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快速检测用采集系统的研制

红外快速检测用采集系统的研制

论文摘要

当今生活中像飞机、船舶、车辆等交通工具和建筑、核能、化工、海洋工程等的主体结构大多是金属,而金属结构的失效形式里,疲劳断裂是一种主要形式。在工程中使用的合金材料越来越多,新的合金也不断涌现,而每一种新的合金的研制都需要多次试验,而对每一次的试样的特性检测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传统的检测疲劳极限的方法费时费力,大大地延长了新材料的研发周期,所以研发一种快速的检测金属疲劳极限的方法,对于新合金材料的研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红外热成像就应用于材料和机械结构的无损检测及评估,随后发展起来的主动式红外无损检测技术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主要针对传统检测金属疲劳极限方法费时费力的缺点以及SCSI-3接口与常规计算机连接不方便的问题,本文以热—力耦合方程为红外图像金属疲劳极限快速检测系统的理论基础,采用CY7C68013芯片作为核心控制和接口传输芯片,设计了USB2.0接口的同相数据采集单元。文中详细地介绍了并分析了热—力耦合方程中各个物理量的意义,简单地阐述了耗散能与频率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应用该方程实现金属疲劳极限检测的检测方法,以及采用这种方法的同相位数据采集时序。另外,本文还详细地介绍了具有USB2.0接口的同相位数据采集模块的硬件电路的设计,介绍了硬件电路的功能,给出了具体的硬件设计电路图,其中包括:SCSI-3接口电路、USB2.0接口电路、AD转换和滤波电路。并详细的给出了器件参数的计算。在USB软件设计部分,论文详细地说明固件程序设计和上位机应用程序程序设计。所设计的基于USB2.0接口的数据采集单元,满足数据传输的需要,可以实现对数据的快速采集,客户端软件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并储存采集模块上传的数据。最后,为了远距离测量大型物体的需要,还设计了结合GPS和GPRS技术,利用CY7C68013为核心的嵌入式无线数据采集系统。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金属疲劳极限的传统检测方法
  • 1.1.2 现状和发展状况
  • 1.1.3 常用于传输图像信号的接口
  • 1.2 金属疲劳极限检测所存在的问题
  • 1.3 本课题的意义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数据传输接口方案的分析
  • 2.1 常用于传输图像信号的接口分析对比
  • 2.2 USB系统的结构
  • 2.3 USB设备构架
  • 2.4 USB传输类型
  • 2.5 USB2.0接口优势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金属疲劳极限检测理论算法和硬件时序分析
  • 3.1 检测系统理论基础
  • 3.2 绝热条件
  • 3.3 能耗提取的理论根据
  • 3.4 金属疲劳极限检测的实验方法及硬件数据采集时序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采集与传输单元硬件设计
  • 4.1 检测系统数据采集单元结构
  • 4.2 设备及芯片选型
  • 4.2.1 红外焦平面摄像机
  • 4.2.2 USB接口芯片的功能
  • 4.2.3 ADC芯片的选型
  • 4.2.4 其它芯片选型
  • 4.3 系统各主要模块的设计
  • 4.3.1 载荷信号滤波采集电路
  • 4.3.2 ADC硬件电路
  • 4.3.3 SCSI-3接口电路
  • 3.3.4 USB接口电路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采集系统的固件程序设计
  • 5.1 CY7C68013固件程序的设计思想
  • 5.2 采集载荷信号程序设计
  • 5.3 采集图像信号程序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上位机客户软件程序设计
  • 6.1 软件实现的功能
  • 6.1.1 软件功能分析
  • 6.1.2 程序设计
  • 6.2 RS232和USB接口程序设计
  • 6.2.1 接口设备的连接程序设计
  • 6.2.2 RS232串口控制程序设计
  • 6.2.3 USB设备的I/O控制程序设计
  • 6.2.4 读写USB数据功能的程序设计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远距离测量的实现
  • 7.1 系统构成
  • 7.1.1 GPS技术
  • 7.1.2 GPRS技术
  • 7.1.3 模块选定
  • 7.2 硬件实现
  • 7.3 软件设计
  • 7.3.1 终端程序设计
  • 7.3.2 服务器软件程序设计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附件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谈提高机械设计疲劳极限指标的可靠度[J]. 科技与企业 2014(15)
    • [2].短距离游泳身体机能疲劳极限监控方法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8)
    • [3].工作不能承受厌职之重[J]. 人人健康 2008(08)
    • [4].基于均布临界域本征损伤耗散的疲劳极限等量关系[J]. 机械工程学报 2019(10)
    • [5].2D平纹编织C/SiC材料疲劳极限的估计[J]. 机械强度 2018(06)
    • [6].安全切忌“管理疲劳”[J]. 建筑安全 2012(11)
    • [7].3种导管架疲劳极限状态分析方法的应用比较[J]. 船海工程 2018(04)
    • [8].谈提高机械设计疲劳极限指标的可靠度[J]. 科技创业家 2012(24)
    • [9].三种估计疲劳极限方法的比较[J]. 科学之友 2010(02)
    • [10].升降法测定齿轮的弯曲疲劳极限[J]. 机械传动 2015(08)
    • [11].怎样消除人们心理承受的疲劳极限深入持久地搞好矿井安全生产[J]. 科技信息 2009(03)
    • [12].谈谈提高机械设计疲劳极限指标的可靠度[J]. 科技创业家 2013(06)
    • [13].谈谈提高机械设计疲劳极限指标的可靠度[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11)
    • [14].Ti-1023钛合金的疲劳极限与拉伸强度的关系[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0(S1)
    • [15].疲劳过程中生热机理的实验探讨[J]. 实验力学 2008(01)
    • [16].疲劳极限以下小载荷的强化和损伤试验[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09(02)
    • [17].高强度汽车纵梁非标样高周疲劳断口分析[J]. 涟钢科技与管理 2020(02)
    • [18].42CrMo钢疲劳试验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9)
    • [19].三种典型发动机用材料疲劳极限应力集中敏感性及喷丸的影响[J]. 航空材料学报 2017(06)
    • [20].预应变对中碳钢扭转疲劳特性的影响[J]. 力学与实践 2008(04)
    • [21].技能规律学理论在职业技能教学中的研究及成果[J]. 职业 2019(18)
    • [22].疲劳极限小样本评估方法[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0(03)
    • [23].不同应力条件下环状ABS/SBS疲劳性比较及外推法求出疲劳极限[J]. 塑料工业 2008(02)
    • [24].结合有限元软件对7A04铝合金疲劳性能的研究[J]. 山东工业技术 2018(23)
    • [25].压痕对车轴钢疲劳极限的影响[J]. 工程科学学报 2016(06)
    • [26].各种平均应力下高周疲劳极限间的定量关系[J]. 工程力学 2015(10)
    • [27].高速钢疲劳极限的研究[J]. 热处理 2018(05)
    • [28].金属材料疲劳极限估算的多参数经验公式[J]. 机械强度 2010(06)
    • [29].预应变对不同含碳量钢材疲劳特性的影响[J]. 工程力学 2008(12)
    • [30].刻槽试件的应力状态分析及超声拉伸疲劳极限试验研究(英文)[J]. 机床与液压 2019(12)

    标签:;  ;  ;  ;  

    红外快速检测用采集系统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