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学的大型公共工程可持续能力研究

基于生态学的大型公共工程可持续能力研究

论文摘要

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大型公共工程是城市/区域的骨骼和经脉,它们的建设改变城市的空间构型,对城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但是长期以来,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都是基于宏观或中观层面上的,关于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还没有受到重视。对于工程项目评价的认识高度还停留在项目评价的层面上,没有一个全新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的基础上,从新的角度研究工程项目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这对于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水平,提高工程项目建设的效率,更好的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具有深远的意义1.本文首先建立了工程项目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并探讨了它的一般规律。工程项目的建设卷入了环境、经济、社会三个复杂大系统。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就是工程、经济、社会、环境四个复杂大系统的融合。从生态学的理论出发,工程项目系统具有和生态系统相似的特征。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总和,因此以上四个复杂亚系统最终统一于能量,这一度量标准。工程项目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2.大型公共工程系统由于它的特殊性,必须满足共生关系。共生规律是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因此工程项目生态系统的理想关系是共生关系。通过共生关系的证明,本文得出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工程系统是满足共生律的共生系统。该共生系统不断的与外部系统进行物质、能量等系统流的交互并遵循一定的规律。3.为度量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开发了新的度量方法。能值-复合生态足迹方法是基于生物物理量的方法,它是建立在能值分析基础之上的复合的生态足迹方法。该方法克服了能值和生态足迹方法的缺点,继承了两种方法的优点。该方法不仅采用能值这一统一的度量标准,而且定义可持续能力是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与生态足迹之比,使计算结果直观、政策化。4.本文构建了大型公共工程的可持续能力指标体系,为度量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度量标准。大型公共工程可持续能力分为两大部分,即贡献能力和发展能力。贡献能力包括环境相容能力、经济推动能力和社会协调能力;发展能力包括技术改造能力、功能保持能力、投资回报能力、材料友好能力和管理控制能力。5.沪宁高速公路工程是沪宁地区有巨大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的公共工程。本文在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实证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沪宁高速公路时具有可持续能力的大型公共工程。这个结论表明,基于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适合于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大型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 1.1.2 我国大型工程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国内外综述
  • 1.3.1 大型建设项目外部影响研究进展
  • 1.3.2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的工程应用
  •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结构安排
  • 1.6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6.1 研究方法
  • 1.6.2 创新之处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工程项目生态系统概念与原理分析
  • 2.1 大型公共工程的研究范围
  • 2.1.1 大型工程
  • 2.1.2 公共工程
  • 2.1.3 大型公共工程的性质
  • 2.2 建设项目与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2.3 大型公共工程的新内涵
  • 2.3.1 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哲学层次
  • 2.3.2 大型公共工程基本属性
  • 2.4 生态学的引入和相关研究
  • 2.4.1 生态学及其发展历程
  • 2.4.2 应用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 2.4.3 自然生态系统
  • 2.5 工程项目生态系统
  • 2.5.1 工程项目系统的生态问题
  • 2.5.2 工程项目生态系统概念
  • 2.5.3 工程项目生态系统层次
  • 2.5.4 工程项目生态系统结构
  • 2.5.5 工程项目生态系统与工业生态系统的异同
  • 2.6 工程项目生态系统的原则、组成及功能
  • 2.6.1 工程项目生态系统原则
  • 2.6.2 工程项目生态系统组成
  • 2.6.3 工程项目生态系统的功能
  • 2.7 工程项目生态系统演化和平衡
  • 2.7.1 系统演化的几个基本概念
  • 2.7.2 工程项目生态系统演化与平衡准则
  • 2.7.3 工程项目生态系统增长与平衡模型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型公共工程共生理论分析
  • 3.1 共生理论的引入
  • 3.1.1 生物学的共生理论研究
  • 3.1.2 共生理论在其他科学中的应用
  • 3.2 大型公共工程共生系统分析
  • 3.2.1 共生系统特征
  • 3.2.2 共生系统基本原理
  • 3.2.3 大型公共工程共生要素
  • 3.2.4 共生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 3.3 大型公共工程共生条件分析
  • 3.4 大型公共工程项目的交互体系
  • 3.4.1 物质流
  • 3.4.2 能量流
  • 3.4.3 工作流
  • 3.4.4 信息流
  • 3.4.5 人流
  • 3.4.6 资金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能值-复合生态足迹方法研究
  • 4.1 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述评
  • 4.1.1 数学方法
  • 4.1.2 货币化方法
  • 4.1.3 系统学方法
  • 4.1.4 生态学方法
  • 4.2 能值理论和能值分析
  • 4.2.1 能值理论
  • 4.2.2 能值分析的基本概念和计算规则
  • 4.2.3 能值分析的基本步骤
  • 4.2.4 大型公共工程能值分析模型
  • 4.3 生态足迹原理与计算
  • 4.3.1 生态足迹基本理论
  • 4.3.2 生态足迹计算参数
  • 4.3.3 生态足迹计算
  • 4.4 能值-复合生态足迹方法原理
  • 4.5 能值-复合生态足迹分析
  • 4.5.1 能值密度定义及其计算
  • 4.5.2 能值-生态承载力计算
