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如何教他们的孩子如何理财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如何教他们的孩子如何理财

一、世界巨富教子如何理财(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侗[1](2021)在《现代中国“贤妻良母”主义思潮与文学书写(1915-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程时用[2](2021)在《明清岭南家训与乡村社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清以来,家训功能由“提携子孙”的“范家”发展到“医世良药”的“范世”,家训(族规、乡约、乡规等)与乡村自治结合、与法律互补,推动着乡村社会的发展。本文按照“个体、家庭、家族、乡村”的思路,以岭南着作、人物传记、族谱、祠堂、石碑等保存的家训为基础资料,探索明清时期岭南家训与个人、家庭、家族、乡村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绪论部分对文章涉及概念进行界定,本文首次对明清岭南家训史料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整理与研究,既丰富了中国家训文化宝库,也拓宽了岭南文化的外延,也对当今个体培养、家庭建设和乡村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第一章分析岭南家训孕育环境及基本特征。岭南在封闭又开放的环境中孕育了家训,家训的发展与岭南政治、文化、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发展轨迹一致。岭南家训在形态上具有总提分应、楹联诗体等特征,内容上具有务实、开放和兼容等特性。第二章论述岭南家训与个体塑造的关系。人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家训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明清时期岭南家训是持续稳定的家庭教育,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塑造了家庭成员优秀品德,在“从商、为政、处世、养生”等方面培养了家庭成员的个人技能,而且重视女德培养,因此岭南社会寡母抚孤的感人现象尤为突出。第三章探讨岭南家训与家庭管理的关系。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齐而后国治。岭南家训重点在忠孝、和顺、勤奋、积善等方面培养家庭美德,在职业选择、财物管理、财物使用、社会关系处理等方面培养家庭成员的管理技能和生存技巧,全面展现了岭南家训的立身之本、保家之道和传家之方。第四章论述岭南家训与家族发展的关系。家族是乡村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家训是家族一切行为的宪章,而且是诗书家族、仕宦家族和商贾家族的发展壮大、类型转换、内部管理、长治久安等方面的关键因素,并且在岭南社会宗族建设、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第五章探索岭南家训与乡村治理的关系。明中叶以来,为实现“以家达乡”的儒学理想,滞留于地方社会的乡绅撰写家训(族规、乡约、乡规),家训与法律互为表里,借助地方民众的信仰,实现岭南乡村官绅共管、礼法并治,维持了岭南乡村社会的稳定,有力地推动了岭南乡村社会的发展。

邓弟蛟[3](2020)在《中国宗祠剧场及其演剧活动调查研究(上)》文中提出祠堂是我国传统建筑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建筑类别,蕴含有珍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血缘伦理、宗族观念、祖先崇拜、建筑艺术和典章制度。而传统剧场作为古代民众的公共娱乐场所,又蕴含丰富的社会文化、美学精神、礼乐思想和道德理念。总体而言,中国宗祠剧场产生于明代,至清代趋于繁荣,民国时期走向衰落。明代宗祠剧场的产生,与夏言奏请嘉靖皇帝放宽对民间祭祖限制的奏疏密切相关,该奏疏对民间宗祠的建设以及宗族的发展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是明代宗祠剧场产生的外在原因。此外,一方面,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剧场在建筑形制上的进一步完善,而宗祠中“内神”与“外神”的共同祭祀,使的宗祠建筑更具庙宇建筑特性,因此民众在宗祠的建筑形制上,对庙宇剧场建筑形制加以借鉴。另一方面,明代家乐盛行,使得观众更青睐于私有化的观演场所,是明代宗祠剧场产生的内在原因。现存的三十六座明代宗祠剧场中,戏台建筑不饰雕刻,质朴大方。从宗祠剧场的修建来看,明代中后期,民众剧场观念淡泊,许多宗祠戏台为后期补修。从现存宗祠剧场的分布来看,江西地区占现存明代宗祠剧场的一半之多,这与明代弋阳腔的流行有很大关系。清代宗祠剧场走向繁荣,主要是由于清代中后期“花部”崛起,为宗祠剧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统治阶级认识到戏曲的教化作用,默许甚至主导在宗祠里面修建戏台,实行高台教化。此外,随着清朝政权的巩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也为宗祠剧场的修建提供了经济保障。总体而言,清代宗祠剧场呈现出南方多、北方少的分布特点。这一方面与宗祠数量本身就存在南方多、北方少的实际情况相关,另一方面,则是南北方的民众在神灵信仰上存在较大差别。南方以家族祖先崇拜为主,而北方则以公众神灵崇拜为主。清代宗祠剧场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宗祠剧场的数量有所增加,还包括戏台建筑地域性特征明显,尤其是“晴雨台”的出现,使戏曲演出活动不再受到天气的影响。而“雨厅”的修建,是继“看楼”之后,民众对观演场所改革后的结果,意味着宗祠剧场中的演剧活动,由“娱神”向“娱人”方向转变。其次,清代宗祠剧场建筑形制还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表现出民众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建筑技术的完善。至民国时期,宗祠剧场走向衰落,不仅宗祠剧场的开始数量减少,宗祠中演剧活动的规模和频率也有所下降,同时剧场的建筑形制也没有明显的改进和突破。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近代化生产方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宗族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族田走向衰落。同时,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宗族管理制度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加上民国时期战乱不断,宗祠失去了政府和法律有效的保护,没收和异化祠堂的现象严重,宗祠剧场的功能明显削弱。在建筑形制方面,传统宗祠剧场在选址上崇尚“风水”,其选址往往蕴含天人合一、刚柔相济的哲学思想。在平面布局上,根据宗祠剧场中戏台与宗祠其他建筑的关系,可以分为“分离式”和“一体式”两种布局形式。在纵向布局上,宗祠剧场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为大门、戏台、享堂和寝堂,东西两侧为看楼。戏台台基略低于享堂,享堂台基略低于寝堂,而看楼二层则与戏台表演区基本处于同一平面。这种一层高于一层的纵向布局,既体现了对祖先的尊敬和崇拜,又反映了民众对观演关系的改进。宗祠剧场的演剧活动主要包括祭祀演剧、修祠续谱演剧、人生仪礼演剧、科举中榜演剧和罚戏等五种类型。其演出的剧目主要有庆贺戏、历史戏、公案戏、爱情戏、生活戏等。其中,历史戏和公案戏尤为民众喜爱,但庆贺戏则是宗祠剧场演剧的特色所在。从演剧目的上看,宗祠剧场的演剧活动具有教化民众、娱乐族人以及祭祀祖先等多重目的。从演出规模上看,宗祠剧场的戏曲演出活动,规模较大,具有持续性的特点。此外,从演剧时间上看,宗祠剧场的演剧活动明显受到农事活动的制约。与宗祠剧场中族人热衷于观看戏曲演出的情况不同,在一些族谱族规中,对于禁止家族妇女“烧香看戏”、族人职业选择中的“优伶”禁忌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同时,有的族谱对于“夜戏”的演出活动也加以禁止。与前两条戏曲“禁忌”所不同的是,“夜戏”演出虽然被官方训令和族规所禁止,但“夜戏”演出的剧目则常见于宗祠剧场的舞台题记中,呈现出官方与民间、族规与现实互相博弈的特征。

