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不同施肥和管理措施对塿土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长期不同施肥和管理措施对塿土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论文摘要

土壤有机碳是评价土壤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对土壤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性质都有重要的影响。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不但有助于农业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土壤中有机碳的背景值很高,土壤有机碳的变化对于一些土壤管理措施并不是很敏感,所以利用土壤中的某些有机碳活性组分(颗粒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来预测施肥和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塿土20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休闲、撂荒和小麦玉米轮作体系9种施肥模式:不施肥(CK);化肥氮磷钾不同配合(N,NK,PK,NP,NPK);化肥加秸秆还田(SNPK);有机肥两个用量与化肥配施(M1NPK,M2NPK),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 20年长期不同管理措施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其形态的含量。长期撂荒相对于轮作和休闲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休闲长期裸露,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增加。在轮作体制下,平衡的施用N P能有效的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有机肥与NPK配合施用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肥施用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固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不同管理措施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其形态的动态变化,长期撂荒有利于土壤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的增加,且其含量均随时间呈现直线增长趋势。平衡施肥有增加土壤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含量的趋势;而不均衡施肥轻组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均呈现下降趋势;有机肥和秸秆配合NPK施用,土壤有机碳、颗粒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施用有机肥效果较秸秆更好。轻组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趋势与总有机碳有很大不同,而颗粒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变化趋势较为接近,可以较好的反映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趋势。3.不同管理措施显著影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撂荒显著增加了>2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和各个直径团聚体土壤有机碳的含量。长期施肥有增加>2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趋势。长期施肥特别是有机无机肥料配施能显著增加塿土各直径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高低顺序为M2NPK>M1NPK>SNPK>NPK>NP>PK>N>NK>CK。长期单施化肥和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均有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在大团聚体(>0.25mm)中的分配比例,降低有机碳在小团聚体(<0.25mm)中的分配比例。4.秸秆还田和有机肥配合NPK施用能显著的增加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小麦生育期中微生物量碳含量在开花期最高,而水溶性有机碳在开花期最低,与微生物量碳趋势相反。玉米各生育期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变化不明显。小麦生育期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而玉米生育期只有微生物量碳含量根际比非根际高,水溶性有机碳表现为非根际较高。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土壤有机碳的分组
  • 1.3 施肥制度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 1.3.1 施肥制度对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
  • 1.3.2 施肥制度对土壤颗粒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影响
  • 1.3.3 施肥制度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 1.3.4 施肥制度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 1.3.5 施肥制度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 1.4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 1.4.1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 1.4.2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
  • 1.5 结语
  • 第二章 不同施肥和土地管理方式对塿土有机碳及其形态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地点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
  • 2.2.1 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对土壤总有机碳和和全氮的影响
  • 2.2.2 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对土壤颗粒有机碳的影响
  • 2.2.3 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对土壤轻组有机碳的影响
  • 2.2.4 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 2.2.5 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 2.2.6 不同施肥模式对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
  • 2.2.7 不同形态土壤有机碳和作物生产的关系
  • 2.3 讨论
  • 2.3.1 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对土壤总有机碳和和全氮的影响
  • 2.3.2 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对土壤颗粒有机碳影响
  • 2.3.3 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对土壤轻组有机碳影响
  • 2.3.4 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对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 2.3.5 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对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 2.3.6 不同形态土壤有机碳和作物生产的关系
  • 2.4 结论
  • 第三章 不同施肥和土地管理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形态的动态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点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
  • 3.2.1 不同施肥和土地管理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 3.2.2 不同施肥和土地管理方式下土壤颗粒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 3.2.3 不同施肥和土地管理方式土壤轻组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 3.2.4 不同施肥和土地管理方式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 3.3 讨论
  • 3.3.1 不同施肥和管理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 3.3.2 不同管理方式下土壤颗粒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 3.3.3 不同管理方式下土壤轻组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 3.3.4 不同管理方式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 3.4 结论
  • 第四章 长期不同施肥与土地利用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配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点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
  • 4.2.1 不同土地利用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组成
  • 4.2.2 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组成
  • 4.2.3 土地利用方式对不同大小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4.2.4 不同施肥处理对不同大小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4.2.5 不同土地利用有机碳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配比例
  • 4.2.6 不同施肥处理有机碳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配比例
  • 4.2.7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施肥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章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及水溶性碳动态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点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5.1.4 数据处理
  • 5.2 结果
  • 5.2.1 小麦生育期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
  • 5.2.2 玉米生育期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
  • 5.2.3 小麦生育期根际非根际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
  • 5.2.4 玉米生育期根际非根际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
  • 5.3 讨论
  • 5.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珠江口夏季海陆源有机碳的模拟研究——分布特征、贡献比重及其迁移转化过程[J]. 中国环境科学 2020(01)
    • [2].生物有机碳肥在大白菜上的施用效果[J]. 磷肥与复肥 2020(01)
    • [3].有机碳肥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 2020(02)
    • [4].有机碳肥对保罗兰睡莲开花的影响[J]. 安徽农学通报 2020(10)
    • [5].有机碳肥对香榧幼林生长影响研究初报[J]. 林业科技 2017(04)
    • [6].生产高质量的有机碳肥 颠覆有机肥传统标准与工艺[J]. 中国农资 2017(35)
    • [7].土壤有机碳破解众多难题[J]. 中国农资 2017(34)
    • [8].植物碳营养系列报道之四 研究有机碳营养 发展有机碳肥[J]. 中国农资 2013(48)
    • [9].森林生态系统植硅体及其封存有机碳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2019(12)
    • [10].砒砂岩与沙重构土体中有机碳的矿化特征[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9(10)
    • [11].变废为肥的法宝——有机碳肥技术[J]. 中国农资 2018(04)
    • [12].大棚作物如何应用有机碳肥[J]. 中国农资 2018(09)
    • [13].有机碳养分组合的肥效研究[J]. 磷肥与复肥 2020(03)
    • [14].有机碳技术与化肥产业结构性改革[J]. 化肥工业 2016(05)
    • [15].连续14年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总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7(01)
    • [16].外源有机碳对植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天津农业科学 2017(06)
    • [17].有机碳肥与农业现代化[J].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5(09)
    • [18].有机碳肥不同用量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 2018(17)
    • [19].生物炭及秸秆对水稻土各密度组分有机碳及微生物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6(18)
    • [20].弱光照条件下有机碳营养对水稻生长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15(04)
    • [21].有机碳肥应用七原则要记住[J]. 中国农资 2018(11)
    • [22].不同退耕年限对菜子湖湿地表土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2(08)
    • [23].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轻组有机碳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2(14)
    • [24].长期施肥下灰漠土矿物颗粒结合有机碳的含量及其演变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01)
    • [25].西藏草地开垦后土壤表层氮素及有机碳特征研究[J]. 草业科学 2010(09)
    • [26].对“有机碳肥”的探讨[J]. 农业工程技术 2019(02)
    • [27].新型肥料的时代需求与技术创新[J]. 磷肥与复肥 2019(10)
    • [28].不同培养温度下长期施肥红壤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特征研究[J]. 土壤 2019(05)
    • [29].绿素对西北冰洋海源有机碳埋藏的指示意义[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5(06)
    • [30].有机碳肥重要品种介绍[J]. 中国农资 2017(45)

    标签:;  ;  ;  ;  

    长期不同施肥和管理措施对塿土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