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行者》对美国华裔身份的重新构建

《孙行者》对美国华裔身份的重新构建

论文摘要

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讲述一位60年代美国华裔青年阿新对自己身份的寻求和定位。作为一名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英语文学专业毕业的第五代华裔美国人,阿新认为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和当时的社会思潮。然而主流社会并不认同阿新是美国社会的一员。华裔社区也因为种族歧视而被置于边缘化的境地。文章运用后现代学者对身份的定义来说明身份的形成是个变化的过程。将身份认同与社会学中的“谈判”相结合,来表现在身份构成中自我认识与社会认同的相互关系。在小说中,作家运用互文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共同构成华裔美国人身份。除去引言和结论部分,文章由三章构成。引言部分首先介绍《孙行者》一书的作者汤亭亭,并阐明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主体框架。第一章介绍对《孙行者》的主人公进行分析时所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身份认同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自我认识和社会认同共同作用、新身份不断取代旧身份的结果,而谈判则用于表现这种相互关系。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通过谈判来打破主流社会强加在他们身上的刻板形象。互文性指的是文本与文本之间相互指涉的关系。作者通过互文的写作手法来表现自我认识与社会认同之间的谈判关系,并体现华裔身份的新意义。第二章将讲述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黑人民族意识觉醒,开展民权运动,要求废除种族隔离。出于对国际形象和争取国内选票的目的,美国政府对民权运动采取支持的态度,通过一系列的民权法案确保黑人的公民权益。二战后的新一代美国人也不满于国内现状,投身于要求民主、平等的社会运动中。从美国国内的政治、社会环境来看,小说主人公进行身份谈判的时机是成熟的。第三章分析了小说主人公阿新对身份的探讨。新的族裔身份应体现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和谐并存。两者间是平等的关系。要达到这种平等的关系,首先需要破除主流社会对华裔的刻板印象,其次需要克服华裔由于内化了这种刻板印象而对自身所持有的不正确的认识。作者通过借用《西游记》、《三国演义》以及惠特曼的诗歌表现中美文化在构成华裔身份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两者之间是一种平等共存的关系。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在结语部分得出结论:身份认同是个不断变更而非一成不变的过程。华裔身份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具有新的内涵。这一新身份的构建需要首先打破旧身份,重新认识自我,从而获得新身份。华裔一方面是美国人,同时也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本土的美国文化和传承的中国文化将并存构成华裔的新身份。

论文目录

  • 摘要
  • 英文摘要
  • Introduction
  • Chapter I Identity and Intertextuality
  • 1.1 Negotiation of Identity
  • 1.1.1 Chalmers' Negotiation Theory
  • 1.1.2 What is Identity
  • 1.1.3 The Negotiability of Identity
  • 1.2 Intertextuality
  • 1.2.1 Theories of Intertextuality
  • 1.2.2 Text and Intertextuality
  • 1.2.3 Intertextuality in Kington's Works
  • Chapter II The Circumstance for the Identity Negotiation
  • 2.1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Fruits and Effects
  • 2.2 The Federal Government in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 2.3 The New Left and the Counter-Culture Movement
  • 2.3.1 The Background
  • 2.3.2 The New Left
  • 2.3.3 The Counter-Culture Movement
  • Chapter III Wittman's Searching for Identity
  • 3.1 Wittman's Fighting against Alienation
  • 3.1.1 Wittman againt the Stereotype of Chinaman
  • 3.1.2 Wittman against Chinese Americans' Self-denial
  • 3.1.3 Wittman's Claiming America
  • 3.1.4 The Chinese American Identity in Wittman's Opinion
  • 3.2 Intertextual Reading of Tripmaster Monkey
  • 3.2.1 Intertextual Analysis of Wittman's Name
  • 3.2.2 Tripmaster Monkey's Allusion to Chinese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个人成果简介
  • Corrigendum
  • Acknowledgements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多元文化主义角度浅析美国华裔小说《喜福会》[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08)
    • [2].美国华裔戏剧的历史与现状[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 [3].从冲突到融合:美国华裔小说发展管窥[J]. 学术交流 2010(05)
    • [4].论美国华裔戏剧中的文化话语权[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18)
    • [5].美国华裔形象在变好?[J]. 看世界 2020(10)
    • [6].美国华裔文学翻译研究[J].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02)
    • [7].西方人眼里的“坐月子”[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7(04)
    • [8].你想洞悉“思维的形状”么?[J]. 课堂内外(科学Fans) 2017(06)
    • [9].无处安放的华裔二代[J]. 风流一代 2017(10)
    • [10].“数学之王”王章程[J]. 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下半月) 2017(06)
    • [11].沧桑百年 情怀不变[J]. 神州民俗(通俗版) 2017(05)
    • [12].梳理“ABC事件” 美国华裔为生存而抗争[J]. 世界博览 2013(23)
    • [13].近五年来国内美国华裔小说研究综述[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 [14].美国华裔出现两极分化[J]. 侨园 2009(01)
    • [15].美国华裔移民的心理创伤及其“美国梦”的幻灭——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之文化透视[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16].美国华裔“中国性”的“断裂”和“延续”[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6)
    • [17].浅析美国华裔流散文学中的民族身份与文化认同[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25)
    • [18].美国华裔离散文学的流变特点[J]. 青年文学 2010(14)
    • [19].浅析美国华裔散居者对“家园”的想象性建构[J]. 考试周刊 2008(20)
    • [20].当代美国华裔戏剧的性别身份建构[J]. 外国语文 2014(02)
    • [21].从视点的地理转换看美国华裔小说的发展[J]. 小说评论 2013(05)
    • [22].美国华裔戏剧的历史与剧团形式[J]. 华文文学 2012(03)
    • [23].美国华裔妇女对华人社会的影响[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5)
    • [24].美国华裔妇女对20世纪前期中国的影响[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3)
    • [25].中为洋用:美国华裔画家杨瑾伦图像小说《拳民与圣徒》解析[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6].论美国华裔诗歌的节奏操控[J]. 长春大学学报 2016(03)
    • [27].从歧视到“歧视”:对于美国华裔教育史的回顾和省思[J]. 中国民族教育 2016(05)
    • [28].美国华裔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山水情怀”的追慕[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09)
    • [29].美国华裔诗歌的跨文化生态美学研究[J]. 外语学刊 2015(06)
    • [30].美国华裔假律师:梦碎假婚姻移民发财路[J]. 法律与生活 2015(20)

    标签:;  ;  ;  ;  ;  

    《孙行者》对美国华裔身份的重新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