张宇[4](2020)在《实学思潮与遗民心态:明遗民李世熊散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李世熊,字元仲,号寒支,福建汀州宁化人。其道德文章显着一时,着作卓荦一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李世熊散文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明遗民为研究切入点,从实学思潮和遗民心态的角度分析其散文。这是因为明遗民是明清之际思想和文化的引领者,而实学思潮和遗民心态对明遗民的文学创作影响极大。本论文共七章,第一章是生平与交游篇,介绍李世熊的人生轨迹,探索其实学思想与遗民心态的成因。地域文化对其实学思想与遗民心态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转益多师的求师生涯、李氏宗族对地方事务的关注对其思想与心态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甲申国变前后两个阶段的交游同样对其思想与心态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二章为散文风格论,社会思潮对文学创作有着巨大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也同样能反映社会思潮的变迁。本章从李世熊文风的变化着手,探讨明末清初社会思潮的变迁。在具体论述上,则以甲申国变为界将其文风分为前后两阶段,前阶段文风较为多变,有“文之三变”“文章如韩,心事如屈”与“得秦文气多,汉文气少”等不同的文风。本章溯其源流,分析其特征,从中可看出李世熊甲申国变前的文风受唐宋派影响较大。甲申国变后李世熊文风突变,具体表现为鲜明的道德倾向性、经世致用的学术主张和缜密的文风,文风突变的深层次原因是受经世致用实学思想的影响。第三章至第五章分文体研究李世熊散文,分别探讨散文与实学思想、遗民心态的内在联系。第三章着重探讨了实学思潮与序跋文的创作,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具有丰富的内涵,却并非是一严密的理论体系,而是一宽泛的思想理论的统称。实学家的思想也参差不奇,有共性和个性的一面。李世熊的序跋文充分反映其实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如对“国家兴亡、民族盛衰大原”的探索,史学经世的思想,对家国大义的弘扬等,反映明末清初实学思潮共性的一面;同时也反映其个性色彩,如对君臣关系的设想、对八股取士的改革等。第四章研究遗民心态与书牍文写作,围绕李世熊遗民心态的独特性及心态的转变展开论述。他虽眷恋故国,却从不参加反清活动,虽披发入山,却不在寺院修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心态从最初的激愤,到“以文传道”、积极着述,再到心境平和,遗民心态有所转变。这种心态的独特性和转变在书牍文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本章剖析独特遗民心态的形成,分析各阶段遗民心态的特征,揭示遗民心态转变的原因,力求对其遗民心态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第五章论述了传状文、碑志文、论辩文与实学思想的内在联系,它们均在不同方面体现了李世熊散文风格的多样化与思想的丰富性。第六章则在文学网络中分析李世熊及其散文的影响,第七章为结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在吸收学术界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李世熊散文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重新审定其成就;二是在地域文化的拓展,分析地域文化对李世熊性情、文学创作及实学思潮的影响;三是在实学思潮和遗民心态的视角下研究散文,力求对李世熊散文有全方位的把握。

袁静[5](2020)在《李昭玘诗文校注》文中指出李昭玘(?-1126)字成季,自号乐静居士。北宋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1079)中进士第,授徐州教授,李清臣荐为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累官提点永兴、京东、京西路刑狱,坐元符党夺官。徽宗初,召为右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起居舍人。崇宁元年(1102)罢主管鸿庆宫,入元佑党籍,居闲十五年。钦宗靖康元年(1126),复以起居舍人召,已卒。李昭玘治政有为,胸度夷旷。李昭玘着有《乐静集》三十卷,今存二十九卷。现存版本有四,均为清代抄本,《全宋诗》、《全宋文》辑佚《乐静集》外诗文,共得诗歌74题97首,文章218篇。李昭玘诗文版本较少,但从宋至清(元代无)仍有十余种选本、总集收录其作品,笔者对其版本及载录进行整理。李昭玘生年未见明确记载,但据李昭玘文中“成童”、“于今四十年”、“某与晁君少同学而齿差长”、“为童时,以闻先生道德文章”等关键词句,大胆推测并搜集资料考证其生年约为1043年至1048年间。李昭玘诗文共系年110篇,可系年诗为12题19首;可系年文91篇。李诗均不见作者署以创作时间,李文自署创作时间18篇,经考索系出73篇。李昭玘诗歌按内容可分为酬唱赠答诗、羁旅行役诗、哀悼诗、日常闲适诗。李诗在创作上善用典故、托物言志,并形成了平淡、清丽的诗歌风格。李昭玘散文可分为议论文、政治论文和四六公文。议论文“才赡意广”,政论文观点鲜明,说古论今,四六公文,博古切今、琢削稳密。李昭玘诗文中展现其思想动向。为官与居闲两段时期李昭玘分别奉守着儒家和道家两家的思想,并受宋代理学影响深重,这也清晰的体现在其诗文创作中。李昭玘诗文校注,以《四库全书》本《乐静集》为底本,以道光四年东武刘氏味经书屋清抄本、陆心源抄本、《全宋诗》中卷一二八九至卷一二九一李昭玘诗、《全宋文》中卷二六○五至卷二六一七李昭玘文为参校本,辅以宋元明清重要总集、选本,对李昭玘现存诗文中的地名、人名、官名、典章制度、典故及重要词语进行注释整理,以期有助于后来研究。

冯心蕊[6](2020)在《“三言”“二拍”商妇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言”“二拍”中的商妇形象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商妇是女性群体中的独特存在,她们在日常生活中承受着更为沉重的生活压力,常与压抑寂寥为伴,更易产生出轨冲动,同时也拥有更多参与商业活动的机会。商妇的生活状态是对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其空虚、幽怨的情感空间控诉着礼教磨灭人性的残酷,是人情人欲久经压抑下的痛苦呐喊。探究“三言”“二拍”中的商妇形象,可对其所反映的晚明社会思潮与历史文化做进一步拓展性研究。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章对“三言”“二拍”中的商妇形象进行探源,梳理“三言”“二拍”之前古代文学作品中商妇形象的流变过程;结合故事来源分析“三言”“二拍”商妇形象对前代作品的继承与发展。随后以明中叶后的社会发展为切入点,观察其对“三言”“二拍”商妇形象形成产生的影响;从文本出发,将“三言”“二拍”中的商妇形象分为内向联系型商妇和外向联系型商妇两类,对其形象内涵和特质进行开掘。第二章探究冯梦龙、凌蒙初女性观对“三言”“二拍”商妇形象的影响。在解读冯梦龙、凌蒙初的女性观后,论述其中蕴藏的复杂矛盾,以及该矛盾对冯梦龙、凌蒙初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随后将视角转向商妇,观察她们在这种矛盾下的挣扎与变化:商妇尚未在经济上获得彻底独立;她们无法彻底脱离封建礼教的桎梏;商妇之“才”与男子之“才”相比仍颇为逊色。第三章探讨“三言”“二拍”商妇形象的思想文化意义。通过“三言”“二拍”中商妇的婚恋观以及她们对独立性和自我价值的诉求,解析商妇身上的时代进步性。通过商妇持有的对追求财富的肯定、对官员日趋削弱的敬畏之心以及市民特有的人生态度,阐述其市民思想意识。“三言”“二拍”中的商妇形象承前启后,不仅吸纳了前代作品中商妇的特征,还对后世小说戏曲产生了深远影响。“三言”“二拍”中的商妇形象对魏晋以来文学作品中的商妇特征有所继承,在晚明这个新旧思想碰撞的时代又有新变:商妇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使其已具有个性解放倾向,但由于历史局限性,她们又无法与封建伦理道德彻底割裂,她们是晚明真实市井生活的观察者和讲述人,再现了那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特征。“三言”“二拍”对商妇的成功塑造进一步吸引了其他作家对此类形象的关注,使商妇群体内涵不断丰富,深刻影响着后世小说、戏曲的创作。

