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中的景与情

散文阅读中的景与情

散文阅读中的景与情

石彦兵河北省栾城县郄马镇中学

散文的突出特点是情与情相交融,刘勰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散文的阅读教学应围绕这一点展开。

散文教学自然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之道”。散文写作教学则应该引导学生运用从阅读教学中悟得的“情景交融之道”以指导自己的写作活动。散文中的“情”是作者的主观感情,散文中的“景”是客观存在的自然风物。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如何化合为“情景交融”的散文呢?即是说“情”与“景”是经由什么心理活动中介,才能化合成物态化的散文作品呢?这个中介就是“移情”现象。何谓“移情”?“用简单的话来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共鸣。”正是这种移情作用,人们才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才会睹物生情,“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然才能“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作品来。可见散文的情景交融是经历了“情感、景物、作品”的不同阶段。因此,我们的散文教学,就应该揭示作品情景交融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理解其中的奥妙。

情感来源于作者。散文中的情感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作者的主观情感源自于社会的影响。个人的际遇和生活的感受。尽管情感有时表现为某种超然的心境,或某种微妙的情绪,但其中必然积淀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因素。因此在散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挖掘出作品的这种“感情比、背景”。

且看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流溢着淡淡的喜悦,又笼罩淡淡的哀愁。他想超脱尘世的喧嚣,又超脱不了;他想摆脱烦恼,又摆脱不了。这种矛盾的心绪从何而来呢?首先是由于作家对于生活的深刻感受,家庭矛盾的激化,生活的贫穷,加上社会环境带来的许多烦恼,使作者很累,那种精神苦闷和人生感伤催动着作者的感情,这种感情越浓,他就越想摆脱,但现实带给他的烦恼,是不可能摆脱的,那么作者只好发而为文宣泄心中的积郁。《荷塘月色》正是这种矛盾心境的曲折反应。又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表达的痛苦、复杂、深沉的感情,史铁生二十多岁时下肢瘫痪,青春年华,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时间内精神几乎崩溃,整天悲痛欲绝,感到前途渺茫黯淡,以至于一次又一次的在死亡边缘徘徊,然后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冷落的园子。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也使作者受到生命的启示,引发他对生命的长久思考,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所以,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可见情感背景是理解作品的钥匙。

情感附着景。情感虽由景物触发。但情感又具有能动性,他能给景物以巨大反作用,是景物幻化变形。孙犁在文中说:“那一望无际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的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士兵吧。”而杨万里笔下的荷花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孙犁笔下的荷花英姿勃发,而杨万里描述的荷花绚烂热烈。为什么会有这样见仁见智的分别呢?这是因为诸位作家“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弄清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从作品中的景物特点理解作者的情感特色。

情与景交融。由上可知,所谓情景交融,发端于作者在生活中的感情,而表现于物化形态的作品,作品中的景物,是经过了作者情感透视了的景物,作者的情感是附着于景物升华的情感,而这已经不可分割了。对于“情景交融”之境的把握,必须经由上文所说的两步理性思考,才不致如坠云里雾中;但又不能仅限于思考,而必须通过感性体验,方能深入意境,心领神会。这就要跟着作者,来一番情感体验。

总之,不经过情感体验,便无法进入情感意境,便不能体会“情景交融之妙”,也无法把握“情景交融之道”

标签:;  ;  ;  

散文阅读中的景与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