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调陀螺论文-徐立黄,李铭,李强,刘吉,温姣

动调陀螺论文-徐立黄,李铭,李强,刘吉,温姣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调陀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减振器,模态分析,随机振动,ANSYS

动调陀螺论文文献综述

徐立黄,李铭,李强,刘吉,温姣[1](2018)在《基于ANSYS的动调陀螺组合减振器振动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调陀螺挠性接头采用挠性细颈结构支撑整个转子组件,对环境振动较为敏感,为了能适应运载火箭的振动环境,需要对动调陀螺安装支架进行减振设计,采用ANSYS软件对减振器进行模态分析和随机振动分析,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符合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航空精密制造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窦茂莲[2](2017)在《“老牌劲旅”焕发新活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变压力为动力”是为人熟知的一句话,但让压力成为团队再次腾飞的助推剂,却不是一件简单事。中国航天科工叁院33所的动调陀螺事业部,在航天惯性器件研产一线算得上是颇有资历的“老牌劲旅”。近年来,“老牌劲旅”也有了新压力。面对来自任务和市场(本文来源于《中国航天报》期刊2017-08-31)

张海伟[3](2015)在《动调陀螺组合体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动调陀螺组合体进行了功能分析与结构描述,完成了叁维实体的建模和二维装配图的绘制。运用有限元软件PATRAN/NASTRAN镜像方法建立了陀螺对称台体的有限元模型,进而利用装配关系建立了整个组合体的有限元模型。划分了网格,选定了模型材料参数,运用传热学相关理论确定了载荷和热源,计算了对流系数,确定了热辐射边界条件。对整个组合体的温度场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为动调陀螺的结构设计和运行维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5年08期)

胡旭伯,陈广聪,卜继军,曾辉,刘立[4](2014)在《高精度动调陀螺寻北仪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陀螺的漂移和随机误差是影响动调陀螺寻北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叁位置寻北方案,消除了陀螺漂移对寻北的影响。准备时间、采样时间、低力矩维持电压和堵转时间等参数设置会直接影响寻北时间和寻北精度。通过实验数据设置合理的参数可减小陀螺随机误差。实测结果表示寻北精度从0.2°提高到0.05°。(本文来源于《压电与声光》期刊2014年04期)

吴明辉,孟上,张波,文天柱[5](2014)在《动调陀螺仪离线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动调陀螺仪传统维修方式存在维修不足和维修过剩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离线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在分析动调陀螺仪状态影响参数的基础上,构建了状态监测平台,并采用时间序列方法对随机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利用采集的数据进行信息处理,采用神经网络进行健康状态评估,采用灰色支持向量机进行剩余寿命预测;最后,在对各种信息进行管理、利用的基础上,制定维修决策及进行保障资源管理;实际应用表明,本系统能有效提高动调陀螺仪的使用可用度,降低保障费用。(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期刊2014年03期)

吴明辉,许爱强,周小程,裘璐光[6](2014)在《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动调陀螺仪故障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动调陀螺仪的故障预测问题,提出一种时间序列分析和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故障预测方法;首先,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对采集的各个状态下的动调陀螺仪振动信号进行拟合,建立ARMA模型,利用模型参数作为状态识别的特征参数;其次,利用提取的特征参数,通过BP神经网络进行动调陀螺仪状态识别;最后,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有效,识别精度达到92%以上。(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期刊2014年02期)

吴明辉,李文海,李立新,尚永爽[7](2014)在《基于HHT和FKNN的动调陀螺仪故障诊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调陀螺仪是一种重要的、典型的和复杂的机载机电设备。针对动调陀螺仪的故障结构特征,提出一种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HHT)和模糊Kohonen神经网络(FKNN)的动调陀螺仪故障诊断模型。首先,在对动调陀螺仪进行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故障模式及特征参数;针对特征参数中的随机信号,采用希尔伯特-黄变换进行特征提取;然后,在分析Kohonen神经网络结构、原理及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模糊Kohonen神经网络诊断模型;最后,通过诊断算例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在动调陀螺仪故障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正确诊断率。(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4年04期)