胡小京[7](2019)在《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末民初,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该会于1912年4月,为启迪女性新知,专门针对社会中上层受过教育的家庭女性及女学生群体创办了《女铎》杂志。在基于基督教指导原则之下,该刊重点围绕女性的家政事务管理、儿童教养、婚恋、教育、职业、自身权益及社会服务等相关问题,给予女性全方位的引导和帮助。《女铎》发行近四十年,是与时代互相适应和选择的产物,其选载文章时而保守、时而偏激、时而激进、时而反复,对女性角色定位在情感上错综复杂,恰恰真实地呈现了这一时期女性角色建构的艰难性和复杂性。在刊行基调上,《女铎》对女性角色的定位选择了一条温和而保守的“新”路线,试图在培养家庭新式“贤妻良母”与社会新女性之间达到一种有序过渡和平衡,这种平衡是近代中国转型中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一种体现。虽然在近四十年的发刊中,《女铎》始终将重心落足于家庭,但其在女性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的引导、规训及处理这二者平衡之间的努力和尝试,推动了家政科学化及社会现代化进程。因此,本文拟通过对《女铎》文本的解读,以“女性角色”为连接点,探究民国时期社会历史变迁与报刊媒介之间建立的密切关系,充分阐释女性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功能性内涵和时代性特征,并对二种角色的平衡进行理论分析。在研究女性角色建构的历程中,不仅可以透视出民国时期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与定位,也从中显露出以知识女性群体为代表的,来自女性自身的自省和自言,凸显了女性角色从被动受男性社会精英倡导到女性自身主动诉求的历史性转变。

常文相[8](2017)在《地位、观念、角色 ——社会变迁中的明代商人》文中提出考察明代中国历史演进变迁,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商品经济日渐活跃,商业关系逐步扩展,商人的地位角色也愈显突出。明代君臣能够将商人视为社会组成的必要人群加以平等看待,肯定正当商业活动对于增益国计、促进民生的积极功用,且顾念商人的利益诉求与辛劳疾苦,确立相关制度法规,改善各种征榷管理,保障商业活动有序进行。同时他们站在重视农业生产及维护社会稳定的立场,惩治游食,杜防通番,所行路引、海禁等一些措施虽起到约束商人、限制商业的实际效果,但并不以“抑商”为根本目的。因此明代国家的商业政策总体趋向承认许可而非阻碍排斥,明中后期对商人压榨掠夺的加剧实则出自皇权滥用,且遭到朝野一致批评抵制。关于商税征收,明代士大夫虽多有缓解农困、补给农赋的考虑,然他们大都重申设关置市以稽奸除暴、控遏垄断的古意,在满足国用情况下,榷商不被当作政务必需。这些士大夫指出商业切关民生,商民又和国家一体同系,主张常怀恩惠之心,宽商恤民。他们由此反对病商苛政,建议强化监管,以收官商互济共利之效。有些士大夫还鉴于国家财政对商税需求增加的社会现实,一并把传统“讥而不征”的榷税观点转化为“通商裕国”等因应时需的解释,阐发了诸如“厚农资商”、“农商交重”、“工商皆本”等透射时代特色的理念。尽管明代商税始终未在全国岁入中占据重心位置,当时官员要接受市场经济之商品货币化榷税模式亦须作出更大调整,不过从他们有关国家、商人、农民三方关系的思考中,已能说明商业在帝制框架下尚有充分的发展潜力。在明代涉商案件的诉讼审判中,商人和其他庶民群体一样,拥有同等的法权地位。地方官员体念商民生计艰难,严厉惩办劫诈盘剥商贾、铺行的盗徒胥吏,并加强缉查走私匿税等不法行径。这些官员于坚持司法公正的同时,亦能参酌商业契约惯例,注意妥善处置当事各方利益关系,终使判决结果兼顾法理人情。这样,彼时商人经由法律途径,得以表达诉求,伸张权利,并未因身份职业而遭致区别对待。此外,明代商人同样能够获取与其他民众均等的机会参加科考,也可上书言事,捐赀进学。且明中后期朝廷还在两淮、两浙盐运司专设“商籍”,以解决商人子弟因户籍所限不能异地入学应考的困难,显露出对盐商的一些优待。明代国家出自对商人财力的需求和商品市场的依赖,在经济利益配置上与商人结成了一种互利合作关系。明代盐法开中由政府管控主导,采用招募方式实施,商人不仅可从中赚取盐利实惠,且发挥了固边足国的有益作用。为保证官商合作顺利推进,明政府打击势豪侵占,规范盐政秩序,并因势利导变通策略。明中叶后的盐法改革意在运用经济规则和手段协调盐商内部及官商之间的利益关系,当时士大夫也多方建言,力求赈恤商灶,广施招徕,以继续深化合作。明代的官商合作还体现在茶法运行及国家为备边、佐军、赈饥、营造而采取的召商买办方面,此间专制政权的操纵苛敛虽无法避免,但考量开中各法的制定和变革本意,其实仍是建立在双方相需互存之上。明代士大夫不仅能够认可商业治生养家、会通资用的价值功能,且还有人阐明异业同道、义利协和之理,赋予商人事业以更为合理的存在意义。他们大体倾向从社会“公义”维度出发,益加正视兼具财富与德行优势的商人于公共层面扮演的重要角色,尤为看重其度支理财的专长。明中叶以降,士商双向交流频繁,融合趋势明显,儒贾相得家族亦较多涌现。这既反映了当时社会开放性和自由度的逐渐增强,又向商人提出了以儒家学说为本、按儒家义理行事的更高要求。士商两阶层因而在价值取向上可接近共通一致,彼此互动关系得以持续深入。同时一些士大夫对社会商业化风潮的不良后果保有清醒认识和警惕心态,显示出期待以传统文化信条规范商人行为的努力。士商融合的社会情势为商业开展营造了相对宽松的客观环境,明人往往根据个人条件及家庭需要妥当作出职业取舍,并就中体会到儒贾兼济方式对维系与扶助家族生存发展的积极意涵。明代很多商人不光在贸迁货居间展布才能,亦于商业活动内外对以孝悌、诚信、仁德、礼义为核心的儒家伦理观和义利观表现出遵奉认同,甚且通融看待儒贾关系转化,提出以儒饰贾或贾不负儒。当时还有商人能够会通儒术贾道,着意整合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又通过赈灾济困、董理营建、顾问建白、居间任使等形式主动参与地方和国家事务,展现出较强的责任意识与现实关怀。他们进而与士绅阶层一道在民间社会扩大影响,肩负起更多公共职能,越来越成为国家仰赖依需的一种群体力量,由此也预示了明代中国社会权力在保持帝制框架下渐次向“绅商”共同支配体系演进的可能前景。基于以上论析,可以认为明代商人、商业作为帝制体系的内在组成要素,被国家社会既有体制所广泛吸纳包容,两者具有相当程度的契合性。当时商人、商业的发展没有消解国家权力,瓦解社会结构,而是在更大范围继续支撑着帝制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明代商品经济繁荣与帝制体系强固并行,双方磨合为一基本洽和局面,达成一种互适共生的历史演进态势。

崔永盛[9](2016)在《唐宋庄园和庄园经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庄园的形成和发展,是古代经济社会重要文明成果之一,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的庄园和庄园经济,虽然与欧洲中世纪庄园和汉唐时期的庄园有诸多不同特点,但同样是古代社会和农业经济的重要生产和组织方式之一,对唐宋及后世影响深远。通过对唐宋庄园及庄园经济研究学术史的回顾与综述,本文认为学术界讨论的主要问题不是“庄园”的有无,而是关于庄园性质的不同认识。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所研究的庄园和庄园经济进行了界定,认为庄园和庄园经济,既不是一种所有制形态或生产关系,也不是普通耕地,而是一种农地经营组织形式,作为古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园经济对唐宋及后世农业经营管理影响深远。论文考察了唐宋文献中的“庄园”和庄园经济的性质和特点,比照不同历史时期庄园的不同类型和发展轨迹,讨论了庄园经济与唐宋社会变革、庄园生产与商品经济发展、庄园组织与富民社会等问题,进一步揭示唐宋庄园的主要历史特征及重要意义。考察的结果显示:一是唐宋时期的庄园人口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大量富民庄园兴起;二是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庄园从封闭走向开放,契约式租佃关系盛行;三是庄园组织逐步转变为一种乡村社会的稳定力量。总之,庄园经济在唐宋时期一改过去封闭形态,顺应和融入商品经济发展潮流,与其他经济社会因素一起,共同促进了古代经济社会发展。

