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耗竭研究

我国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耗竭研究

论文摘要

在我国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IT产业也在飞速的发展着,与此同时,对于员工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特别是“过劳死”这样的词汇不再为人们陌生时,对于知识型员工心理及生理健康的关注和研究成为一种需要。本文研究的是引入我国不久的“职业耗竭Burnout”。职业耗竭,还被翻译成工作耗竭、工作倦怠、职业倦怠。其为国际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当工作应激(可简略理解为工作压力)积累到一定状态时,出现的心理耗竭、情感耗竭和生理耗竭现象,或者定义其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本文将主要针对IT产业知识型员工进行研究。不仅仅因为在我国IT产业知识型员工压力问题已成为关注的焦点,更与IT产业知识型员工自身的特点有关。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我国IT产业知识型员工的职业耗竭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在进行研究前进行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国内外针对职业耗竭研究多集中于“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行业”,因此有大量文献及测量量表均适用于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行业,特别以教师、医生行业居多,测量量表的使用也以MBI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简称MBI)为主,该量表主要针对服务性行业。本研究将采用BM量表(Burnout Measure,简称BM),已有研究证实该量表适用于各行业。本研究从我国IT产业知识型员工的职业耗竭程度的现状入手,设计了包含职业耗竭(BM)、工作应激、社会支持、员工人力资源工作满意度(Employees Satisfaction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ESHRM)四个部分的问卷,通过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的方式,调查了我国十个主要省市与地区的IT产业知识型员工的职业耗竭现状,并实现了对样本的工作应激情况、社会支持情况及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满意度的同步调查。对工作应激的感受是出现职业耗竭症状的上游因素,即前因变量;社会支持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构成对职业耗竭的干扰因素,即干扰变量。因此,在调查职业耗竭现状的同时,同步调查前因变量工作应激,干扰变量社会支持及员工人力资源管理满意度,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将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我国IT产业知识型员工的职业耗竭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干扰,如何预防。因此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首先通过统计分析揭示了我国IT产业职业耗竭状况——我国IT产业知识型员工的职业耗竭在心理、情感、生理三个纬度上的耗竭现状并未达到糟糕的状态,绝大部分的员工处于良好及耗竭之间的中间状态,但是约有20%的员工落入了接近、濒临耗竭的区间,这个数字不容忽视,应当引起社会、知识型员工自身及管理者重视。本文将以职业耗竭组值作为因变量Y值,为下一步回归模型建立作准备。其次,分析了职业耗竭与性别、工作年限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推翻原假设,说明性别与职业耗竭并无相关关系;并非工作年限越长,职业耗竭程度越高。然后,分析了不同地域IT产业知识型员工的职业耗竭情况,并对北京、上海、广东地区、成都四个主要城市和地区样本的职业耗竭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对工作应激量表、社会支持问卷、员工人力资源工作满意度量表进行了分析。针对工作应激量表进行了因子分析,得出工作应激主要的三个因子——工作负荷X1、工作冲突X2、角色压力X3,并计算各因子得分,为下一步回归模型建立作准备。针对社会支持问卷,进行了针对社会支持三个来源——来自上级支持X4、同事支持X5、亲人朋友支持X6的综合得分计算,为下一步回归模型作准备。针对员工人力资源工作满意度量表,进行了总体统计分析,得知IT产业知识型员工对所在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并不高,员工普遍对薪酬设计及绩效考核部分不太满意,也对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不满意,不满意的样本量最高值达到47.7%,而且有大量的企业并没有某些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特别是激励,如股权激励,信息沟通机制,如培训过程中或者考核结果和过程中的沟通机制等缺失;然后对该量表划分了板块——培训板块X7、考核板块X8、薪酬福利板块X9、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板块X10,并进行了各板块得分的计算,为下一步回归模型建立作准备。接着进行了职业耗竭变量Y与工作负荷X1、共作冲突X2、角色压力X3、上级支持X4、同事支持X5、亲人朋友支持X6、培训板块X7、考核板块X8、薪酬福利板块X9、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板块X10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其相关性非常适合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因此本研究构建了以职业耗竭组值为因变量,其他前因变量及干扰变量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通过逐步回归法,逐步剔除影响较小的因素、得到仅含四个自变量的最终模型。