  • 4.5.3 能值-复合生态足迹计算
  • 4.5.4 可持续能力计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型公共项目可持续能力指标体系框架
  • 5.1 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概念与分析
  • 5.2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 5.2.1 基于生态学的指标体系
  • 5.2.2 基于经济学的指标体系
  • 5.2.3 基于社会学的指标体系
  • 5.2.4 基于系统学的指标体系
  • 5.3 现行关于项目评价的比较分析
  • 5.4 项目可持续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4.1 指标体系功能与要求
  • 5.4.2 构建原则
  • 5.4.3 体系框架的指标的选取与设置
  • 5.5 大型公共工程可持续能力实现
  • 5.5.1 实现机制
  • 5.5.2 实现模型
  • 5.5.3 实现模式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型公共工程可持续能力之贡献能力指标体系
  • 6.1 贡献能力机理分析
  • 6.1.1 公共工程建设外部性与社会效益
  • 6.1.2 贡献能力指标体系系统框架
  • 6.2 环境相容能力
  • 6.2.1 资源占用
  • 6.2.2 能源消耗
  • 6.2.3 对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的全生命期影响
  • 6.3 经济推动能力
  • 6.3.1 公共投资拉动效应理论
  • 6.3.2 共性指标
  • 6.3.3 共性指标计算方法
  • 6.3.4 特性指标
  • 6.4 社会协调能力
  • 6.4.1 公共工程社会成本
  • 6.4.2 协调能力指标分析与计算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大型公共工程可持续能力之发展能力指标体系
  • 7.1 两个相关的理论
  • 7.1.1 清洁生产
  • 7.1.2 循环经济理论
  • 7.1.3 R& D与经济增长
  • 7.2 工程发展能力LCA评价方法
  • 7.3 技术改造能力
  • 7.4 投资回报能力
  • 7.5 材料友好能力
  • 7.6 功能保持能力
  • 7.7 管理控制能力
  • 7.8 发展能力指标体系框架
  • 7.9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大型公共工程可持续能力实证研究
  • 8.1 沪宁高速公路工程
  • 8.1.1 工程概况
  • 8.1.2 主要工程量
  • 8.1.3 沿线城市概况
  • 8.2 沪宁高速环境相容能力
  • 8.2.1 沪宁高速资源占用
  • 8.2.2 生物资源
  • 8.2.3 沪宁高速能源消耗
  • 8.2.4 沪宁高速对环境的影响
  • 8.3 沪宁高速经济推动能力
  • 8.3.1 沪宁沿线五城市经济发展概况
  • 8.3.2 沪宁五城市GDP灰色预测
  • 8.3.3 沪宁沿线五城市三次产业灰色预测
  • 8.3.4 高速公路推动经济发展的特性指标计算
  • 8.4 沪宁高速社会协调能力
  • 8.5 沪宁高速工程发展能力
  • 8.6 沪宁高速能值-复合生态足迹计算
  • 8.6.1 沪宁高速公路能值-生态承载力计算
  • 8.6.2 沪宁高速能值-复合生态足迹计算
  • 8.6.3 沪宁高速可持续能力计算
  • 8.6.4 关于沪宁高速扩建工程的探讨
  • 8.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对高等教育财务可持续能力的一些认识[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24)
    • [2].山东省财政可持续能力研究[J]. 公共财政研究 2020(01)
    • [3].关乎企业未来的可持续能力报告[J]. 首席财务官 2009(01)
    • [4].基于语言磨蚀因素下的高校学生英语可持续能力的思考[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1)
    • [5].多阶段任务系统任务持续能力仿真模型研究[J]. 系统仿真学报 2008(03)
    • [6].动态可持续能力与企业可持续绩效的关系研究[J]. 科研管理 2018(10)
    • [7].谁在偷我的电? S60手机省电大作战[J]. 电脑爱好者 2009(09)
    • [8].资源和环境约束下中部地区经济可持续能力研究:理论与指标——基于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角度[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 [9].中国公共部门领导的新定义:可能是什么[J].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08(03)
    • [10].土地生态视角下中国粮食综合生产可持续能力研究[J]. 科学决策 2019(10)
    • [11].经济危机对欧洲大学财务可持续能力的影响[J]. 会计之友 2013(08)
    • [12].山西省煤炭资源可持续能力分析方法的探讨[J]. 科学之友 2012(08)
    • [13].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研究[J]. 价值工程 2010(02)
    • [14].产业景气持续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基于造船业的分析[J]. 学习与探索 2010(02)
    • [15].浅析卧射动作中的技术配合[J]. 少年体育训练 2011(06)
    • [16].淤地坝工程可持续能力评价[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3(02)
    • [17].吉林省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1(06)
    • [18].乌昌地区能矿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能力评价[J].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1(03)
    • [19].基于PSR模式的江苏省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评价[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9(02)
    • [20].我国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度分析[J]. 生态学报 2019(24)
    • [21].重新校准可持续能力[J]. 中国质量 2014(01)
    • [22].森林火灾减灾可持续能力评价——以焦作市为例[J]. 中国林业经济 2011(03)
    • [23].探析我国可持续发展之路[J]. 中国国情国力 2014(11)
    • [24].新时期农村家庭养老的可持续性思考[J]. 江淮论坛 2015(05)
    • [25].自负型CEO一定有损企业可持续能力吗[J]. 清华管理评论 2016(03)
    • [26].农村可持续发展态势测度与评价[J]. 科技管理研究 2015(06)
    • [27].冬天的棉袄夏天做[J]. 商界(评论) 2009(03)
    • [28].多面话创新[J]. 中国科技奖励 2016(10)
    • [29].浅谈怎样通过报表分析企业的经营行为[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11)
    • [30].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评价体系[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

    标签:;  ;  ;  ;  ;  ;  

    基于生态学的大型公共工程可持续能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