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性荨麻疹患者生活事件分析及过敏原检测分析

人工性荨麻疹患者生活事件分析及过敏原检测分析

论文摘要

目的:人工性荨麻疹又名皮肤划痕症,其发病原因至今不十分明确,有人认为与药物、真菌及其代谢产物、疥虫感染、系统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有关,亦有研究认为心理因素在其发病及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对病程为半年内的人工性荨麻疹患者一年之内生活事件量表分析,与正常人进行对照,进一步揭示生活事件所引起的心理因素与人工性荨麻疹患者发病的关联;同时还通过对部分病人检测过敏原,并与湿疹、正常人进行对照,以研究变态反应与人工性荨麻疹发病的关联性,探讨社会心理因素、过敏因素在人工性荨麻疹的发病及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试验一:78例病程在6个月内的人工性荨麻疹患者为病例组,来自于2006年1月——2007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患者,正常人78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测试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s Scale, LES)并进行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选择严格按照入选标准进行。正常对照组为在性别,年龄,居住地及文化程度等方面与之匹配的健康人群自愿测试者。全部患者及对照组均排除患有其它皮肤病、躯体慢性疾病、神经系统及精神疾病。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住址,病史资料[主诉、病程、有无合并其他疾病]; 2.采用杨德森、张亚林编制的生活事件量表(LES)。病例组和对照组由同一专业人员调查,统一指导语,被试者独立完成,对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将测试资料数量化后,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试验二:30例来自于2007年1月——2007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人工性荨麻疹患者为病例组,同一时间就诊的20例湿疹患者及2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用浙江上虞奎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出产的QD过敏原检测试剂盒检测过敏原,对尘螨、鱼蟹、柳树等三十种过敏原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选择严格按照入选标准进行。全部患者及对照组均排除患有其它皮肤病、躯体慢性疾病、神经系统及精神疾病。试验由同一专业人员按照试剂盒提供的标准操作方法进行检测,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将测试资料数量化后,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结果:试验一:1人工性荨麻疹患者与正常对照生活事件量表分析:人工荨麻疹组和正常人对照组1年内正性事件刺激量得分分别为3.50±4.726、2.47±5.119,二者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荨麻疹组1年内负性事件刺激量得分为16.01±12.179,生活事件总刺激量得分为19.58±12.781,正常人对照组分别为3.53±7.243、5.95±8.148,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进一步对其中的47例病程在三个月内的人工性荨麻疹患者进行分析,人工荨麻疹组1年内正性事件刺激量为3.68±6.738,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负性事件刺激量、生活事件总刺激量得分分别为18.11±12.795、20.94±12.684,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二者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2不同性别及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工性荨麻疹患者生活事件量表分析:人工荨麻疹组男性和女性1年内正、负性事件刺激量及总刺激量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荨麻疹组患者按文化程度分为小学、中学及大学以上,三者的上述刺激量在统计学上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不同居住地人工性荨麻疹患者生活事件量表分析:人工荨麻疹组按其居住地不同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负性事件刺激量及生活事件总刺激量前者高于后者,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4人工荨麻疹组常见负性生活事件类别与条目分析:人工荨麻疹患者有23例出现生活规律重大变动,占总人数的29.49%;其次为工作学习压力大16例,占20.51%。试验二:QD过敏原检测结果:人工性荨麻疹组阳性率为46.7%,湿疹组阳性率为85.0%,正常对照组为0.00%;人工性荨麻疹组、湿疹组过敏原检测结果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湿疹组过敏原检测结果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人工性荨麻疹组,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人工性荨麻疹组过敏原检测结果显示对尘螨、粉螨、家尘过敏最多。结论:1人工荨麻疹患者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和生活事件总刺激量均高于正常人对照组。提示人工荨麻疹患者承受的精神压力较大,处于较高的社会心理应激水平状态,这种较高的社会心理应激水平可能与该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且负性生活事件中家庭有关问题最多,其次为工作学习和社交等其他问题,表明家庭问题对患者影响明显。2本研究的患者组为病程半年之内的患者,调查的生活事件为一年之内的事件,患者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和生活事件总刺激量均高于正常人对照组,尤其是病程为三个月之内的患者组亦为同样结果,这更进一步表明了人工性荨麻疹的发病与精神心理因素的相关性。3人工性荨麻疹患者可以找到一些明确的过敏原,如尘螨、鱼蟹等,表明过敏因素可能在该病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提示部分人工性荨麻疹患者的发病可能与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产生的变态反应有关。最后,也不除外部分人工性荨麻疹患者的发病可能是由于较高的社会心理应激水平导致了机体免疫调节紊乱,在此基础上接触某些过敏原如尘螨等而发病的可能性。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过敏原检测现状及发展前景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人工性荨麻疹与抑郁症状相关性调查[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1(08)
    • [2].新疆寒区新兵冬季集训对人工性荨麻疹的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12(01)
    • [3].如何防止慢性人工荨麻疹复发[J]. 中华养生保健 2011(10)
    • [4].盐酸氟桂利嗪的临床新用途[J]. 吉林医学 2011(18)
    • [5].人工性荨麻疹患者胃黏膜划痕试验的探讨[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9(11)
    • [6].新疆寒区新兵冬季集训对寒冷性和人工性荨麻疹的影响[J]. 临床军医杂志 2012(01)
    • [7].近五年玉屏风颗粒儿科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环球中医药 2015(08)
    • [8].皮肤上的“浮雕”——划痕症[J]. 益寿宝典 2018(11)
    • [9].可诱发性荨麻疹[J].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5(06)
    • [10].谁在皮肤上刻“浮雕”[J]. 恋爱婚姻家庭(月末) 2018(05)
    • [11].皮肤成写字板 划痕症作祟[J]. 江苏卫生保健 2018(08)
    • [12].人胎盘片联合多塞平、非索非那定及谷维素治疗人工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9)
    • [13].驻岛礁官兵皮肤病疾病谱调查分析[J]. 海军医学杂志 2011(04)
    • [14].王玉玺教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荨麻疹临证举隅[J]. 中医药学报 2010(02)
    • [15].磷酸组织胺脱敏联合H1 H2抗体阻滞剂治疗皮肤划痕症疗效观察[J]. 河北医学 2014(11)

    标签:;  ;  ;  ;  ;  

    人工性荨麻疹患者生活事件分析及过敏原检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