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基因修饰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其成骨的研究

双基因修饰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其成骨的研究

论文摘要

背景: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是骨科临床治疗的难题。近年来,骨组织工程发展迅速,利用骨组织工程治疗骨缺损成为研究的热点。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问题是影响其应用于临床的重要原因之一。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成骨作用已获得公认,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有丝分裂原,可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研究表明,在骨形成和骨折愈合过程中,VEGF和BMP2的表达相互促进,并在骨再生过程中产生协同效应。联合应用BMP2和VEGF双基因,可实现骨与血供的联合重建,成为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一种有效方法。利用重组病毒载体转染外源性基因到组织工程骨的种子细胞并与支架材料复合形成基因修饰组织工程骨是当今骨缺损的基因治疗研究的热点。慢病毒载体能够感染大多数非分裂细胞,并具有高效、稳定地表达目的基因的能力,已被广泛应用于基因治疗实验研究。目的:(1)利用BMP2和VEGF165两种基因间的协同作用,促进组织工程骨的成骨及血管化。(2)掌握重组慢病毒的生产技术,以便应用于今后其它研究中,从而使相应的外源基因高效稳定地表达。材料和方法:(1)从人骨肉瘤成骨样细胞(MG-63细胞)中调取人BMP2和VEGF165基因;分别构建携带BMP2、VEGF165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分别进行携带BMP2、VEGF165基因的重组慢病毒(lv-bmp、lv-vegf)的包装和生产。(2)wistar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培养、体外扩增。(3)按照未转染细胞组、vegf165单转染细胞组、bmp2单转染细胞组、bmp2及vegf165共转染细胞组分别转染mscs;(4)转染后7天,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检测各组人bmp2和vegf165基因的表达状况;转染后1、4、8周后,通过elisa检测bmp2和vegf165蛋白表达水平变化(5)转染后14天,按上述分组对各组细胞行成骨能力的检测(碱性磷酸酶染色及定量检测)。(6)按分组将细胞与支架材料复合并行细胞材料复合物的检测:细胞接种后14天行电镜观察、接种后14天行碱性磷酸酶定量检测、接种后2周观察细胞生长曲线。(7)按分组将组织工程骨回植到裸鼠皮下试验,回植后4、8周组织学观察体内成骨情况,回植后4周cd3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管生成情况。结果:(1)分别成功构建携带bmp2、vegf165的重组慢病毒。(2)仅在bmp+vegf组,人bmp2和vegf165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高效共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相应单转组无明显差异(p>0.05)。elisa检测显示人bmp2和vegf165基因在蛋白水平高效共表达可长达8周。(3)双转组中mscs的alp活性明显高于各单转组(p<0.01)。(4)细胞接种到支架材料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接种后14天在支架材料上生长增殖良好。hoechstdna检测表明接种后14天内各组细胞生长曲线无明显异常(p>0.05)。但双转组中mscs的alp活性明显高于各单转组(p<0.01)。(5)裸鼠实验中,联合应用bmp2与vegf165组和单用bmp2组有异位骨形成,其他各组均无成骨。植骨后4、8周,he染色显示联合应用BMP2组与VEGF165组成骨面积多于单用BMP组(P<0.01)。植骨后4周,双转组CD31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单转BMP组。结论:通过慢病毒载体系统进行双基因转染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复合磷酸三钙(TCP)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及体内成骨的实验研究,证实(1)利用较新的慢病毒载体系统共转染的方法可使种子细胞高效稳定地共表达人BMP2及VEGF165基因(2)利用两种基因间的协同作用,联合应用BMP2和VEGF可明显促进组织工程骨的成骨及血管化,其成骨及血管化效果均优于单用一种生长因子。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重组慢病毒和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因重组慢病毒的构建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本章小节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VEGF165、BMP2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表达效率的检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体外双基因修饰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能力的检测及组织工程骨的构建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双基因修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TCP体 内成骨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组织工程骨-80℃低温保存的初步研究[J]. 中国骨伤 2008(01)
    • [2].血管化在组织工程骨构建中的应用[J]. 中外医疗 2008(17)
    • [3].颌骨囊肿诊治及应用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20(06)
    • [4].辛伐他汀组织工程骨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天津医药 2012(08)
    • [5].神经肽在神经化组织工程骨中表达的早期实验研究[J]. 浙江创伤外科 2010(04)
    • [6].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组织工程骨修复颅骨缺损的临床研究[J].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09(03)
    • [7].纳米组织工程骨与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09)
    • [8].个体化组织工程骨成骨机制探讨[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8(02)
    • [9].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双相接种法构建组织工程骨[J].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6(02)
    • [10].碱性磷酸酶mRNA在体内组织工程骨中的表达[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1(04)
    • [11].压应力对组织工程骨内人骨髓基质细胞增殖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9(09)
    • [12].3D打印多孔矿化胶原-硫酸钙仿生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髁包容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 创伤外科杂志 2020(06)
    • [13].组织工程骨膜异体体内成骨修复兔骨缺损的初步观察[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8(02)
    • [14].组织工程骨和外科人工植入物的仿生技术研究[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14)
    • [15].组织工程骨研究背景与进展[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3(05)
    • [16].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研究新进展[J]. 广东医学 2012(11)
    • [17].组织工程骨修复牙槽突裂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1(01)
    • [18].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膜[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21)
    • [19].新西兰大白兔骨膜下组织工程骨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J]. 中国骨伤 2011(10)
    • [20].一种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的效果评价[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0(07)
    • [21].经低强度超声波照射后组织工程骨成骨的组织学观察[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5(11)
    • [22].采用负压吸引种植技术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J]. 江苏医药 2012(01)
    • [23].液态纳米组织工程骨对兔实验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修复作用[J]. 河北医药 2008(08)
    • [24].组织工程骨-假体界面微观结构与元素分析的意义[J].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10(04)
    • [25].经低强度超声波照射后组织工程骨成骨的生化学和力学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21)
    • [26].组织工程骨表面微观形貌和生物矿化的实验研究[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5(02)
    • [27].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应用瓶颈分析[J]. 医学综述 2012(21)
    • [28].组织工程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2(03)
    • [29].低强度脉冲超声波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重建的研究进展[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17)
    • [30].组织工程骨膜包被双相陶瓷磷酸钙修复兔尺骨缺损[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47)

    标签:;  ;  ;  ;  ;  

    双基因修饰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其成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