茁芽短梗霉的复合诱变和发酵条件优化

茁芽短梗霉的复合诱变和发酵条件优化

论文摘要

普鲁兰(Pullulan)又称为短梗霉多糖,是由α-(1,6)-葡萄糖苷键连接麦芽三糖构成的线性分子,在环境污染治理、食品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茁芽短梗霉的复合诱变、筛选高产变异株、探索变异株的最佳发酵条件,并测定变异株的生长曲线。以短梗霉N3.837为原始株,液体摇床预培养16—20h,收获菌体,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制成菌悬液。对菌悬液进行微波辐射,稀释涂布培养,计菌落数,并与未经辐射的菌落数进行比较,计算致死率并绘制微波诱变致死率曲线,得到致死率在95%以上仍存活的菌株16株。对16株诱变获得菌株进行发酵实验,用硫酸蒽酮法测定发酵培养基原液总糖量,用无水乙醇沉淀多糖,并观察发酵液颜色。其中,KL15多糖产率最高,达到17.45%,是原始株(8.87%)的2倍左右。以KL15为出发菌株,制备菌悬液,分别添加DES和EMS进行化学诱变,稀释涂布培养,绘制致死率曲线,得到经DES诱变后致死率在90%以上仍存活的菌株17株,以及经EMS后致死率在90%以上仍存活的菌株15株,对这32株诱变获得菌株进行发酵筛选。其中,KL22的黑色素产量最少,多糖产率高,达到23.88%,且产多糖能力稳定。利用单因素实验方法对变异株KL22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研究因素为发酵培养基的初始pH值,得到最佳初始pH值为6.6,且KL22的产普鲁兰能力对初始pH值的变化相当敏感,初始pH值的微小改变就会导致多糖产率的明显变化。对KL22进行生长曲线测定实验,培养时间为75h,每5h测定一次,观测指标包括发酵液颜色、多糖产率、发酵液pH值、细胞形态和数量变化。通过测定,分析了短梗霉发酵培养过程中细胞增殖、普鲁兰产量和发酵液pH值之间的变化关系,对今后的普鲁兰发酵生产提出了优化建议。另外,变异菌株KL22的黑色素产量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性状优良稳定,且多糖最高产率在约培养65h时获得,达到26.63%,经诱变后发酵产糖周期较出发菌株有所缩短,有利于普鲁兰的大规模生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普鲁兰概述
  • 1.2 研究状况综述
  • 1.3 普鲁兰的应用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茁芽短梗霉复合诱变和筛选
  • 3.1 实验步骤
  • 3.2 结果与讨论
  • 3.3 结论
  • 4 高产菌株发酵条件研究
  • 4.1 实验步骤
  • 4.2 结果与讨论
  • 4.3 结论
  • 5 高产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 5.1 实验步骤
  • 5.2 结果与讨论
  • 5.3 综合分析与结论
  • 6 总结和建议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一株茁芽短梗霉的分离鉴定及产多糖研究[J]. 南方农业学报 2014(08)

    标签:;  ;  ;  ;  ;  ;  

    茁芽短梗霉的复合诱变和发酵条件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