高鹏[10](2014)在《长芦盐商与天津文化的形成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天津盐业发展史早于天津建城一千余年,盐业的发展和繁荣在天津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盐商是传统盐业体系中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从天津建城初期,长芦盐商便参与到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各项事业之中,使这片“斥卤之地”沿着独特的发展脉络前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俗和“城市性格”。盐商的流动、盐商对文士的拉拢、盐商的选择、盐商的爱好等等,都在天津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长芦盐商们在天津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及如何发挥作用,这是本论文要研究的重点。本文在新文化史研究方法的指导下,将主要采用史料实证的研究方法,既重视理论研究,又重视个案分析,综合运用考证、综合、统计、比较等方法。笔者选择在天津文化史具有代表性的盐商家族在高雅文化、科举、教育、民俗等方面的作用为主线,综合利用方志、族谱、史料笔记和其他资料,通过文献整理,逐步梳理出盐商家族与天津文化形成发展之间的关系。除绪论外,全文共包括六个章节。第一章为军卫时期天津的文化生态,分析、考证了军卫时期天津城市的基本条件和早期天津的文化特征,提出了考察天津文化脉络的两个主要维度。第二章详细梳理了主要长芦盐商家族在天津的兴起与发展,考察了盐商家族兴起背后的力量。第三章研究了长芦盐商在南北文化交流和天津科举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包括津郡文化中的江南“基因”与文人北上的内在需求;长芦盐商与江南文人的互动;长芦盐商对天津科举的推动与带动。第四章详细考察了长芦盐商对天津高雅文化的推动,尤其是在诗词书画与诗社方面取得的成就。第五章考察、分析了长芦盐商对天津教育的贡献,重点研究了盐商家族的女子教育以及盐商在推动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方面的贡献。第六章阐述了长芦盐商对天津通俗文化的影响。

二、世界巨富教子如何理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巨富教子如何理财(论文提纲范文)

(2)明清岭南家训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目标及思路
第一章 岭南家训的孕育环境及特征
    第一节 岭南家训的孕育环境
        一、自然环境
        二、经济环境
        三、政治环境
        四、人文环境
    第二节 岭南家训的促成因素
        一、中原传统文化的注入
        二、学校教育的成熟
        三、朝廷对家训的重视
    第三节 明清岭南家训的地域分布
        一、岭南家训的发展轨迹
        二、岭南家训的地理分布
        三、岭南家训的分布特征
    第四节 明清岭南家训的主要特征
        一、岭南家训的表现形态
        二、岭南家训的主要内容
        三、岭南家训的思想特质
第二章 明清岭南家训与家庭成员培养
    第一节 家训:皆以修身为本
        一、家训是稳定的教育
        二、家训是个性化的教育
        三、家训个体培养的社会效应
    第二节 个人品德塑造
        一、仁义
        二、明礼
        三、诚信
        四、才智
    第三节 个人技能锻炼
        一、从商
        二、为政
        三、处事
        四、养生
    第四节 女训:重视女德修养
        一、宗族的择妇观
        二、对女性的训诫
        三、寡母抚孤现象
    第五节 人才培养范本:海南邱浚家训
        一、邱浚幼承祖训,立志济天下
        二、邱氏清贫自守家风,子孙甲第延绵
        三、邱浚廉静戒慎,德泽后世
        四、邱浚撰写《家礼仪节》,进行乡村教化
        五、邱浚撰写《大学衍义补》,实现经国济民宏愿
第三章 明清岭南家训与家庭治理
    第一节 家训:正家而正天下
        一、推动了岭南儒学的普及
        二、促进了良好家风的形成
    第二节 家庭美德教育
        一、忠孝
        二、和顺
        三、勤奋
        四、积善
    第三节 家庭事务管理
        一、成员分工
        二、财物管理
        三、勤俭持家
        四、睦邻济贫
    第四节 家庭管理范本:庞氏家训
        一、立身之本:孝友勤俭
        二、传家之方:耕读立家
        三、齐家之道:规矩育人
        四、教育之径:家庭民主生活会制度
第四章 明清岭南家训与家族发展
    第一节 家训:家族一切行为的宪章
        一、家训是家学和家风的基础
        二、家训是家族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家国同构,家齐而后国治
    第二节 家训与诗书家族
        一、文学相传,儒雅为业
        二、代相蝉联,文人辈出
        三、推动地方文化建设
    第三节 家训与仕宦家族
        一、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二、亦仕亦儒,香火传承
        三、促进社会清正之风
    第四节 家训与商贾家族
        一、以诚为本,用心经营
        二、积累家族官吏资本和产业资本
        三、投身公益,维护家族持续发展
    第五节 宗族家训范本:霍渭厓家训
        一、《霍渭厓家训》之源
        二、《霍渭厓家训》与宗族制度建设
        三、《霍渭厓家训》与书院教育
        四、霍渭厓家训与宗族经济建设
第五章 明清岭南家训与乡村治理
    第一节 家训功能:从范家到范世
        一、家训与法律互补
        二、“以家达乡”的实现
        三、“一村一姓”的乡村聚落
    第二节 岭南乡约的发展
        一、乡约的概况
        二、乡约的类型及特点
        三、乡约的内容
    第三节 岭南乡约的运行
        一、法律保障
        二、乡绅主导
        三、信仰辅助
    第四节 乡约里甲制范本:泰泉乡礼
        一、中山黄氏:世代书香
        二、黄佐与《泰泉乡礼》
        三、五位一体的礼仪体系
        四、《泰泉乡礼》之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成果
致谢

(3)中国宗祠剧场及其演剧活动调查研究(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概念的界定
    三、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章 中国宗祠的发展沿革
    第一节 先秦以前的宗庙
    第二节 从两汉墓祠到唐代家庙
    第三节 从宋元家祠到明清祠堂
第二章 明代宗祠剧场的出现
    第一节 明代宗族制与宗祠的普及
    第二节 明代宗祠剧场的产生
    第三节 明代宗祠剧场的特征
第三章 清代宗祠剧场的繁荣
    第一节 清代宗族制与宗祠的兴盛
    第二节 现存清代宗祠剧场