由最终模型可知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工作负荷、工作冲突、亲人朋友支持是对职业耗竭产生显著影响的主要因素,其中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亲人朋友支持对职业耗竭产生预防性干扰,工作负荷、工作冲突对职业耗竭产生促成式影响。文章最后针对各部分的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分三个纬度——个人、周边、企业,进行了相关对策的探讨,建立了预防职业耗竭的滚轴模型,以个人自控为基础和起点、和谐周边关系为辅助、企业人性化管理为强化管理的良性循环系统,各子系统自成体系,各系统间相互协助。以往国内外的研究通常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从管理角度,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角度进行的系统研究在国内几乎没有,人力资源管理与职业耗竭是否具有相关性,怎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能有效预防职业耗竭,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研究。本调查研究所用问卷含四个部分——职业耗竭(BM)问卷、工作应激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及员工人力资源管理满意度(ESHRM)。其中前三个部分为国际标准问卷,最后的员工人力资源管理满意度问卷为针对本次研究的目的而进行设计的,通过验证,其信度及效度均达到非常理想的状态。针对本次调查研究的结果,笔者提出了三纬度解决方案——预防职业耗竭滚轴模型,从企业关怀文化纬度、和谐周边关系纬度及个人自检自控纬度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将不仅仅针对IT产业,对于研究结果及提出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给IT产业以及其他行业的管理工作者,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提供借鉴。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职业耗竭的概念
  • 1.2.1 职业耗竭的静态定义
  • 1.2.2 职业耗竭的动态定义
  • 1.2.3 职业耗竭的综合定义
  • 1.2.4 职业耗竭最为广泛引用的定义
  • 1.3 职业耗竭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1.3.1 职业耗竭研究的理论意义
  • 1.3.2 职业耗竭研究对管理的实践价值
  • 1.4 职业耗竭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 1.4.1 职业耗竭与工作应激
  • 1.4.2 职业耗竭与疲劳
  • 1.5 职业耗竭的测量
  • 1.5.1 Maslach 职业耗竭问卷
  • 1.5.2 MBI 的新发展
  • 1.5.3 职业耗竭测量问卷BM
  • 1.6 论文分析架构
  • 1.6.1 本论文理论模型
  • 1.6.2 分析步骤
  • 1.6.3 总结建议及研究局限
  • 1.6.4 研究创新
  • 2. 职业耗竭研究综述
  • 2.1 职业耗竭研究发展阶段
  • 2.1.1 职业耗竭研究的初级阶段(20 世纪70 年代-20 世纪80 年代)
  • 2.1.2 职业耗竭的实证研究时期(20 世纪80 年代-20 世纪末期)
  • 2.1.3 职业耗竭研究的新发展时期(20 世纪末以后)
  • 2.2 职业耗竭的前因变量研究
  • 2.2.1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职业耗竭
  • 2.2.2 工作应激与职业耗竭
  • 2.2.3 人格与职业耗竭
  • 2.2.4 社会支持与职业耗竭
  • 2.3 职业耗竭的后果变量研究
  • 2.3.1 导致严重的生理问题和心理问题
  • 2.3.2 个人工作绩效
  • 2.3.3 工作满意度
  • 2.3.4 离职意向
  • 2.3.5 退出行为
  • 2.3.6 对组织的影响
  • 2.4 职业耗竭的干预研究
  • 2.5 职业耗竭的理论模型研究
  • 2.5.1 Spaniol 和Caputo 的阶段模型
  • 2.5.2 Calamidas 的阶段模型
  • 2.5.3 Golembiewski 的阶段模型
  • 2.5.4 Farber 的发展模型
  • 2.5.5 Cherniss 的职业耗竭模型
  • 2.5.6 Leiter 和Maslach 的模型
  • 3. 研究构思与研究工具
  • 3.1 背景解析——IT 产业特征及知识型员工群体特征
  • 3.1.1 IT 产业特征
  • 3.1.2 知识型员工特点解析
  • 3.2 研究假设
  • 3.2.1 假设人口统计变量与职业耗竭相关
  • 3.2.2 假设H2 工作应激程度越高,职业耗竭程度越高
  • 3.2.3 假设社会支持与职业耗竭负相关
  • 3.2.4 假设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满意度与职业耗竭相负相关
  • 3.3 研究方法
  • 3.3.1 描述统计分析
  • 3.3.2 信度分析
  • 3.3.3 效度分析
  • 3.3.4 标准化处理
  • 3.3.5 假设检验
  • 3.3.6 相关性分析
  • 3.3.7 因子分析
  • 3.3.8 逐步回归分析
  • 4. 问卷调查与分析
  • 4.1 基本信息分析
  • 4.1.1 性别信息分析
  • 4.1.2 工作年限
  • 4.1.3 工作所在地
  • 4.2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 4.2.1 信度分析
  • 4.2.2 效度分析
  • 4.3 量表分析
  • 4.3.1 职业耗竭问卷
  • 4.3.2 工作应激量表
  • 4.3.3 社会支持问卷分析
  • 4.3.4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满意度问卷(Employee Satisfaction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ESHRM)分析
  • 4.4 相关分析
  • 4.5 回归模型构建及分析
