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酶选择性催化合成芦丁脂肪酸酯及物化性质

脂肪酶选择性催化合成芦丁脂肪酸酯及物化性质

论文摘要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广泛分布于绿色植物中,具有抗衰老、抗炎、抗肿瘤、抗病毒、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在保健食品、化妆品和药剂配置等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然而黄酮类化合物在自然界多以糖苷的形式存在,糖苷极性大,具有一定的亲水性,它与脂肪和油类的相容性很差,难以在脂肪类溶剂中稳定存在,这就限制了黄酮类化合物在这些领域的应用。据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的各种生物活性都是以抗氧化活性为基础的,与抗自由基或抗脂质过氧化有关。特殊的结构赋予它一系列独特的化学性质,如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发生络合或静电作用,具有还原和捕获自由基的特性以及诸多衍生化反应活性等。黄酮类化合物抑制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和抑制类胡萝卜素及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的研究表明,苷元比糖苷具有更优秀的抗氧化活性。这是由于苷元亲脂性强,能嵌入生物膜疏水层的内核中发挥作用。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多羟基及糖基结构使其具有一定的亲水性,这势必会影响抗氧化活性。黄酮类化合物通过酯化修饰,在分子中引入长烃链可以增加它的脂溶性,从而增加和脂肪的相容性及提高抗氧化性。然而通常的化学修饰反应选择性差,黄酮类化合物的多个羟基都有可能参与酯化,往往结合或屏蔽了主要活性基团,虽然增加了其脂溶性,但降低了本身的抗氧化效果。因此,化学修饰酯化反应通常要经“基团保护-酯化-脱保护基团”三步。酶催化反应具有较强的专一性与选择性,可以选择酯化黄酮类化合物的某位羟基。到目前为止,黄酮苷在酶催化下的酯化已有比较详细的研究,但反应中分子筛添加时间的不同对酯化反应的影响还未见有文献报道。目前引入黄酮苷分子中的最长烃基链也只有16个碳长度,烃链进一步增长可能赋予酯化产物新的性质,比如两亲性。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本文以硬脂酸、月桂酸和正己酸为酰基供体,以脂肪酶Novozym 435为催化剂对芦丁进行选择性酯化,合成并提纯出了三种含不同烃基链长度的芦丁脂肪酸酯。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该类酯化物的酯化反应位为鼠李糖的C4’’’位羟基。以高效液相色谱监测酯化反应进程,首次研究了分子筛添加时间不同对酯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了分子筛的酯化反应的酯化率和反应速率远大于不添加分子筛的情况。分子筛添加时间不同,酯化率也不同。对于硬脂酸为酰基供体的情况,反应24小时后添加分子筛的酯化反应可以得到最大的酯化转化率46%。以月桂酸为酰基供体的酯化反应,反应11小时后添加分子筛可以得到最大的酯化转化率64.5%。本实验首次得到了芦丁脂肪酸酯的紫外-可见光谱,芦丁脂肪酸酯在256nm和357nm有特征吸收。生物分子的吸收代谢涉及它们和生物膜的相互作用,生物膜的结构形态和生理性质如通透性、流动性等随之发生变化。黄酮类化合物和脂质体双层膜相互作用的研究比较多,很少有和单分子膜相互作用的报道。磷脂单分子膜通常作为生物膜的简化体系,研究黄酮类化合物和磷脂单分子膜的相互作用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揭示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机理。但是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子为多苯环排列的平面结构,不能在气/液界面铺展,因此以黄酮类化合物为模型物的单分子膜研究很少。然而通过酯化将长碳链引入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这将赋予它两亲性。本文合成的芦丁硬脂酸酯(RS),芦丁月桂酸酯(RL)和芦丁正己酸酯(RC)具有两亲分子的特征,亲水基为带芸香糖和多个酚羟基的芦丁母核,疏水基为多碳烃基链,分子具有两亲性而且水溶性很低,能在空气/水界面铺展为单分子膜,可以作为一种研究单分子膜的新型模型分子。