    第三节 清代宗祠剧场的发展
第四章 民国宗祠剧场的衰落
    第一节 民国宗族制度的变革
    第二节 现存民国宗祠剧场
    第三节 民国宗祠剧场式微缘由
第五章 宗祠剧场的建筑形制
    第一节 宗祠选址与平面布局
    第二节 宗祠剧场的建筑结构
    第三节 宗祠剧场的装饰艺术
第六章 宗祠剧场的演剧活动
    第一节 宗祠剧场的演出类型
    第二节 宗祠剧场的演出内容与声腔
    第三节 宗祠剧场的演出特点
第七章 族谱中的戏曲禁忌
    第一节 禁止家族妇女“烧香看戏”
    第二节 族人职业选择中的“优伶”禁忌
    第三节 明令禁止与屡禁不止的“夜戏”演出
第八章 家族戏班与庙宇剧场的互动——以修水县三元班为例
    第一节 三帝殿及其神灵考述
    第二节 庙宇剧场与家族戏班的互动
    第三节 神养戏:三元班的生存策略
第九章 乡村宗族与地方社会的管理——以云阳县彭氏宗祠为个案考察
    第一节 彭氏宗祠及彭氏家族
    第二节 蓝大顺之乱
    第三节 乡村宗族与地方社会的管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现存宗祠剧场
附录二 中国宗祠剧场碑刻摘录
附录三 中国宗祠剧场戏台题记摘录
附录四 族谱所载戏剧史料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实学思潮与遗民心态:明遗民李世熊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生平与交游
    第一节 地域文化与宗族影响
    第二节 生平·交游·着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之多变”——散文风格论
    第一节 青壮年时期的“文之三变”
    第二节 “文章如韩,心事如屈”与“得秦文气多,汉文气少”
    第三节 实学思想与文风的转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学思潮与序跋文创作
    第一节 序跋文的类型
    第二节 对“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之大原”的探索
    第三节 史学经世与《宁化县志》志序
    第四节 家国情怀与性别书写
    第五节 序跋文的艺术特色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遗民心态与书牍文写作
    第一节 独特的遗民心态
    第二节 却聘之书与激愤的遗民心态
    第三节 论学之书与以文存道的遗民心态
    第四节 遗民心态的转变
    第五节 书牍文的艺术特色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状文及其他
    第一节 传状文与史学经世的实学思想
    第二节 碑志文与重道德的实学思想
    第三节 论辩文与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李世熊及其散文的影响
    第一节 “辟临汀之混沌”
    第二节 清初散文中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李昭玘诗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李昭玘研究现状综述
        (一)生平研究
        (二)文学创作研究
        (三)李昭玘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李昭玘诗文版本及载录情况
        (一)《乐静集》版本情况
        (二)李昭玘诗文载录情况
    三、关于李昭玘生年问题之探讨
    四、李昭玘的思想
    五、李昭玘的诗歌创作
        (一)诗歌内容
        (二)诗歌艺术手法及风格
    六、李昭玘的散文创作
    七、李昭玘诗文创作之价值与不足
凡例
李昭玘诗
    卷一
        游白鹤观
        从张圣途乞石
        送王子中南归筠州
        送徐州举人赴省试
        送李容甫归北都
        雪堂诗寄子瞻
        谢刘主簿见和乞石诗
        昂昂千里驹
        泛泛水中凫
        飞鸿亭
        驱雀行
        春日游西池
    卷二
        观江都王画马
        暮冬书怀赠次膺四首
        出郭闲步
        寇彦时自历下归携古铁刀白石压尺见赠因以二诗答之
        右白石压尺
        右古铁刀
        次韵庭玉弟暮春作
        戏赠阎汉臣庙令
        又戏赠汉臣
        睡起
        病中闻雨
        吊刘孝嗣
        经睢阳有感
        南游道中
        舟行阻雨
        道中书怀三首
        过盱眙宿慈氏寺
        宿慈氏遥碧斋有感
        天长道中
        久雨
        南峰闲步
        登龙游寺
        过虹县有作
        过淮
        登平山堂
        泊扬州城外
        赠盱眙令王邦直
        还家有作
    卷三
        和程适正见赠二首
        北园书事三首
        赠子常二首
        赠故人刘器之待制
        早秋书事二首
        齿落
        发白有感
        早秋
        赠汉臣
        八月十五日夜大雨
        九月八日雨作
        北园偶成二首
        送春
        有客携扇欲予题字,因以一绝答之
        和鲍辇七夕四绝
        十月晦过舍弟庭玉处,见诸人棋战方酣,顷之复过,集者皆散,独一枰尚在窗户閴然,因成三篇呈子常汉臣
        御试宿集英殿雨过有作呈敏甫学士
        子常生日无以为寿,偶得团茶一饼,因书拙诗一首藉之以献
        迎驾
        喜晴寄张使君
        无咎哀辞二首
        送次膺赴诏二首
        次膺哀辞三首
        雨后二篇
        赠汉老侄琴
        某氏挽辞二首
    卷四
        《全宋诗》辑佚李诗
        摘果
        培花
        赞潏(yù)水先生
        春日游金明池
        观刘孝嗣写真
        观画
        深山
        诗一首
        中顶
        回马岭
        句(三)
李昭玘文
    卷五
        记陵冢
        录僧惠泉事迹
        跋秦系诗
        记白鹤泉
        辨戏马台
        记残经
        记刘向冢
        录张祜诗
        说二洪
        录德宗诗
    卷六
        济州真武殿记
        徐州巽台记
        真乐堂记
        葬遗骸记
        任城修佛殿记
        负日轩记
    卷七
        勅谥灵慧大师传
        送吴秀才归汶上序
        晁伯均字序
        晁子安字序
        燕游十友序
    卷八
        潞州戒焚死榜
        祭枯骸文
        祭晁次膺文
        祭晁无咎文
    卷九
        问默
        书邓先生石几
        跋阁本法帖
        跋三代款识
        跋东坡真迹
        跋郭填诸帖
        跋孟仲宁画莲社图
        跋石曼卿诗后
        书六逸四畅画本
        戏答阎子常悲墨
        书笔工王玠
    卷十
        上眉阳先生
        上苏黄门
        上孙莘老
        上孙莘老求先人埋铭
        上颜朝奉
    卷十一
        上郓州安抚刘莘老相公书
        答刘秀才求先博士墓志书
        代贺方回上李邦直书
        代贺方回请见书
        代四兄求荐举书
    卷十二
        贺太皇太后生辰表
        贺皇帝即位表
        贺太皇太后表
        进奉贺皇帝登宝位上绢表
        谢吿谕表
        贺册皇太后表
        贺册皇太妃表
        进贡绫表
