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溺与超越 ——用现代性审视当今文学中的欲望话语

沉溺与超越 ——用现代性审视当今文学中的欲望话语

论文摘要

本文运用西方的现代性理论和现代欲望理论对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欲望话语进行梳理和阐释,以时间流程和文学现象间的横向联系为基本线索,对欲望话语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理论渊源、话语模式、价值追求、审美取向等进行多角度的观照,力图对新时期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欲望话语叙述及其价值意义有一个宏观的、立体的把握,勾画出一幅欲望话语的全景式图景。在这个物欲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关于新时期欲望话语研究的专著出现,因此,本文选取新时期欲望话语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阐释和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对新时期文学中欲望话语叙述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和批判,力争对新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所裨益,对深陷欲望泥淖的人们有一定的思想启迪。 全文共分四章。本文认为新时期的欲望话语是在现代性的文化语境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并且深受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特别是西方欲望理论和女性主义的影响,因此,第一章阐释欲望概念,概述西方现代欲望理论及其哲学、文化学价值和意义。第二章在回溯五四以来欲望话语叙述的基础上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政治遮蔽下的欲望话语叙述,欲望话语从对大自然的发现与歌颂开始,经历了对原始生命本能的体认,发展到对人的食欲和性欲等本能欲望的叙述,叙事风格含蓄内敛,节制唯美。第三章横向比较了新写实小说的世俗欲望和苏童欲望化的历史叙事,重点解读了颇有争议的长篇小说《废都》,认为小说是性欲望遮蔽下的政治文化书写,真实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精神苦闷和内心挣扎,体现出一种残缺美,但是文本直露的性描写超出了当时读者心理接受的底线。第四章从萨特的欲望本体化理论入手,对欲望本体化叙述进行了全方位的观照,认为后现代理论是欲望本体化叙述的理论基石,消费主义是欲望滋生的丰厚土壤,都市是欲望产生的温床和集散地,身体则成为欲望本体化写作的核心,丑、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其审美追求。女性内心隐秘欲望的客观书写对女性谋求自身解放是有积极意义的,而“美女作家”对女性肉体欲望的疯狂释放与渲泄则在客观上迎合了男性的“窥视癖”,跌进了商家预设的消费主义陷阱。朱文的小说《我爱美元》通过父子性冒险失败的荒诞故事写出了人的现实生存状态——漂泊和世纪末情绪——虚无,表现了人性在与金钱、性的激烈交战中既节节败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欲望话语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二、目前的研究现状
  • 第一章 现代性与欲望话语
  • 一、欲望与德勒兹和伽塔利的欲望生产理论
  • 二、审美救赎及其现实意义
  • 三、审美救赎的困境与人类自我救赎出路的探询
  • 四、文学中的欲望话语
  • 五、新时期欲望话语产生的文化语境
  • 第二章 政治遮蔽下的欲望叙述话语
  • 第一节 五四以来欲望话语回顾
  • 第二节 《北方的河》:大自然对生命的启示
  • 第三节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对原始生命本能的确认
  • 第四节 《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欲望叙述话语的政治策略
  • 第三章 世俗化过程中的欲望话语书写
  • 第一节 当代中国世俗化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新写实小说”对世俗人生的深切关怀
  • 一、市井通俗小说的审美价值取向及其历史意义
  • 二、新写实小说对欲望的客观化书写
  • 1. 刘恒对生命原欲的解读
  • 2. 池莉对理想爱情的解构
  • 3. 刘震云对权力欲望的阐释
  • 第三节 苏童欲望化的历史叙事
  • 第四节 《废都》:欲望漩涡中的无谓挣扎
  • 一、《废都》产生的时代背景
  • 二、《废都》,欲望的放纵与狂欢
  • 三、性描写,《废都》争议的焦点
  • 第四章 世纪末的欲望本体化叙述
  • 第一节 萨特的“欲望”本体论理论