而且芦丁脂肪酸酯单独成膜性质的研究能够为它和生物膜相互作用的研究打下基础。本文用LB膜分析仪研究了RS、RL和RC在空气/水界面的成膜特性,及亚相中的Al3+对其成膜性质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它们和磷脂单分子膜的相互作用打下基础。研究结果表明芦丁脂肪酸酯的成膜性与引入的碳链长度、压膜速度和亚相性质有关。RS及RL在空气/水界面都铺展为液态扩张单分子膜,它们在水面的形态为苷元部分保留在空气/水界面,芸香糖的两个糖基紧密排列于水面下,疏水链松散地伸向空气中。RS能铺展成较RL稳定的单分子膜。但相对于庞大的亲水基,两者引入的碳链较短,均不能在水面形成足够稳定的单分子膜。RC在水中有很大的溶解度,不能在水表面形成单分子膜。在Al3+的水溶液表面,由于亲水基与Al3+络合,使更多的芦丁脂肪酸酯分子能够保留在亚相表面,因此RS、RL在崩溃压时的平均分子面积较亚相为水时大;而RC也能在表面形成液态扩张膜。本文合成的芦丁脂肪酸酯是一类新型两亲分子,根据其在水面Langmuir单分子膜的研究发现,虽然芦丁脂肪酸酯的疏水性很强,能在水面铺展为单分子膜,但它在水中仍有一定的溶解度,尽管非常低。研究芦丁脂肪酸酯在溶液表面的吸附特性,可以作为其铺展单分子膜(解吸过程)的补充和对照。而且至今还未见研究芦丁脂肪酸酯吸附单分子膜的文献。本文在研究芦丁脂肪酸酯的吸附膜过程中发现它在水中的溶解度极低,1000ml水中还不能溶解1mg芦丁脂肪酸酯。如此低的浓度,再加上表面张力仪的测量误差,最终很可能测出的表面张力值和纯水的几乎相等。芦丁脂肪酸酯在碱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比水中大,但芦丁在pH>8.77的情况下会电离形成钠盐,因此,本文将三种烃基链长的芦丁脂肪酸酯溶解在很稀的NaOH水溶液(pH≈8)中,确保它们既能以一定浓度溶解又不会发生电离成盐。用Wilhelmy吊片法测芦丁脂肪酸酯溶液的表面张力,并用研究吸附膜的常规方法讨论了吸附过程的一些性质。三种芦丁脂肪酸酯碱水溶液的表面张力都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它们的表面性质和含有的疏水链长度有关,疏水链越长降低碱水溶液表面张力的能力越强,CMC值大。三种芦丁脂肪酸酯NaOH水溶液的dγ/dlgC都为负值,说明芦丁脂肪酸酯发生正吸附。RS、RL和RC溶液的表面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71×10-11mol/cm2、1.35×10-11mol/cm2和1.41×10-11mol/cm2。表面吸附量达到饱和时的浓度分别是3×10-3mg/mL、1.65×10-3mg/mL和1.3×10-3mg/mL,对应于它们表面张力降到最小值时的浓度。它们的等温线都属于Langmuir型等温线。三种芦丁脂肪酸酯溶液的表面吸附在标准状态下能自发进行,但体系吸附能力比较弱。生物膜中含有很多饱和及不饱和的脂肪酸,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部分体现在它和脂肪酸的相互作用方面。由混合单分子膜的π-A曲线可得到单分子膜的崩溃压、平均分子面积、超额自由能、可压缩性等信息,它们不仅反映成膜性质,还能提供成膜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等微观信息。硬脂酸通常都作为研究混合单分子膜的一种重要组分。基于这些原因,本文用LB膜分析仪对能在水面铺展成单分子膜的RS及RL与硬脂酸混合单分子膜在不同摩尔配比不同膜压下的相容性、热力学稳定性、膜收缩/膨胀性和压缩性等成膜性质作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任何摩尔配比和膜压下两种混合体系中的组分都相容。SA的加入使膜压缩性发生的变化与膜压及SA的摩尔含量都有关。对于RS/SA混合膜体系,随SA摩尔含量增大,膜分子间作用力由吸引力逐渐变为排斥力,组分间的相容性变差。在各种膜压下,XSA=0.167附近膜收缩效应最大,能形成最稳定的混合膜。膜压越小SA对混合膜的收缩或膨胀效果越显著。对于RUSA混合单分子膜,膜分子间作用力始终为排斥力,膜呈膨胀状态,混合体系不稳定。RS的碳链长,并且具有和SA相同的疏水链碳数,因此RS/SA较RL/SA混合膜体系的相容性和稳定性好。脂质的氧化通常是自由基进攻含不饱和键的磷脂,因此研究黄酮类化合物与含不饱和键磷脂的相互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基于这些原因,本文选择L-α二油酸磷脂酰胆碱(DOPC)单分子膜为生物膜的简化体系,用LB膜分析仪讨论了它和RS及RL混合单分子膜的组分相容性、热力学稳定性和膜压缩性,并得到了膜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对从分子水平上解释芦丁脂肪酸酯对磷脂膜的抗氧化机理是非常有价值的。