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细菌TA菌株、植物内生真菌AF001、EYR61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

粘细菌TA菌株、植物内生真菌AF001、EYR61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对粘细菌TA菌株、植物内生真菌AF001和EYR61菌株的发酵代谢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质谱的方法进行结构鉴定,对部分化合物进行X-Ray单晶衍射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旋光值的测定,并通过抗菌、抗肿瘤实验对部分化合物进行活性检测。对TA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共得到5个化合物TA7、TA9、TA10、TA11和ITA12。通过对1H-NMR的分析,鉴定出这5个化合物都为聚醚类化合物,推测其为液体发酵过程中添加的消泡剂。AF001菌株为番荔枝植物内生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球座菌(Guignardia mangiferae)。从其固体平板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2个脂肪酸类化合物LAF15和LAF16,1个甾醇类化合物LAF18,以及5个全新结构的杂合萜类化合物LAF1、LAF4、LAF11、LAF12和LAF13。对这5个杂合萜进行了抗菌、抗肿瘤实验以及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旋光值的测定;并通过X-Ray单晶衍射分析确定化合物LAF1的相对立体构型。抗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LAF4、LAF11和LAF13对白假丝酵母菌有微弱的抑制活性,在50μg/mL浓度下抑制率分别为12.9%、33.7%和21.5%;细胞毒性测定结果表明,在浓度为20μg/mL时,5个化合物对人肝癌HepG2细胞表现出微弱的生长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1 1.35%、8.88%、6.71%、4.34%和5.03%。EYR61菌株为马尾松植物内生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其可能为嗜热子囊菌(Thermoascus crustaceus)。从固体平板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两个真菌聚酮类化合物EYR1和EYR15,分别鉴定为10-去甲基藜芦酸甲酯(methyl 10-demethylveratrate)和降红没药酯(Norbisabolide),其中EYR1也是新化合物。另外正在对化合物EYR3、EYR7、EYR8和EYR13的结构进行解析。本论文的实验结果表明,植物内生真菌、特别是药用植物的内生真菌,能够产生众多结构新颖的次级代谢产物,其中不乏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因而植物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是开发新药的重要资源。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英文缩写词
  • 本论文研究所分离鉴定的新化合物
  • 一、前言
  • 1.天然产物药物研究概况
  • 2.粘细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概况
  • 2.1.粘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 2.2.粘细菌的次级代谢产物
  • 3.植物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概况
  • 3.1.植物内生真菌定义、研究意义
  • 3.2.植物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
  • 3.2.1.具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
  • 3.2.2.具抗菌活性的化合物
  • 3.2.3.具其它活性的化合物
  • 4.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二、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2.方法
  • 三、结果与分析
  • 1.粘细菌TA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 1.1.粘细菌TA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
  • 1.2.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2.番荔枝内生真菌AF001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 2.1.AF001菌株的固体发酵和提取
  • 2.2.AF001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
  • 2.3.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2.3.1.化合物LAF4
  • 2.3.2.化合物LAF11
  • 2.3.3.化合物LAF13
  • 2.3.4.化合物LAF12
  • 2.3.5.化合物LAF1
  • 2.3.6.其他化合物
  • 2.3.7.晶体结构测试
  • 2.3.8.比旋光度、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
  • 2.4.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3.马尾松内生真菌EYR61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 3.1.EYR61菌株的固体发酵和提取
  • 3.2.EYR61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
  • 3.3.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3.3.1.化合物EYR1
  • 3.3.2.化合物EYR15
  • 四、讨论与结论
  • 1.粘细菌TA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 2.番荔枝内生真菌AF001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 3.马尾松内生真菌EYR61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 4.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粘细菌TA菌株、植物内生真菌AF001、EYR61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