  • 第二节 欲望本体化写作及其现实意义
  • 一、写作与欲望的内在冲突
  • 二、后现代理论是欲望本体化写作的坚强后盾
  • 三、消费主义:欲望本体化写作的丰厚土壤
  • 四、身体:欲望本体化写作的核心
  • 五、都市:欲望的集散地
  • 六、审丑、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欲望本体化写作的审美价值追求
  • 第三节 女性内心隐秘欲望的客观书写
  • 一、私人化写作及其审美空间
  • 二、林白:女性内心隐秘欲望的客观书写
  • 第四节 《我爱美元》:金钱、性、人性自由的悖谬
  • 第五节 卫慧,女性肉体欲望的疯狂释放与渲泄
  • 第六节 “下半身”诗歌:欲望的肉身化
  • 结语
  • 一、毕飞宇的《青衣》、《玉米》:自我表现欲与权欲的极度张扬
  • 二、寻求人类的救赎之路:欲海沉浮中执著的突围者
  • 三、网络,在虚拟中寻找虚无(终极意义)——绝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贾平凹小说海外译介的“门槛”效应——《废都》英译的副文本分析[J]. 小说评论 2020(04)
    • [2].前景化语言翻译策略研究:以《废都》葛浩文英译本为例[J]. 外语教学 2019(01)
    • [3].不同话语交锋的演武场——《废都》研究综述[J]. 名作欣赏 2019(17)
    • [4].浅论《废都》之冷热走向及其成因[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9(03)
    • [5].萎缩变异文化形态的历史镌刻——《废都》的匆匆解读[J]. 文艺争鸣 2017(06)
    • [6].田珍颖口述:我与《废都》[J]. 文艺争鸣 2016(04)
    • [7].《废都》与西安[J]. 小说评论 2015(03)
    • [8].《废都》的艺术价值研究[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03)
    • [9].中国90年代都市众生相——重读《废都》[J].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5(02)
    • [10].《废都》中储物癖背后的内涵探究[J]. 青年文学家 2019(35)
    • [11].从《废都》看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流亡[J]. 文学研究 2019(01)
    • [12].知识分子的存在性焦虑——《废都》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比较研究[J]. 新文学评论 2016(02)
    • [13].颓废的都 沉沦的人——浅论《废都》中的“颓废”意识[J]. 剑南文学(下半月) 2016(10)
    • [14].从贾平凹《废都》看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困境[J]. 科学中国人 2017(18)
    • [15].生活中的那些“废人”[J]. 延河 2017(07)
    • [16].《废都》与《嘉莉妹妹》中人物精神挣扎[J]. 牡丹 2017(14)
    • [17].浅探两部《废都》的联系与转变[J]. 青年作家 2015(12)
    • [18].从《废都》出版事件看贞节观念的变迁[J]. 芒种 2012(22)
    • [19].《废都》解禁再版大家谈[J]. 金山 2009(09)
    • [20].谈谈《废都》、《一亿六》及其他[J]. 中华魂 2009(11)
    • [21].《废都》17年[J]. 记者观察(上半月) 2009(10)
    • [22].且说《废都》解禁后的启示[J]. 延河 2010(01)
    • [23].破碎了的灵魂何处可安?——重读《废都》[J]. 上海文学 2010(07)
    • [24].“重看”《废都》和如何“重看”[J]. 励耘学刊(文学卷) 2008(01)
    • [25].弈光庄之蝶,海若陆菊人?——贾平凹《暂坐》《废都》《山本》对读记[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5)
    • [26].众声喧哗的现场:1990年代《废都》批评史的考察[J].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19(04)
    • [27].《黄金时代》《废都》与90年代[J]. 当代作家评论 2018(05)
    • [28].无家可归的文人——从《废都》中探析现代社会价值理性的失衡[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7(01)
    • [29].细读《废都》:世纪末的文化空间符号学[J]. 南方文坛 2017(04)
    • [30].招不回的游魂 庄之蝶论[J]. 上海文化 2016(05)

    标签:;  ;  ;  ;  

    沉溺与超越 ——用现代性审视当今文学中的欲望话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