不同温度下磷脂的存在状态不同,这必然导致混合单分子膜某些性质发生改变,同时会影响分子间相互作用。因此本文还讨论了温度对DOPC/芦丁脂肪酸酯混合单分子膜的成膜性质。任何温度和任何混合比例下的DOPC/RS和DOPC/RL混合单分子膜中的两组分是完全互容的。温度越高组分相容性越好。在各种温度下,RS对DOPC单分子膜的收缩效果随表面压降低而更加显著。RS对DOPC单分子膜的收缩作用是由于两种分子形状匹配,可以以相互咬合的方式排列。DOPC与RL的相容性比较差,这是由于RL的烃链短,在某些条件下两组分的分子结构不匹配。但升温或降低RL含量都能改善两组分的相容性。DOPC/RS混合体系在三个实验温度的某些条件下都是热力学稳定的,而DOPC/RL体系只有在37℃时才在0.2<XRL<0.5范围内处于热力学稳定状态。温度对DOPC/RS和DOPC/RL混合单分子膜的Cs没有影响。任何温度下,混合单分子膜中芦丁脂肪酸酯的摩尔含量越大膜越容易被压缩,且Cs随膜压的增大而减小。芦丁是一类重要的黄酮类化合物,通过酶催化酯化引入长烃基链得到的芦丁脂肪酸酯具有较强的脂溶性,由此推测它在脂类中的抗氧化性将增强。然而至今国内外还未见有关黄酮糖苷脂肪酸酯的抗氧化性研究。本文以反映脂质氧化修饰程度的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TBARS)为指标,研究了含不同长度烃链的RS、RL和RC对Fe2+介导的卵磷脂氧化修饰的影响。结果表明芦丁脂肪酸酯的抗氧化活性优于芦丁。而且RC具有最好的抗氧化活性,能使氧化体系中卵磷脂的MDA含量在四小时内都保持非常低。黄酮类化合物在人体内主要通过体液吸收代谢,而RS、RL及RC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小,这将影响它们的抗氧化效果。本文以芦丁月桂酸酯(RL)为代表,自制了RL-聚乙二醇固体分散体。结果表明以PEG4000为载体,采用甲醇溶解法制备RL为固体分散体,可以显著提高RL的溶解度,并起到缓释RL的效果。RL在固体分散体中的分散程度随着PEG4000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在固体分散体的制备中,RL与载体PEG4000无化学键生成。制备过程不改变RL的分子结构。

论文目录

  •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及在自然界的分布
  • 1.1.1 结构和分类
  • 1.1.2 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 1.2 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 1.2.1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 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人工合成
  • 1.3 黄酮类化合物的纯化
  • 1.4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 1.4.1 黄酮类物质对血液低浓度脂蛋白(LDL)的抗氧化性
  • 1.4.2 抗癌作用
  • 1.4.3 其它功能活性
  • 1.4.4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作用机理
  • 1.4.5 黄酮类化合物的潜在副作用
  • 1.5 黄酮类化合物的吸收和代谢
  • 1.6 黄酮类化合物和脂质体的相互作用
  • 1.7 黄酮类化合物的酶催化酯化
  • 1.7.1 酯交换反应
  • 1.7.2 直接酯化反应
  • 1.7.3 黄酮苷酯化物的鉴定
  • 1.8 黄酮类化合物的单分子膜
  • 1.8.1 槲皮素棕榈酸酯单分子膜独特的纳米级纤维结构
  • 1.8.2 槲皮素棕榈酸酯和1,2-二-十六烷基磷脂胆碱酰的混合膜
  • 3+络和物的单分子膜'>1.8.3 黄酮醇和Al3+络和物的单分子膜
  • 1.9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硬脂酸、月桂酸及正己酸在脂肪酶催化下对芦丁的选择性酯化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试剂前处理
  • 2.2.3 芦丁脂肪酸酯的合成
  • 2.2.4 芦丁脂肪酸酯的纯化
  • 1H-NMR、13C-NMR)的测定'>2.2.5 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波谱(1H-NMR、13C-NMR)的测定