        贺兴龙节表
        慰皇帝表
        慰太皇太后表
        贺玉玺表
        贺元符改元表
    卷十三
        贺皇帝即位表
        贺生皇太子表
        谢永兴路提刑到任表
        谢京东西路提刑到任表
        谢移京东东路提刑到任表
        知沧州谢上表
        谢落秘阁校理表
        谢降授承议郎表
        谢复官表
        谢出籍表
        谢八宝赦转官表
    卷十四
        代人贺元圭表
        代济州命官学生道僧耆老请皇帝封泰山乞车驾经幸本州表
        第二表
        第三表
        代贺平泸贼表
        代知徐州马大夫谢上表
    卷十五
        贺河中府经略游龙图
        与虢州孙学士
        上开封府蒋待制
        贺新潭州张学士
        贺新郢州韩待制
        上事谢监司
        与交代先状
        谢赵判监
        移京东东路提刑谢丰侍郎
        沧州到任谢韩丞相
    卷十六
        答王贤良
        上执政求外任
        回谢马状元
        贺吴正言
        贺吴盐运转官
        贺李资深中丞
        贺李邦直舍人
        贺范龙图移庆州
        贺胡学士加职知桂府
        上李邦直
    卷十七
        谢徐州范教授
        回兖州知府
        贺转运使
        上南京丰侍郎
        永兴提刑谢到任
        贺交代改官
        谢漕使
        移京东西路宪谢丞相
        同前谢曾枢密
        谢交代上官正言
    卷十八
        谢运使学士
        答留台沈大夫
        回致仕毕大夫
        贺济州太守礼上
        济倅问候
        沂宿太守问候
        沂宿通判问候
        提刑问候
        贺荆王
        贺淮阳知军到任
        谢漕州吕孝廉
        谢黄尚书
    卷十九
        贺游龙图冬
        贺两府正
        贺提举冬
        贺邻郡守倅冬
        回外邑宰冬
        贺监司正
        贺运司正
        贺曾端明正
        贺孙学士正
        贺邻郡冬
        贺李邦直正
        回诸州通判冬
        回安抚冬
        回两府冬
    卷二十
        谢及第
        谢举幕职
        谢举太学博士
        谢馆职
        代庭玉弟谢吕大资举县令
        代谢荐
        又代谢荐
        代谢改官
    卷二十一
        贺门下司马相公
        贺平章文太师
        贺左仆射相公
        到任谢右仆射
        谢大漕
        贺南京知府
        贺吴运使转官
        贺右丞
        代石职方答交代
        代人上两府问候
        代贺方回谢举换文
        代人谢安抚
        代人谢副漕
        代人谢两府
    卷二十二
        哲宗兴龙节疏右语
        僖祖忌疏
        太宗忌疏
        仁宗忌疏
        神宗小祥功德疏
        神宗忌疏
        神宗小祥开启道场疏
        章献明肃皇后经疏
        神宗皇帝斋疏
        孝明皇后忌疏
        皇帝天宁节功德疏
    卷二十三
        祈水退青词
        灵惠疏
        诸庙文
        河伯文
        僧道道场
        谢灵惠疏
        灵惠塔祈晴疏
        灵惠塔祈雨疏
        谢雨疏
        天庆观祈雪青词
        灵惠塔疏
        祈雪禳火青词
    卷二十四
        济州天宁请观禅师开堂疏
        天宁请化老住持疏
        天宁请首座赞直传法开堂疏
        同前
    卷二十五
        用相
        知人
        省台寺监
        治吏上
        治吏下
    卷二十六
        重外
        属民
        取士
        政录
    卷二十七
        试馆职策一道
    卷二十八
        王仲远墓志铭
        荣起之墓志铭
        李奉议墓志铭
        成州使君李公墓志铭
        蓬莱县君赵氏墓志铭
        晁次膺墓志铭
    卷二十九
        吴彦律墓志铭
        傅主簿墓志铭
        吕正臣墓志铭
        宋故益州路诸州军水陆计度转运使直史馆护军赐紫金鱼袋赠尚书工部侍郎李公神道碑
        张纯臣墓志铭
        仁寿县君蔺氏墓志铭
    卷三十
        寿安县君卞氏墓志铭
        察推阎公行状
        赵知录墓志铭
        张广叔墓表
        阎宗一墓志铭
    卷三十一
        《全宋文》辑佚李文
        承天节道场疏
        西京无畏三藏前开启谢雨道场疏
        贺郊祀改元肆赦表
        贺李帅启
        贺刘侍郎除帅启
        签判到任谢上位启
        跋于氏藏兰亭
        宋故乐平郡君赵氏墓志铭
        宋故宜春县主赵氏墓志铭
        八阵论
附录
    附录1 李昭玘可系年诗文编目
    附录2 《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三、别集类二《乐静集》提要
    附录3 李邴《乐静公文集后序》
    附录4 陆心源《影宋本乐静集跋》
    附录5 《乐静集》刘喜海跋
    附录6 《文献通考》附文
    附录7 《直斋书录解题》附文
    附录8 《宋史》卷三四七《李昭玘传》
    附录9 苏轼《与李昭玘一首》
    附录10 苏轼《答李昭玘》
    附录11 苏辙《答徐州教授李昭玘书》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三言”“二拍”商妇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三言”“二拍”中的商妇形象
    第一节 “三言”“二拍”中的商妇形象探源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商妇形象流变
        二、“三言”“二拍”中商妇形象探源与继承发展
    第二节 明代中叶后社会发展对“三言”“二拍”中商妇形象的影响
        一、商人地位的提高使商妇形象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二、进步的社会思潮使禁锢商妇的枷锁有所松动
        三、僵化的法律损害着商妇的合法权益
    第三节 “三言”“二拍”中的商妇类型
        一、内向联系型商妇
        二、外向联系型商妇
第二章 冯梦龙、凌蒙初女性观对“三言”“二拍”商妇形象的影响
    第一节 冯梦龙、凌蒙初的女性观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冯梦龙、凌蒙初女性观的形成及其矛盾性
        二、冯梦龙、凌蒙初女性观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冯梦龙、凌蒙初女性观的矛盾性对其笔下商妇形象的影响
        一、商妇尚未在经济上获得彻底独立
        二、商妇无法彻底脱离封建礼教的禁锢
        三、商妇之“才”与男子之“才”相比仍颇为逊色
第三章 “三言”“二拍”商妇形象的思想文化意义
    第一节 商妇形象所体现的时代进步性
        一、商妇形象体现了晚明社会进步的婚恋观
        二、商妇形象表现出对独立性和自我价值的诉求
    第二节 商妇形象凸显出的市民思想意识
        一、商妇对追求财富的肯定
        二、商妇对官员的敬畏之心大为削弱
        三、商妇展现出市民特有的人生态度
    第三节 “三言”“二拍”商妇形象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影响
