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Co)-M-B-Cu非晶合金的制备与表征

Fe(Co)-M-B-Cu非晶合金的制备与表征

论文摘要

HITPERM型软磁合金Fe(Co)-M-B-Cu (M=Nb、Zr、Hf等)由于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它具有优异的高温软磁性能,最有希望用于第二代电动航天飞机(MEA)和其它高温应用领域。其非晶前驱体具有高磁导率、高饱和磁通密度、低矫顽力、频散特性好等特点。所以其非晶前驱体的优良程度直接决定了HITPERM型软磁合金性能的好坏。本文是以高纯金属为原料,采用单辊液相急冷法,制备Fe(Co)-M-B-Cu (M=Hf, Zr)软磁非晶材料。用X射线衍射、穆斯堡尔谱、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了显微镜对制备的样品进行标定。通过振动样品磁强计和差热分析仪对样品磁性和热稳定性进行研究,主要实验过程归纳如下:1、合金成分设计:按(Fe1-xCox)86M7B6Cu1分子结构式,分别选取x=0.3Fe60Co26Hf7B6Cu1、x=0.4Fe52Co34Hf7B6Cu1Fe52Co34Zr7B6Cu1Fe52C035Hf7B6、x=0.5Fe43Co43Hf7B6Cu1、x=0.6Fe34Co52Hf7B6Cu1,其中B元素的添加采用了两种原料:纯B和FeB。2、非晶合金的制备:使用纯度为99.99%的金属单质铁、钻、铪、锆、硼、铜,准确称量后采用电弧炉将原料熔炼成母合金(熔炼次数分别为4次和8次),再利用单辊急冷法通过单辊成型设备制备非晶薄带(辊面线速度速分别为49m/s和45m/s,保护气氛为纯度≧99.999wt%的Ar)。薄带宽度约3mm,厚度约30μm。3、综合采用XRD、TEM、MS等分析方法对制备态合金进行非晶态的鉴定。4、热稳定性分析:对非晶样品分别进行差热分析(DTA)实验,选取升温速率为5℃/min、10℃/min、15℃/min、20℃/min、25℃/min,个别样品含有30℃/min,采用Kissinger方程计算各样品的晶化激活能,从激活能计算结果来看,使用高辊速和纯硼的样品晶化激活能更高(299.7kJ/mol),稳定性普遍较好,同时熔炼次数的不同也会对样品的热稳定性造成影响,将组元Hf用Zr取代可以提高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若去掉组元Cu,得到的Fe52Co35Hf7B6非晶样品晶体化激活能最高(395.9kJ/mol)。5、分别对Fe-Co-Hf-B-Cu、Fe-Co-Zr-B-Cu、Fe-Co-Hf-B三种样品进行磁性测量,VSM结果表明Fe-Co-Hf-B-Cu的矫顽力最低(0.58326G),饱和磁化强度最高(167.32emu/g),软磁性能最好,但Fe-Co-Hf-B-Cu样品的热稳定性要略逊与其他两个样品。说明对热稳定性和磁性同样优良的样品还有待研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非晶态合金简介
  • 1.2.1 非晶态合金的定义
  • 1.2.2 非晶态合金的结构特点
  • 1.2.3 非晶态合金的形成和制备方法
  • 1.2.4 非晶态合金的性能及应用
  • 1.2.5 非晶态合金的发展
  • 1.3 非晶纳米晶软磁合金
  • 1.3.1 非晶纳米晶软磁的研究进展
  • 1.3.2 非晶纳米晶软磁材料的制备方法
  • 1.4 非晶态合金的热稳定性
  • 1.5 非晶态合金的磁性
  •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方法和实验原理
  • 2.1 X射线衍射分析
  • 2.1.1 X射线的相关简介
  • 2.1.2 X射线衍射的基本原理
  • 2.1.3 X射线衍射分析的应用
  • 2.2 穆斯堡尔谱测量
  • 2.2.1 穆斯堡尔效应
  • 2.2.2 穆斯堡尔谱仪工作原理
  • 2.2.3 穆斯堡尔谱参数
  • 2.2.4 利用穆斯堡尔效应鉴定非晶态材料
  • 2.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2.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2.5 振动样品磁强计
  • 2.6 差热分析
  • 2.6.1 差热分析实验原理及差热曲线分析
  • 2.6.2 差热分析仪简介
  • 第3章 非晶合金试样的制备及表征
  • 3.1 实验的总体方案
  • 3.2 合金成分设计
  • 3.2.1 合金成分设计原则
  • 3.2.2 实验用非晶合金的成分设计
  • 3.2.3 非晶合金成分计算
  • 3.3 非晶合金制备
  • 3.3.1 配料及准备过程
  • 3.3.2 母合金熔炼
  • 3.3.3 非晶薄带的制备
  • 3.4 非晶合金薄带的检测
  • 3.4.1 X射线检测
  • 3.4.2 透射电镜检测
  • 3.4.3 穆斯堡尔谱检测
  • 3.5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 3.5.1 扫描电镜分析