  • 2.2.6 高效液相色谱的测定酯化转化率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芦丁硬脂酸酯的结构表征
  • 2.3.2 硬脂酸酯化芦丁反应混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
  • 2.3.3 分子筛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芦丁脂肪酸酯在空气/水界面的单分子膜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和仪器
  • 3.2.2 芦丁脂肪酸酯单分子膜的铺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芦丁脂肪酸酯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的π-A曲线
  • 3.3.2 RS及RL单分子膜的溶解性
  • 3.3.3 压膜速度对RS及RL单分子膜的影响
  • 3+的水溶液表面铺展的π-A曲线'>3.3.4 芦丁脂肪酸酯在Al3+的水溶液表面铺展的π-A曲线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芦丁脂肪酸酯的吸附单分子膜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和仪器
  • 4.2.2 表面张力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芦丁脂肪酸酯溶液的表面张力曲线(γ-C)
  • 4.3.2 芦丁脂肪酸酯溶液的表面吸附等温线
  • 4.3.3 芦丁脂肪酸酯溶液的表面吸附层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芦丁硬脂酸酯及芦丁月桂酸酯与硬脂酸混合单分子膜的成膜特性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和仪器
  • 5.2.2 单分子膜的铺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RS/SA及RL/SA混合单分子膜的π-A曲线
  • 5.3.2 RS/SA及RL/SA混合单分子膜的相容性
  • 5.3.3 RS/SA及RL/SA混合单分子膜的热力学稳定性
  • 5.3.4 RS/SA及RL/SA混合单分子膜的收缩/膨胀
  • 5.3.5 RS/SA及RC/SA混合单分子膜的压缩性
  • 5.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芦丁硬脂酸酯及芦丁月桂酸酯与L-α二油酸磷脂酰胆碱混合单分子膜的成膜特性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试剂和仪器
  • 6.2.2 单分子膜的铺展
  • 6.3 结果和讨论
  • 6.3.1 DOPC/RS及DOPC/RL混合单分子膜的组分相容性
  • 6.3.2 DOPC/RS及DOPC/RL混合单分子膜的热力学稳定性
  • 6.3.3 DOPC/RS及DOPC/RL混合单分子膜压缩性
  • 6.4 结论
  • 参考文献
  • 2+诱导的卵磷脂氧化的抑制作用'>第七章 芦丁脂肪酸酯对Fe2+诱导的卵磷脂氧化的抑制作用
  • 7.1 引言
  • 7.2 实验部分
  • 7.2.1 试剂和仪器
  • 7.2.2 试剂配制
  • 7.2.3 卵磷脂的氧化修饰及分组
  • 7.2.4 测定
  • 7.2.5 计算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脂质过氧化产物的产生原理
  • 2+诱导的卵磷脂氧化的抑制作用'>7.3.2 芦丁及芦丁脂肪酸脂对Fe2+诱导的卵磷脂氧化的抑制作用
  • 7.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PEG4000固体分散体对芦丁月桂酸酯在水中溶出的促进作用
  • 8.1 引言
  • 8.2 实验部分
  • 8.2.1 试剂和仪器
  • 8.2.2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 8.2.3 含量的测定
  • 8.3 结果与讨论
  • 8.3.1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8.3.2 标准曲线
  • 8.3.3 不同样品在水中溶出度的测定
  • 8.3.4 RL与PEG4000分子间的作用
  • 8.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氯丙醇和氯丙醇脂肪酸酯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检验检疫学刊 2019(06)
