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斑蝥素人工抗原的合成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研究

两种斑蝥素人工抗原的合成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研究

论文摘要

斑蝥素是芫菁体内的一种单萜类化合物,对多种靶标生物具有明显的毒杀和拒食作用,但斑蝥素在虫体内的作用靶标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设计合成了斑蝥素半抗原、人工抗原,并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以期为通过酶联免疫分析寻找斑蝥素的作用靶标和深入研究斑蝥素对试虫的毒理提供重要的方法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设计合成了斑蝥素的半抗原N-羧甲基斑蝥酰亚胺(BG)和N-羟乙基斑蝥酰亚胺(BY)。BY进一步经琥珀酸酐法合成琥珀酸酯(BYS)。经MS、NMR、IR、TLC、熔点测定法对其结构及纯度进行了鉴定,其结果表明成功合成半抗原。2.采用混合酸酐法和碳二亚胺法将半抗原与载体蛋白BSA、OVA偶联合成了斑蝥素的人工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BG-HS-BSA、BYS-HS-BSA、BG-TY-BSA、BYS-TY-BSA、BG-HS-OVA、BYS-HS-OVA、BG-TY-OVA、BYS-TY-OVA)并经MS、IR法对人工抗原进行定性鉴定,其表明成功合成人工抗原。3.通过用免疫原BYS-HS-BSA、BYS-TY-BSA、BG-HS-BSA、BG-TY-BSA免疫动物获得多克隆抗体,获得的抗体BYS-HS-Ab、BYS-TY-Ab、BG-TY-Ab、BG-HS-Ab效价分别为8000、16000、1.28×105、300,因此采用BG-TY-Ab抗体进行后续试验。4.建立斑蝥素酶联免疫分析方法,以包被抗原BG-TY-OVA和抗体BG-TY-Ab组合建立的N-羧甲基斑蝥酰亚胺IC-ELISA检测方法,测定N-羧甲基斑蝥酰亚胺对BG-TY-Ab与BG-TY-OVA组合的IC50为215μg/mL,IC10为3.156μg/mL,线性检测范围为3.125~625μg/mL,R2=0.9818。实验结果表明经N-羧甲基斑蝥酰亚胺制备的抗体对N-羧甲基斑蝥酰亚胺检测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本研究通过混合酸酐法和碳二亚胺法合成斑蝥素人工抗原,对于斑蝥素类似物新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探索,对于合成的半抗原N-羧甲基斑蝥酰亚胺的检测有较好的检测效果,为后续斑蝥素酶联免疫方法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斑蝥素研究概况
  • 1.1.1 斑蝥素的结构与性质
  • 1.1.2 斑蝥素的提取和鉴定
  • 1.1.3 斑蝥素及其类似物的合成
  • 1.1.4 斑蝥素人工抗原合成研究现状
  • 1.2 农药免疫分析技术
  • 1.2.1 抗原的制备
  • 1.2.2 半抗原、人工抗原的鉴定
  • 1.2.3 免疫血清、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 1.2.4 农药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
  • 1.2.5 农药免疫分析技术的展望
  • 1.3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
  •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斑蝥素半抗原、人工抗原的合成及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剂和试材
  • 2.1.2 主要试验仪器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化合物BG
  • 2.2.2 化合物BY
  • 2.2.3 BYS 检测
  • 2.2.4 人工抗原鉴定
  • 2.3 讨论
  • 2.3.1 斑蝥素半抗原设计思路
  • 2.3.2 人工抗原合成方法及鉴定方法
  • 第三章 斑蝥素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剂和试材
  • 3.1.2 试验仪器
  • 3.1.3 斑蝥素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3.1.4 血液采集及抗血清的分离
  • 3.1.5 抗体的鉴定,抗血清的筛选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抗血清的筛选结果
  • 3.2.2 抗原抗体最适工作浓度的确定
  • 3.3 讨论
  • 第四章 斑蝥素IC-ELISA 方法的建立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剂和试材
  • 4.1.2 试验仪器
  • 4.1.3 IC-ELISA 方法的建立
  • 4.1.4 IC-ELISA 分析条件的优化
  • 4.1.5 IC-ELISA 方法特异性检测
  • 4.1.6 IC-ELISA 方法的灵敏性检测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IC-ELISA 分析条件优化结果
  • 4.2.2 IC-ELISA 方法特异性检测
  • 4.2.3 IC-ELISA 方法的灵敏性检测
  • 4.3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官能化单体的聚合反应构筑具有酰亚胺结构的多孔高分子材料[J]. 高分子通报 2020(10)
    • [2].单边苯基苝酰亚胺的合成工艺研究[J]. 化工设计通讯 2016(03)
    • [3].低温酰亚胺化法制备聚酰亚胺的研究进展[J]. 化工新型材料 2014(12)
    • [4].去甲斑蝥素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3(01)
    • [5].聚氨酯-酰亚胺弹性体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J]. 化工中间体 2013(07)
    • [6].苝酰亚胺小分子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J]. 化学工程师 2017(03)
    • [7].应用均匀设计法优化一株放线菌产环己酰亚胺发酵培养基[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 [8].胺基酰亚胺的应用研究进展[J]. 应用化工 2013(04)
    • [9].伊顿试剂介导亚砜酰亚胺的简便合成[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7(05)
    • [10].水溶性苝酰亚胺功能荧光染料的合成与性质[J].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 [11].一株产环己酰亚胺的链霉菌遗传操作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12].酰亚胺二羧酸的合成研究[J].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14(02)
    • [13].18-冠-6修饰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离子识别行为[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3(09)
    • [14].新型聚氨酯酰亚胺的合成及其性能[J]. 化工进展 2011(11)
    • [15].聚酰胺酸酰亚胺化条件及其对聚酰亚胺力学性能的影响[J]. 合成纤维 2008(10)
    • [16].含氟聚异酰亚胺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J].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2016(04)
    • [17].酰亚胺二羧酸的合成[J].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15(01)
    • [18].N-羟丙基-2-吲哚基俘精酰亚胺的合成及光致变色性能初探[J].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4)
    • [19].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光谱性能研究[J]. 化学工业与工程 2015(04)
    • [20].聚氨酯-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J]. 上海涂料 2015(07)
    • [21].聚异酰亚胺树脂合成条件的优化[J]. 应用化学 2012(08)
    • [22].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应用进展[J]. 材料导报 2010(21)
    • [23].苝酰亚胺化合物在荧光探针中的应用进展[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5(07)
    • [24].聚酰亚胺薄膜的酰亚胺化方法[J]. 信息记录材料 2010(06)
    • [25].基于母体萘二甲酰亚胺手动分子设计荧光材料的研究[J]. 科技风 2017(12)
    • [26].含酰亚胺结构聚酰胺的合成研究[J]. 工程塑料应用 2011(03)
    • [27].潜伏性环氧树脂/胺基酰亚胺体系的固化动力学[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0(01)
    • [28].含苝酰亚胺衍生物太阳电池材料[J]. 化学进展 2008(11)
    • [29].平面双核酰亚胺酞菁铁的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J].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2008(03)
    • [30].非对称苝酰亚胺衍生物的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18(12)

    标签:;  ;  ;  ;  ;  

    两种斑蝥素人工抗原的合成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