  • 3.5.2 能谱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和软磁性能研究
  • 4.1. 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研究
  • 4.1.1 DTA曲线
  • 4.1.2 晶化激活能分析
  • 4.2 非晶合金的软磁性能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富氧条件及添加CO气体对天然气燃烧特性研究[J]. 锅炉制造 2019(05)
    • [2].~(60)Co-γ辐射对大花紫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0(01)
    • [3].~(60)Co放射源单层排列的剂量分布[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2)
    • [4].~(60)Co-γ射线辐照灭菌对沉香化气胶囊中6个挥发性成分的影响[J]. 药物分析杂志 2020(02)
    • [5].Co-γ60射线辐照对清热灵颗粒化学成分簇的影响[J].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4)
    • [6].额尔齐斯河流域不同来源哲罗鲑形态及COⅠ基因比较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 2020(01)
    • [7].海滨雀稗~(60)Co-γ射线辐射突变体耐盐性评价[J]. 热带作物学报 2020(03)
    • [8].~(60)Co-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对红碎茶杀菌效果与品质的影响[J]. 食品与机械 2020(03)
    • [9].~(60)Co-γ射线辐照灭菌对康尔心胶囊指纹图谱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J]. 中国药师 2020(06)
    • [10].~(60)Co-γ辐照对3种复合塑料包装材料中芥酸酰胺的辐解及迁移行为的影响[J]. 塑料科技 2020(06)
    • [11].烟气反吹技术在蓄热式加热炉CO减排中的应用[J]. 山西冶金 2020(03)
    • [12].基于线粒体COⅠ的南海北部长棘银鲈遗传多样性分析[J]. 海洋渔业 2020(03)
    • [13].陕西秦巴山区野桑蚕线粒体COⅠ序列的遗传多样性与系统进化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7)
    • [14].院前急救中静舒氧对中、重度CO中毒的治疗效观察[J]. 临床研究 2020(08)
    • [15].原料气中甲烷对深冷分离CO产品气的影响[J]. 化肥设计 2020(04)
    • [16].CO深冷分离系统运行与总结[J]. 氮肥与合成气 2020(05)
    • [17].矿井避难硐室CO净化效果检测[J]. 煤矿安全 2020(09)
    • [18].水煤浆气化制氢CO变换工艺模拟与设计[J]. 氮肥与合成气 2020(07)
    • [19].催化裂化装置CO焚烧炉热力计算[J]. 石化技术 2020(10)
    • [20].~(60)Co-γ射线辐照对盐胁迫下杂交桑幼苗部分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J]. 蚕业科学 2020(03)
    • [21].深对流系统对污染气体CO垂直动力输送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J]. 大气科学 2019(06)
    • [22].泰山螭霖鱼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27)
    • [23].大型γ辐照装置~(60)Co源倒装过程辐射环境监测方法[J]. 四川环境 2016(06)
    • [24].~(60)Co-γ射线辐射美丽胡枝子的光合诱变效应[J]. 浙江农业科学 2017(01)
    • [25].高压氧救治co中毒患者的护理[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59)
    • [26].一种用于CO吸附的分子筛吸附剂的制备及研究[J]. 能源化工 2016(06)
    • [27].粗煤气中CO恒等温变换技术及应用研究[J]. 中国石油石化 2016(S1)
    • [28].基于线粒体CO Ⅰ基因的竹笋夜蛾亲缘关系[J]. 林业科学 2017(04)
    • [29].CO控制技术在延迟焦化加热炉上的应用[J]. 当代化工 2017(06)
    • [30].海滨雀稗~(60)Co-γ辐射诱变突变体筛选[J]. 草业学报 2017(07)

    标签:;  ;  ;  ;  ;  

    Fe(Co)-M-B-Cu非晶合金的制备与表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