合、空间的环境对纪念性建筑的影响,场地、植物、细部、神秘、光线对场所气氛的烘托及如何更好的利用上述条件对对场所精神的体现。现代纪念性建筑要发挥它在日常生活中应有的作用,应为人的个性发展起到启迪作用,促进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研究意义和目的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本文创新
  • 1.3.3 研究方法
  • 理论部分 对“纪念性”的分析
  • 第2章 “纪念”的解析
  • 2.1 对纪念一词的注释
  • 2.1.1 纪念
  • 2.1.2 相关解释
  • 2.2 对纪念活动主体主动性的陈述
  • 2.3 对纪念活动主体的分析
  • 2.3.1 记忆——来自生物学的依据
  • 2.3.2 回忆——可识别性的主动反应
  • 2.3.3 纪念——社会化的印记
  • 2.4 基于“存在”与“永恒”的“纪念”心理
  • 2.4.1 对“存在”的分析
  • 2.4.2 对“时下”“存在”的强调
  • 2.4.3 对“永恒”的追求——“灵魂说”
  • 2.4.4 对“永恒”“存在”的强调
  • 2.5 小结
  • 第3章 纪念性心理的表现分析
  • 3.1 “纪念”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心理体现
  • 3.1.1 “纪念”之未知恐惧——“祭祀”
  • 3.1.2 “纪念”之精神控制——“宗教”
  • 3.1.3 “纪念”之团体利益——“伦理”
  • 3.2 “纪念”对“真、善、美”的体现
  • 3.2.1 对“真”的追求
  • 3.2.2 对“善”的追求
  • 3.2.3 对“美”的追求
  • 3.3 小结
  • 实践部分 纪念性建筑设计方法初探
  • 第4章 纪念性建筑的发展及演变
  • 4.1 纪念性建筑的类型
  • 4.1.1 根据“纪念”对象不同
  • 4.1.2 根据规模大小不同
  • 4.1.3 根据选址环境不同
  • 4.1.4 根据表达形式不同
  • 4.2 纪念性建筑的演变
  • 4.2.1 巫术化的石器时代
  • 4.2.2 神祗化的青铜时代
  • 4.2.3 宗教化的铁器时代
  • 4.2.4 自由化的机器时代
  • 4.2.5 人性化的信息时代
  • 4.3 小结
  • 第5章 纪念性建筑的主题构思
  • 5.1 纪念性建筑主题的确立
  • 5.2 纪念性建筑主题的意义
  • 5.2.1 追思“先人”——祭奠性
  • 5.2.2 表达“崇敬”——歌颂性
  • 5.2.3 追求“永恒”——理想性
  • 5.2.4 记载“历史”——叙事性
  • 5.3 纪念性建筑主题的表达
  • 5.3.1 主题表达策略
  • 5.3.2 主题表达手法
  • 5.4 小结
  • 第6章 纪念性建筑空间的构造及场所的营造
  • 6.1 空间与场所以及相关定义
  • 6.1.1 空间的定义
  • 6.1.2 场地的定义
  • 6.1.3 场所的定义
  • 6.2 关于空间与场所的界定及场所精神
  • 6.2.1 空间界定
  • 6.2.2 场所界定
  • 6.2.3 场所精神
  • 6.3 场所之体验
  • 6.3.1 场所之视觉体验
  • 6.3.2 场所之触觉体验
  • 6.3.3 场所之听觉体验
  • 6.3.4 场所之嗅觉和味觉体验
  • 6.4 纪念性建筑空间构造手法
  • 6.4.1 外部空间
  • 6.4.2 内部空间
  • 6.4.3 空间组合
  • 6.4.4 空间环境
  • 6.5 纪念性建筑场所的营造
  • 6.5.1 场地对场所气氛的烘托
  • 6.5.2 植物对场所气氛的烘托
  • 6.5.3 细部对场所气氛的烘托
  • 6.5.4 神秘的多义性对场所气氛的烘托
  • 6.5.5 光线对场所气氛的烘托
  • 6.6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图片索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毽球规则的演变与制定[J]. 当代体育科技 2019(29)
    • [2].“父”“爸”“爹”“爷”字的演变漫谈[J]. 现代职业教育 2017(30)
    • [3].浅析建国以来中国节日的形式演变[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16)
    • [4].清代量度单位探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26)
    • [5].延伸的“绿色”[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2)
    • [6].小议“机器”一词的历史演变[J]. 大众文艺 2015(15)
    • [7].论服装的流行[J]. 中国包装工业 2013(16)
    • [8].从产品演变对设计的思考[J]. 工业设计 2017(11)
    • [9].试述茶在宴席中的地位演变[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07)
    • [10].浅议中国教育与政治关系的历史演变[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06)
    • [11].“晴朗”词义源流及演变[J]. 文学教育(下) 2018(06)
    • [12].在法与社会的流变中探寻和谐支点[J]. 甘肃理论学刊 2010(01)
    • [13].“打”字音义考辨[J]. 科技视界 2012(22)
    • [14].我国医疗暴力防控政策的演变分析[J]. 医学与哲学(A) 2018(11)
    • [15].男子网球技战术演变之我见[J]. 休闲 2019(08)
    • [16].从《十八岁的天空》到《匆匆那年》——浅析我国青春题材电视剧的发展与演变[J]. 艺术品鉴 2015(12)
    • [17].关于民用飞行器结构设计演变的研究[J]. 科技风 2019(03)
    • [18].由百工发展历史窥探百工家具文化[J]. 家具 2018(02)
    • [19].近郊村庄集体产权的演变与演进——基于台州市星村的调查与分析[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05)
    • [20].“穿”的穿衣义的来源和演变[J]. 汉语史学报 2008(00)
    • [21].“同志”的演变轨迹[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09)
    • [22].传播引导下的艺术演变[J]. 大众文艺 2010(03)
    • [23].文化思想演变对中国厕所设计的影响[J]. 工业设计 2019(09)
    • [24].“行走”的艺术[J]. 美与时代(下) 2015(11)
    • [25].中国文化中的公与私[J]. 新闻传播 2016(05)
    • [26].我国古代茶法演变规律研究[J]. 福建茶叶 2018(11)
    • [27].浅析汉日“鬼”的异同[J]. 吉林教育 2010(01)
    • [28].船舶自救及报警装备的发展演变[J]. 传播力研究 2019(03)
    • [29].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演变[J].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9(05)
    • [30].旧技术衰亡问题探析[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2(01)

    标签:;  ;  ;  ;  ;  ;  ;  

    试读纪念性建筑的纪念性 ——对“纪念性”的分析及纪念性建筑设计方法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