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改编中的女性形象

“红色经典”改编中的女性形象

论文摘要

20世纪50—70年代的文学,史称“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因受特殊历史时期左倾思潮的影响而带有极强的“政治话语”色彩。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评价也在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中摇摆不定。文革结束后,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曾被学术界彻底冷落。到90年代却又掀起了一场对“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重新解读的热潮,曾经备受评论界冷落的文学作品以“红色经典”的身份再次成为学术焦点。2000年后荧屏更是兴起“红色经典”改编热潮。使得“红色经典改编”成为学术界炙手可热的话题。本论文认为,曾经作为主流,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被大家冷落的文学作品,在市场经济、消费时代渐次到来的时候,以一种新的形式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其隐藏在背后的文化原因,以及两个不同时代的不同文本——文学文本和电视文本——之间的差异是很值得研究的。本论文的重点放在女性形象的考察上,即以“红色经典”改编剧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原来的小说文本与改编后的电视文本的比较研究,厘清两个时代不同文本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审美观、爱情观以及对女性地位的认识,以及与主流话语、政治意识形态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探寻这些女性形象在不同时代所背负的不同的角色意义,及其被如此这般改编的文化实质及文化后果。20世纪50—70年代的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严格规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审美观,与此同时,女性的爱情也同样与政治革命紧紧相连,爱情依附于革命存在,这种独特的审美叙事和爱情叙事随着政治规训力度的加大而逐渐成为一种刻板的模式,女性形象被政治符号化。在改编剧中,因为资本的介入,使得文艺必须向市场靠拢,“红色经典”也最终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品,使改编剧中的女性也就有了与以前不同的审美观和爱情观——“红装”被置于“武装”之前,爱情与革命共生。这些形象上的改变则是为了迎合消费市场的需要。“红色经典”中作为政治符号的女性逐渐被消费符号化了。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红色的经典改编
  • 第一节:改编情况
  • 第二节:引发争议
  • 一 何谓“红色经典”
  • 二 改编中的“问题”
  • 第三节:争议中的女性形象
  • 第二章:女性形象及其叙事
  • 第一节:文学文本中的女性形象
  • 一 不爱红装爱武装
  • 二 “革命+恋爱”
  • 第二节:电视文本中的女性形象
  • 一 含混的红装与武装
  • 二 变味的恋爱与革命
  • 第三章:消费符号化的政治符号
  • 第一节:商业资本和意识形态的角力
  • 第二节:女性的政治符号化
  • 第三节:政治符号的消费符号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学术著作
  • 文学作品
  • 单篇论文
  • 学位论文
  • 后记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如何正确认识、估价和研究“文革文学”[J]. 中国文学研究 2016(03)
    • [2].小资产阶级:被压抑的个体想象[J]. 长城 2017(04)
    • [3].论“文革文学”在人物塑造中的一体化特征[J]. 教育艺术 2013(12)
    • [4].作为学科史命题的“文革文学”研究[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1(06)
    • [5].“文革文学”:歪曲意识形态的合理化想像——以《睁大你的眼睛》为个案[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3)
    • [6].回响国家权力话语的时代强音——“文革文学”的话语风貌与意象构筑[J]. 理论与创作 2010(05)
    • [7].关于“文革文学”“文学史叙述”的历史变迁——以五部中国当代文学史为例[J]. 广东社会科学 2008(06)
    • [8].论“文革文学”向“新时期文学”的话语转换——以1976-1978年为考察中心[J]. 江苏社会科学 2015(01)
    • [9].“文革地下诗歌”的研究及其问题[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1(01)
    • [10].关键词及其意识形态:文革文学批评话语的广义修辞学分析[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 [11].新世纪以来“文革”文学研究述析——以学术期刊为中心[J]. 当代作家评论 2014(05)
    • [12].“文革文学”中知青群体的青春心态[J]. 新闻爱好者 2012(11)
    • [13].论“文革”时期手抄本文学中的爱情观[J].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3(03)
    • [14].无奈的单身 无言的坚强——以革命样板戏和地下小说为例论“文革文学”的女性形象[J]. 山花 2011(04)
    • [15].《较量》与“工业题材”的再瞭望[J]. 小说评论 2012(05)
    • [16].论文革地下文学的价值[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17].文革文学研究及文学史写作问题[J]. 上海采风 2013(10)
    • [18].《朝霞》:“文革”后期文学的重要阵地——以《朝霞》月刊为研究中心[J]. 中国文学研究 2014(02)
    • [19].浅谈“文革”文学在人物塑造上的一体化特征[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3)
    • [20].不一样的“写法”——读姚丹《“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2(01)
    • [21].浅谈意识形态对文学作品改写的影响[J]. 青年文学家 2014(05)
    • [22].口号背后的话语逻辑——对文革文学中“走资派”话语的一种考察[J]. 中州大学学报 2011(02)
    • [23].叙事突围与声音变构——一九七○年代中末期小说研究[J]. 当代作家评论 2015(02)
    • [24].以文化批判者的独立精神面对历史和未来[J]. 江苏社会科学 2009(02)
    • [25].延续与反拨——新时期文学与文革文学、十七年文学关系之我见[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02)
    • [26].浩然:记忆与遗忘[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02)
    • [27].样板戏及样板戏研究的另一面——评张丽军《“样板戏”在乡土中国的接受美学研究》[J]. 关东学刊 2016(01)
    • [28].文学的政治性与50年代知识分子的双重放逐[J]. 科技致富向导 2013(35)
    • [29].巴金《随想录》与国家意识形态——兼与惠雁冰先生商兑[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 [30].时代变迁与“新写实主义”的兴衰——论池莉创作的轨迹[J]. 东岳论丛 2013(12)

    标签:;  ;  ;  ;  ;  

    “红色经典”改编中的女性形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