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颈雉屠宰和肉质性状相关候选基因研究

中国环颈雉屠宰和肉质性状相关候选基因研究

论文摘要

中国环颈雉具有独特的肉质特点,目前饲养量较大,因此,如何在保持中国环颈雉特有肉质风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中国环颈雉的生产性能,改善其肉质性状,成为中国环颈雉研究工作的重点。肌内脂肪(IMF)和肌苷酸(IMP)含量与肌肉嫩度、风味密切相关,是影响肉质的主要指标,因此,将参与IMF和IMP含量代谢的基因都可以归纳为潜在的影响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本试验以A-FABP、H-FABP、LPL、ADSL和ATIC基因作为影响中国环颈雉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采用RT-PCR、PCR-SSCP和Real-time PCR方法,对其进行研究。试验所得结论如下:1.中国环颈雉胸肌和腿肌IMF含量低于三黄鸡和AA白羽肉鸡。2.中国环颈雉A-FABP、H-FABP、LPL、ADSL和ATIC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禽类亲源关系较近。A-FABP和H-FABP具有Lipocalin家族结构域特征,LPL具有Esterase-lipase家族结构域特征,ADSL具有Lyase家族结构域特征,ATIC具有AICARFT家族结构域特征。3. A-FABP基因检测到4个突变位点,对活体重、屠体重和胸肌IMF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 H-FABP基因检测到4个突变位点,对胸肌IMF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LPL基因检测到3个突变位点,对活体重和屠体重有显著影响(P<0.05);ADSL基因检测到1个突变位点,对屠宰性状均有显著影响(P<0.05);ATIC基因检测到1个突变位点,对胸肌IMF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中国环颈雉群体两两位点合并,AAAA基因型个体胸肌IMF含量最高。4. A-FABP基因存在16种单倍型,单倍型组合H9H11和H1H4有利于屠宰性状和IMF含量的增长;H-FABP基因存在14种单倍型,单倍型组合H3H6和H4H6有利于屠宰性状和IMF含量的增长;LPL基因存在7种单倍型,单倍型组合H1H5、H3H6、H1H1和H1H2有利于屠宰性状和IMF含量的增长。5. A-FABP、LPL、ADSL和ATIC基因均在150d时表达量最大,H-FABP基因在60d时表达量最大。脂肪为A-FABP基因的优势表达组织,心脏为H-FABP基因的优势表达组织,胸肌为LPL基因和ADSL基因优势表达组织,肝脏为ATIC基因优势表达组织。6.肝脏A-FABP基因相对表达量与胸肌IMF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肝脏H-FABP基因相对表达量与腿肌IMF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脂肪H-FABP基因相对表达量与腿肌IMF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脂肪LPL基因相对表达量与腿肌IMF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脂肪ADSL基因相对表达量与活体重呈显著负相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雉鸡
  • 1.1.1 中国环颈雉种质资源
  • 1.1.2 雉鸡经济价值及国内雉鸡养殖业的发展概况
  • 1.2 禽类常规肉质研究
  • 1.3 禽类肉质相关候选基因研究
  • 1.3.1 与IMF 含量相关的候选基因
  • 1.3.2 与IMP 含量相关的候选基因
  • 1.4 候选基因法
  • 1.4.1 候选基因SNP 分析
  • 1.4.2 候选基因单倍型分析
  • 1.5 Real-time PCR
  • 1.5.1 Real-time PCR 原理
  • 1.5.2 Real-time PCR 技术研究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IMF 含量比较分析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胸肌IMF 含量
  • 2.2.2 腿肌IMF 含量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肉质相关候选基因cDNA 的克隆及分析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提取RNA
  • 3.2.2 RT-PCR 结果
  • 3.2.3 PCR 扩增产物的鉴定
  • 3.2.4 测序结果
  • 3.2.5 A-FABP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6 H-FABP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7 LPL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8 ADSL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9 ATIC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 讨论
  • 3.3.1 A-FABP 基因cDNA 克隆与分析
  • 3.3.2 H-FABP 基因cDNA 克隆与分析
  • 3.3.3 LPL 基因cDNA 克隆与分析
  • 3.3.4 ADSL 基因cDNA 克隆与分析
  • 3.3.5 ATIC 基因cDNA 克隆与分析
  • 3.3.6 组织RNA 提取和PCR 反应
  • 3.4 小结
  • 第四章 候选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
  • 4.2.1 基因组DNA 的提取
  • 4.2.2 A-FABP 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
  • 4.2.3 H-FABP 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
  • 4.2.4 LPL 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
  • 4.2.5 ADSL 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
  • 4.2.6 ATIC 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
  • 4.3 讨论
  • 4.3.1 试验材料与候选基因的选择
  • 4.3.2 采样、样本数量和位点数目
  • 4.3.3 A-FABP 基因多态性分析
  • 4.3.4 H-FABP 基因多态性分析
  • 4.3.5 LPL 基因多态性分析
  • 4.3.6 ADSL 基因多态性分析
  • 4.3.7 ATIC 基因多态性分析
  • 4.3.8 单倍型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候选基因多态性与屠宰性状及IMF 含量的相关性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
  • 5.2.1 候选基因单突变位点与屠宰性状相关性
  • 5.2.2 候选基因单突变位点与IMF 含量相关性
  • 5.2.3 候选基因单倍型与屠宰性状相关性
  • 5.2.4 候选基因单倍型与IMF 含量相关性
  • 5.2.5 合并基因型与IMF 含量相关性
  • 5.3 讨论
  • 5.3.1 候选基因多态性与屠宰性状和IMF 含量相关性分析
  • 5.3.2 单倍型与屠宰性状和 IMF 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5.3.3 合并基因型与 IMF 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候选基因mRNA 水平定量分析
  • 6.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2 结果
  • 6.2.1 常规PCR
  • 6.2.2 标准曲线和熔解曲线
  • 6.2.3 荧光定量PCR 扩增产物特异性
  • 6.2.4 候选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的表达
  • 6.2.5 候选基因相对表达量与活体重及 IMF 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6.3 讨论
  • 6.3.1 候选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差异
  • 6.3.2 候选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 6.3.3 候选基因在不同品种中表达差异
  • 6.3.4 候选基因相对表达量与活体重和 IMF 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中国环颈雉屠宰和肉质性状相关候选基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