  • 4.5.1 回归模型构建
  • 4.5.2 逐步回归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子模块结论汇总
  • 5.1.1 我国部分地区IT 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耗竭情况
  • 5.1.2 职业耗竭与性别
  • 5.1.3 职业耗竭与工作地点
  • 5.1.4 职业耗竭与工作年限
  • 5.1.5 工作应激量表
  • 5.1.6 社会支持问卷
  • 5.1.7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满意度量表(ESHRM)
  • 5.1.8 综合线性回归模型
  • 5.2 综合结论
  • 5.2.1 正相关因素
  • 5.2.2 负相关因素
  • 5.3 预防职业耗竭的政策建议——三纬度滚轴模型
  • 5.3.1 企业人性化管理措施
  • 5.3.2 和谐周边关系措施
  • 5.3.3 个人自测自控措施
  • 5.3.4 子系统协作循环
  • 5.4 研究局限
  • 5.4.1 考察范围的局限
  • 5.4.2 问卷设计的局限
  • 5.4.3 地区文化差异等背景因素调查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文创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问题与策略[J]. 科技风 2020(02)
    • [2].产业知识基础视角下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01)
    • [3].上海产业知识基础配置的格局研究[J]. 科研管理 2018(09)
    • [4].中国高技术业产业知识基础评价研究[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6(05)
    • [5].我国工业产业知识基础配置的测量与优化[J]. 科技管理研究 2017(01)
    • [6].陕西设立航空航天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J]. 河南科技 2017(04)
    • [7].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体系研究[J]. 法制博览 2017(16)
    • [8].我国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发展及运营态势分析[J]. 中国工业评论 2016(05)
    • [9].产业知识基础、协同创新网络与企业技术能力[J]. 科学管理研究 2014(06)
    • [10].产业知识基础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关系:研究进展[J]. 技术经济 2015(10)
    • [11].茶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问题探讨[J]. 福建茶叶 2020(10)
    • [12].我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法制体系的构成与完善[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8(05)
    • [13].辽宁省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市场 2020(06)
    • [14].广西产业知识基础测度与创新系统配置研究[J].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5)
    • [15].基于产业知识基础与制度匹配的上海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03)
    • [16].软件产业知识产权运用案例解析[J]. 中国工业评论 2016(05)
    • [17].我国区域产业知识基础的测算及动态变化[J]. 经济地理 2016(05)
    • [18].论我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J]. 商场现代化 2009(07)
    • [19].民俗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探究[J]. 营销界 2019(43)
    • [20].浅析汽保产业知识产权管理策略[J]. 科技创新导报 2014(01)
    • [21].产业知识基础与企业创新关系研究——基于高技术产业典型相关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4(11)
    • [22].大学—产业知识转移政策及其有效实施条件——基于美、日、中三版《拜杜法案》的比较分析[J]. 科技与经济 2012(01)
    • [23].软件与云计算产业知识产权研讨会成功召开[J]. 软件产业与工程 2012(04)
    • [24].黑龙江省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J]. 黑龙江史志 2012(22)
    • [25].产业知识战略的创新研究:以我国汽车产业为例[J]. 科学决策 2011(09)
    • [26].职业生涯管理作用机制研究——以IT产业知识型员工为例[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 [27].陕西省优势产业知识产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 [28].区域专利密集型产业知识产权运营效率比较分析[J]. 财会月刊 2019(24)
    • [29].杭州高新区召开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建设研讨会[J]. 今日科技 2015(06)
    • [30].新疆清真食品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分析[J].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14(02)

    标签:;  ;  ;  ;  ;  

    我国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耗竭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