    • [2].L-抗坏血酸脂肪酸酯的制备工艺及其发展现状[J]. 广东化工 2017(17)
    • [3].系列十聚甘油单脂肪酸酯的合成及应用研究[J].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 2020(08)
    • [4].一种高级脂肪酸酯制备烷烃的方法[J]. 石油化工 2010(03)
    • [5].麦芽糖醇脂肪酸酯的制备研究[J]. 江苏化工 2008(06)
    • [6].小鼠血浆中染料木素水溶性代谢产物和染料木素脂肪酸酯的分离及测定[J]. 分析科学学报 2012(02)
    • [7].高闪点环氧脂肪酸酯增塑剂合成研究[J]. 中国油脂 2017(01)
    • [8].一株产聚-β-羟基脂肪酸酯嗜盐菌的筛选与鉴定[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6(05)
    • [9].脂肪酸酯类抗静电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J]. 中国塑料 2012(01)
    • [10].超声辅助脂肪酶催化L-抗坏血酸脂肪酸酯的合成[J]. 食品科学 2011(12)
    • [11].L-抗坏血酸脂肪酸酯抗氧化活性[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1(02)
    • [12].脂肪酶催化猪油合成L-抗坏血酸脂肪酸酯工艺条件[J]. 食品科学 2010(18)
    • [13].短链脂肪酸酯在仔猪日粮中的应用研究[J]. 饲料广角 2009(06)
    • [14].聚醚脂肪酸酯的合成及应用[J].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09(05)
    • [15].麦芽糖醇脂肪酸酯的酶催化合成及表面张力测定[J]. 食品科学 2010(18)
    • [16].叔戊醇体系中酶法合成L-抗坏血酸脂肪酸酯的研究[J].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11(06)
    • [17].芦丁及其酶催化酯化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34)
    • [18].脂肪酶催化合成L-抗坏血酸脂肪酸酯和D-异抗坏血酸脂肪酸酯[J].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2(11)
    • [19].专利采撷[J]. 中国油脂 2012(08)
    • [20].四种槲皮素-3-O-脂肪酸酯的合成[J]. 广州化工 2015(16)
    • [21].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食用油中3-MCPD脂肪酸酯[J]. 中国粮油学报 2014(03)
    • [22].离子液体催化工业脂肪酸酯化反应工艺研究[J]. 中国油脂 2010(05)
    • [23].负载型固体酸催化合成椰子油脂肪酸酯的工艺研究[J]. 中国油脂 2019(05)
    • [24].气相色谱法测定珠光剂的不同碳链脂肪酸酯组分的含量[J].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3(09)
    • [25].魔芋葡甘聚糖脂肪酸酯疏水膜的制备[J]. 食品工业 2009(06)
    • [26].酶法合成异V_C混合脂肪酸酯及其抗氧化性能[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3(14)
    • [27].一株产聚-β-羟基丁酸酯(PHB)的嗜盐菌Halomonas sp.发酵条件的优化及产物特性鉴定[J].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7(01)
    • [28].新型脂类分子——支链脂肪酸酯的生物学作用[J].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16(03)
    • [29].棕榈油脂肪酸酯绝缘油变压器[J]. 电世界 2012(01)
    • [30].脂肪酶Lipozyme 435催化合成海藻糖单脂肪酸酯[J]. 化学通报 2015(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脂肪酶选择性催化合成芦丁脂肪酸酯及物化性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