        一、商妇形象对后世小说发展的影响
        二、商妇形象对后世戏曲创作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近代女性角色研究
        (二) 近代女性报刊研究
        (三) 《女铎》杂志研究
        (四) 近代基督教女刊研究
    四、概念的界定
        (一) 《女铎》
        (二) 女性角色
    五、研究理论和创新点
        (一) 研究理论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女铎》杂志
    一、合力兴办,顺势而为
        (一) 依托宗教平台
        (二) 借助上海地势
    二、主办得力,女性合聚
        (一) 主编
        (二) 撰写人员
        (三) 读者
    三、编排精良,取材适宜
        (一) 编辑要旨
        (二) 栏目内容
    四、宣传有方,名声远播
        (一) 布道征文
        (二) 编读互动
第二章 女性家庭角色的重塑
    一、树立科学的家政生活理念
        (一) 衣食住的科学搭配
        (二) 家庭常见疾病的防治
        (三) 家政经济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新型的育儿观念
        (一) 优生优育的筹划准备
        (二) 幼童饮食的科学哺育
        (三) 幼童卫生保健的推广
    三、注重科学的家庭教育
        (一) 严于律己的母教典范
        (二) 遵从规律的育儿策略
        (三) 自幼规范的礼仪教育
        (四) 教导得法的金钱观念
        (五) 科学引导下的性教育
    四、建立新型的内外关系
        (一) 夫妻关系
        (二) 亲子关系
        (三) 婆媳关系
        (四) 主仆关系
        (五) 新式社交
第三章 女性社会角色的新构
    一、谋求女性教育的发展
        (一) 倡导女学的时代背景
        (二) 重视女学教育的教会力量
        (三) 强调女学教育的多渠道推广
    二、培养自食其力的经济能力
        (一) 近代女性职业的溯源
        (二) 女性经济自立的倡导
        (三) 女性职业教育的推广
        (四) 育儿后顾之忧的应对
    三、倡导因时而易的参政立场
        (一) 创刊之初的保守规避
        (二) 时代呼吁下的主动诉求
    四、推动社会角色的外延
        (一) 启迪女性社会服务意识
        (二) 倡办女性特色的服务团体
第四章 《女铎》视域下女性角色的平衡
    一、两性角色关系之平衡
        (一) 男女两性之有别
        (二) 男女两性之平等
    二、中西文化融合之平衡
        (一) 家庭角色的固守与微变
        (二) 社会角色的渐变与生成
    三、主办与时局之平衡
        (一) 宗教与世俗兼顾
        (二) 角色引导与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一) 附表1 1912-1948年《女铎》“家政”专栏文章统计表
    (二) 附表2 1936-1950年《女铎》其他专栏家政文章统计表
    (三) 附表3《女铎》定价变更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8)地位、观念、角色 ——社会变迁中的明代商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提出
    二 相关研究
    三 研究意义与论文框架
第一章 明代的商业政策
    一 明太祖的商业政策及对商人的态度
        (一)基于“重农”视角的“禁末”心态
        (二)建立商业贸易制度法规
        (三)实施“禁海”的本意
    二 永乐到万历中期的商业管理和商税征收
        (一)永乐至宣德时期
        (二)正统至正德时期
        (三)嘉靖至万历中期
    三 明中后期皇权滥用对商人的侵剥及朝臣的恤商建言
        (一)广派税使
        (二)强佥商役
        (三)苛征官木
    小结
第二章 明代士大夫对商税征收的认识
    一 对关市征商的基本看法
        (一)阐释关市缘起及其社会职能
        (二)提倡商民一体同视
        (三)批评病商弊政
    二 加强榷政监管及施惠商民的言行
        (一)强化监管
        (二)惠恤商民
    三 对商税价值功用、征缴方式及农商关系的新思考
    小结
第三章 明代商人的法权地位
    一 法律规范下的商人权利地位
        (一)服饰规定与路引制度中的“抑商”含义
        (二)法律典章对商业行为的规范及商人权益的保护
        (三)科举应试中“商籍”的确立
    二 商事诉讼中商人的法权地位
        (一)以苏州工商业碑刻为例
        (二)以《盟水斋存牍》为例
    小结
第四章 明代国家同商人的合作
    一 盐法运行中的官商合作
        (一)开中法确立的官商合作架构
        (二)“叶淇变法”对官商合作方式的适应性调整
        (三)盐法改革对商人内部及官商利益关系的平衡
        (四)士大夫对盐政运行中官商合作的认识
    二 茶法运行中的官商合作
        (一)茶法运行概况
        (二)朝臣对茶法运行中官商合作的建议
    三 其他方面的官商合作
    小结
第五章 明代的士商关系
    一 士大夫对经商治生的价值肯定
        (一)认可商人职业的社会功用
        (二)承认士人治生之需
    二 基于义利之辨士大夫对士商关系的评价
        (一)阐发义利相通理念
        (二)“公义”维度下的商人道德事功评判
        (三)对商人理财经世才能的赞许
    三 士商融合的表现及内涵
        (一)士商阶层的双向互动
        (二)士大夫家族的从商经历
        (三)士商融合的内涵
    小结
第六章 明代商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角色
    一 儒贾择业中的现实考量
        (一)着眼于生活境遇和个人资质的儒贾取舍
        (二)儒贾相济的积极意涵
    二 对儒贾关系的理解
        (一)期以儒显
        (二)认同儒家价值理念
        (三)勉为儒贾、廉贾
    三 经营处世的品行才具
        (一)孝悌行义
        (二)笃实诚信
        (三)德才兼备
        (四)对儒术、贾道的会通与实践
    四 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
        (一)赈济捐施
        (二)御患抗倭与议策盐政
        (三)参与地方及国家庶务
    小结
结论
    一 明代商人、商业与帝制体系基本关系
    二 明代士大夫对商人、商业的评议及士商关系面貌
    三 明代商人的价值认同与社会角色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唐宋庄园和庄园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 日本和欧美学术界对唐宋庄园的研究概况
        (二) 国内学者对唐宋庄园的研究概况
        (三) 与唐宋庄园相关的富民社会研究和唐宋变革研究学术简述
    三、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和不同观点
        (一) 关于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庄园
        (二) 关于中国古代庄园的起源及类型
        (三) 关于中国古代庄园的变革轨迹
        (四) 关于庄园性质的不同认识
        (五) 关于东西方庄园和庄园经济的不同认识
    四、目前需解决的问题和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一) 目前需解决的问题
