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股票期权:作为凸性激励的相关问题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经理股票期权:作为凸性激励的相关问题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论文题目: 经理股票期权:作为凸性激励的相关问题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世界经济

作者: 胡经生

导师: 华民

关键词: 股票期权,凸性激励,风险偏好,股市周期,经理层权力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股票期权区别于一般股权激励,即作为凸性激励方式的重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理论基础问题。通过对传统股票期权激励理论模型的进一步分析,找出了原有模型的重要缺陷,区分了不同的企业类型,分析了投机性股市下的公司经理层行为,以及经理层对董事会的权力渗透,改进与发展了传统模型,对安然等系列公司财务丑闻给出了新的解释。 在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下,公司经理层在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下,使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最优契约安排中要包含长期激励安排,从而引入了股权激励。然而,由于经理层自身的风险厌恶、而公司经营中需要采取某些必要的有一定风险的行为,证明了引入凸性激励——即股票期权激励的必要性。 然后,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采取逐步放松假设、层层递进的分析思路,展开整篇论文的分析。首先,放松原来激励契约中凸性激励关于经理层工作努力程度对公司产出、并进而对公司股价影响程度基本一致的假定,区分了不同类型企业中,由于经理层努力程度对股价影响程度的不同,从而其凸性激励水平(股票期权)也应该有所区别的结论,高成长性企业适合采用更多的凸性激励,而中低成长性企业则要尽量少地使用股票期权作为经理层的薪酬制度。并据此分析了安然等大公司财务丑闻问题、硅谷高科技企业的巨大成功两种迥然不同的现象。 第二,放松激励契约中股票市场有效的前提假设,推导出了投机性股票市场条件下公司经理层的行为,即由于过度乐观的投资者的存在,会导致经理层采取追求公司短期效益的行为。而且,由于股市牛熊周期的存在,单个公司股价的涨跌可能会偏离基本价值,由于整个市场或者行业变动因素,而非公司本身因素的股价涨跌就会使股票期权激励发生扭曲,需要对其加以改进。讨论了三种主要的改进措施。 第三,进一步放松股票期权激励的制定条件假设,即经理层的报酬契约水平是由公司董事会根据公司与经理人员的实际情况确定的,这一假设实际上要求董事会对经理层权力制约有效。结合现实中经理层对董事会权力渗透的诸多情况,运用经理层权力分析法,分析了股票期权激励中的种种在传统委托—代理理论下难以解释的现象,例如:指数型期权的不被采用、平价股票期权的大行其道以及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动因

1.2 研究范围与主要思想

1.3 研究方法

1.4 理论创新与不足之处

1.5 逻辑框架与论述层次

第二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2.1.1 作为一般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2.1.2 作为凸性激励的理论基础

2.2 股票期权激励的实证检验

2.2.1 美国关于股票期权激励的检验

2.2.2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检验

2.3 美国公司财务丑闻案后的反思与研究

2.4 简要评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三章 股票期权激励的凸性特征

3.1 股票期权激励的历史渊源与兴起原因

3.1.1 企业激励制度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3.1.2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兴起原因

3.2 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的长期激励理论

3.2.1 作为股票期权激励理论起点的最优契约

3.2.2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最优激励契约

3.3 将凸性激励加入报酬契约的必要性

3.3.1 模型改进、有关假定及初步求解

3.3.2 最优契约凸性的条件与股价走势分布函数

3.3.3 最优报酬契约的结构分析

3.4 高层经理人员的风险偏好度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类型与凸性激励的差异

4.1 企业类型:凸性激励的差异及对两种现象的初步解释

4.1.1 模型解释与命题

4.1.2 公司特征与股票期权激励:来自美国、芬兰与日本的经验

4.2 案例分析:硅谷高科技企业的巨大成功与安然等系列大公司财务丑闻

4.3 进一步的讨论:企业类型与委托—代理问题的程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股票期权激励的资本市场环境

5.1 股票期权激励有效的重要前提:资本市场有效

5.1.1 资本市场有效性使股票期权激励有效的机制分析

5.1.2 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基本理论

5.1.3 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5.2 投机性股票市场下的股权激励模型

5.2.1 基本模型

5.2.2 投机性股票市场中的经理最优报酬

5.2.3 投机性股市中经理股权激励问题的比较静态分析

5.2.4 进一步的分析与基本结论

5.3 股票期权激励与股市周期

5.3.1 股票期权定价与期权交易市场

5.3.2 公司股价与股市整体表现之间关系

5.3.3 股票期权的重新定价

5.4 股票期权激励的改进措施

5.4.1 指数型股票期权

5.4.2 附加业绩表现条件型股票期权

5.4.3 对股票期权行权后的持股时间加以限制

5.5 本章小结

附录A、B、C、D

第六章 股票期权激励与公司治理

6.1 经理层权力分析法:一个有别于传统委托—代理模型的分析框架

6.1.1 股票期权激励对公司所有权结构的影响与董事会功能的弱化

6.1.2 经理层权力与“抽租”

6.1.3 来自外部市场的约束——“愤怒成本”

6.1.4 薪酬咨询顾问的伪装与薪酬设计中的细节问题

6.2 经理层权力分析法的案例解释

6.3 安然事件后美国公司治理改革的措施与评价

6.3.1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与公司改革

6.3.2 对美国公司改革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论

6.3.3 公司外部监管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6.4 本章小结

附录E

第七章 中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有关问题

7.1 股票期权激励的国家差异与中国的“身股制”

7.1.1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国家差异分析

7.1.2 身股制——我国明清时期家族企业激励制度探悉

7.2 中国股票期权激励的发展条件与现状分析

7.2.1 中国股票期权激励的发展条件分析

7.2.2 中国股票期权激励的发展现状及评论

7.3 推进中国企业股票期权激励的政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9-19

参考文献

  • [1].中国企业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研究[D]. 金立.厦门大学2004
  • [2].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股票期权激励有效性研究[D]. 张宏敏.西南财经大学2009
  • [3].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有效性研究[D]. 郑晓玲.苏州大学2009
  • [4].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吴晓兰.华中科技大学2011
  • [5].A股上市公司高管股票期权激励收入与价值创造关系研究[D]. 柴曼昕.华南理工大学2013
  • [6].股票期权激励对公司绩效影响机制研究[D]. 李春光.浙江工商大学2015
  • [7].管理层股票期权激励有效性研究[D]. 唐胜桥.武汉大学2010

标签:;  ;  ;  ;  ;  

经理股票期权:作为凸性激励的相关问题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