        (二) 对本文所研究的庄园和庄园经济的界定
        (三)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第一章 唐宋文献中的“庄”和“庄园”
    一、笔记小说中的“庄”和“庄园”
    二、正史和类书中的“庄”和“庄园”
    三、书信奏议中的“庄”和“庄园”
    四、唐宋诗文中的“庄”或“庄园”
    五、“庄”的语义考释
第二章 中国古代庄园的不同类型和历史演变
    一、先秦封建领主庄园
    二、两汉豪强庄园
    三、南北朝世族庄园和坞壁庄园
    四、唐宋时期的私庄和富民庄园
第三章 皇庄、官庄、寺庄与富民庄园的比较
    一、唐宋皇庄的规模及管理
    二、唐宋寺庄的结构和管理
    三、唐宋官庄的管理变革及私有化趋势
第四章 唐宋私庄和富民庄园的经营管理
    一、官僚私庄的发展及转化
    二、富民庄园的发展及“变相”存在
    三、富民庄园及族田义庄的经营管理
第五章 土地制度变革与唐宋庄园发展
    一、均田制条件下小农经济的“低水平平衡”
    二、“耕作半径”变化与土地“庄园化”
    三、土地制度变革与庄园土地经营
        (一) 均田制破坏后庄园租佃关系的成熟和完善
        (二) “两税法”实施促进了土地私有产权完善
        (三) 租佃经营使庄园显现出与前代不同的特点
第六章 庄园经济与唐宋社会变革
    一、世族庄园衰落与富民庄园发展
    二、庄园商品经济与社会流动
    三、从地方割据力量到社会稳定力量的转变
第七章 唐宋庄园与“富民社会”
    一、庄园转型与财富力量崛起
    二、“主客共存”与“贫富相资”的历史意义
    三、庄园经济与唐宋乡村社会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长芦盐商与天津文化的形成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方法和思路
    四、研究难点
第一章 军卫时期的天津文化生态
    一、军卫时期天津的基本条件
        (一) 邑新而地古——建城时间晚
        (二) 农耕基础薄弱,官、军二籍为居民主体
        (三) 擅“盐漕之利”
    二、军卫时期的天津文化特征
        (一) 移民为本——土着凋零、流寓众多
        (二) 文学作品多为流官所做
        (三) 诗书传统差,民风彪悍
    三、天津的文化脉络
        (一) 关于天津文化的一些观点
        (二) 考察天津文化脉络的两个主要维度
    四、小结
第二章 长芦盐商家族在天津的兴起与发展
    一、盐商入籍
    二、开天津“风雅之先”的三大家族
        (一) 历尽波折的张氏家族
        (二) 从天津到扬州——“神秘”的安氏家族
        (三) 张霖“门下人”——查氏家族
    三、承上启下的金氏家族
        (一) 始迁祖金平
        (二) 游历大江南北的金玉冈
        (三) 保存桑梓文献传承津沽文脉的金钺
    四、对地方事务的深度参与——传奇盐商张锦文
        (一) 出身寒微的“经济”之才
        (二) 国之干城——作为“万民生佛”的盐商
        (三) 致力地方善举
    五、谋求转型的清末民初三大家族
        (一) 驰骋政商两界的“李善人”家族
        (二) 投身现代教育的严氏家族
        (三) “双星辉映”的官宦世家——“北华”与“南华”
    六、联姻——以查有圻家族为例
        (一) 士、商之间的联姻
        (二) 盐商家族之间的联姻
    七、小结
第三章 南北文化交流与天津科举的繁荣
    一、长芦盐商与江南文人的互动
        (一) “延接名流,推解不倦”的遂闲堂
        (二) “庇人孔北海,置驿郑南阳”——水西庄宾客之盛
        (三) 从卫安门到安家巷——安歧对南北文化交流的贡献
    二、津郡文化中的江南“基因”与文人北上的内在需要
        (一) 江南问题与文人的力量
        (二) 对江南士子的持续打压—文字狱、奏销案和科场案
        (三) 博学鸿词科对士子的吸引
        (四) “有利可图”的占籍、寄籍与冒籍
    三、长芦盐商对天津科举的推动与带动
        (一) 盐商的科举心结
        (二) 科甲鼎盛的盐商家族
    四、小结
第四章 长芦盐商对天津高雅文化的推动
    一、诗词书画——长芦盐商家族文化素养的提升
        (一) “首倡诗文”的遂闲堂张氏家族
        (二) 米家书画陶家宾——安氏家族对天津收藏文化的贡献
        (三) “风雅相继”的集大成者——查氏家族
        (四) 传承有序——“郑虔三绝”的金氏家族
    二、诗社—盐商家族对天津高雅文化的推动
        (一) 张霖之“月泉吟社”(又称“玉山草堂”)
        (二) 张霪之“草堂诗社”和“近古社”
        (三) “砚庐诗社”“梅花诗社”与“续梅花诗社”
        (四) “消寒诗社”与“九老会”
        (五) 城南诗社
    三、小结
第五章 长芦盐商对天津教育的贡献
    一、长芦盐商的“重教兴学”传统
        (一) 加学额
        (二) 修书院建义学
        (三) 修学宫
    二、“闺阁之秀咸工文翰”—盐商家族的女子教育
        (一) 女子教育(或曰“女学”)与传统才德观
        (二) 江南才女文化的“余波”——长芦盐商的女子教育
        (三) 推动才女文化向近代女子教育的转型
    三、严修对天津近代教育的推动
        (一) 开明的学政
        (二) 严修的近代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四、小结
第六章 长芦盐商对天津通俗文化的影响
    一、长芦盐商与天津戏曲艺术发展
        (一) 雅韵国风社——盐商票房
        (二) “桐裕成张家”扶持评剧
        (三) 严修的戏剧改良
    二、盐业崇拜与皇会
        (一) 长芦盐业神祗
        (二) 天后崇拜与皇会
    三、盐商与天津的饮食文化
    四、陋习的制造者与移风易俗的引导者
        (一) 以斗富为目的的种种陋习
        (二) 移风易俗的引导者—严修
    五、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世界巨富教子如何理财(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中国“贤妻良母”主义思潮与文学书写(1915-1949)[D]. 王思侗. 吉林大学, 2021
  • [2]明清岭南家训与乡村社会[D]. 程时用.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中国宗祠剧场及其演剧活动调查研究(上)[D]. 邓弟蛟.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9)
  • [4]实学思潮与遗民心态:明遗民李世熊散文研究[D]. 张宇.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5]李昭玘诗文校注[D]. 袁静.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6]“三言”“二拍”商妇形象研究[D]. 冯心蕊.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7]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D]. 胡小京.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1)
  • [8]地位、观念、角色 ——社会变迁中的明代商人[D]. 常文相. 东北师范大学, 2017(12)
  • [9]唐宋庄园和庄园经济研究[D]. 崔永盛. 云南大学, 2016(04)
  • [10]长芦盐商与天津文化的形成发展[D]. 高鹏. 天津师范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如何教他们的孩子如何理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