吴晨[8](2014)在《基于动调陀螺的双轴稳定平台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陀螺稳定平台由于具有隔离载体扰动以及跟踪目标的作用,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目前,稳定平台的高精度实现是其主要的发展方向,而陀螺仪信号的精度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查看了大量与陀螺稳定平台相关的文献资料,针对陀螺仪信号的处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双轴稳定平台控制系统。论文首先介绍了陀螺稳定平台及陀螺信号处理的发展现状,并对双轴陀螺稳定平台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与介绍,对平台中所用的关键惯性元件——动力调谐陀螺仪的结构和原理也进行了说明。然后对系统的硬件进行了设计,包括总体框架设计及具体电路设计,主要包括信号采集模块、电机驱动模块、CAN通信模块和DSP最小系统模块。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主要硬件模块的测试。在完成硬件设计之后,针对动力调谐陀螺仪的信号进行了误差分析,给出了其系统误差的数学模型,包括静态误差模型和动态误差模型。随后介绍了叁种用于对陀螺仪信号的随机误差进行处理的滤波算法,分别阐述了其原理并给出了具体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MATLAB对叁种滤波算法进行了设计和仿真,得到了仿真结果,并对其滤波效果和相位延迟都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陀螺稳定平台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进行了设计,并进行了软硬件联调,给出了实际调试的结果,系统完成了基本的功能。(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4-02-01)

姚丹丹[9](2013)在《基于动调陀螺的稳定平台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稳定平台能够消除载体的运动对平台的扰动并实现跟踪功能,广泛应用于火炮、飞机、导弹等载体中,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论文在研究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款以车辆为载体,基于动调陀螺的双轴稳定平台控制系统,系统根据陀螺、旋转变压器等测量器件以及控制信号的输入,通过处理器运算并输出电机控制信号控制电机运动来实现控制要求。文章首先分析了双轴陀螺稳定平台的工作原理和平台结构,得到稳定平台的扰动隔离方程,并且对陀螺仪、旋转变压器、力矩电机等硬件设备进行了分析和选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陀螺稳定平台的硬件控制电路。然后在对平台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建模以及算法设计并使用Matlab对整个系统进行仿真。在稳定跟踪模式的算法设计中,首先设计了单速度环校正环节,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非线性加速度反馈以及双速度环的设计对系统结果的影响;在装表、转位模式的算法设计中,介绍了普通PID与模糊PID两种方案;在陀螺信号滤波算法设计中,设计了FIR滤波器并分析了结果。最后将软件分为主程序、速度环中断程序、位置环中断程序以及接口通信程序四个模块进行了设计并对系统进行了硬件调试。(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3-03-01)

薛海建,郭晓松,周召发,王振业,魏皖宁[10](2012)在《基于小波阈值改进算法的动调陀螺信号去噪》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阈值函数对动调陀螺输出信号去除噪声存在阈值函数不连续或恒定偏差问题,在D.L.Donoho和I.M.John-stone提出的多分辨分析小波阈值去噪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阈值函数;新阈值函数表达式简单易于计算,在对动调陀螺漂移信号去除噪声时,它既克服了硬阈值函数不连续的缺点,同时又克服了软阈值函数中估计小波系数与分解小波系数之间存在着恒定偏差的缺陷,具有硬、软阈值函数不可比拟的灵活性;通过动调陀螺实测信号的实验表明,新阈值函数可以有效地去除白噪声干扰,无论在视觉效果上还是在信噪比和均方误差定量指标上,均优于传统的去噪方法,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期刊2012年10期)

动调陀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变压力为动力”是为人熟知的一句话,但让压力成为团队再次腾飞的助推剂,却不是一件简单事。中国航天科工叁院33所的动调陀螺事业部,在航天惯性器件研产一线算得上是颇有资历的“老牌劲旅”。近年来,“老牌劲旅”也有了新压力。面对来自任务和市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调陀螺论文参考文献

[1].徐立黄,李铭,李强,刘吉,温姣.基于ANSYS的动调陀螺组合减振器振动特性分析[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18

[2].窦茂莲.“老牌劲旅”焕发新活力[N].中国航天报.2017

[3].张海伟.动调陀螺组合体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J].煤炭技术.2015

[4].胡旭伯,陈广聪,卜继军,曾辉,刘立.高精度动调陀螺寻北仪优化设计[J].压电与声光.2014

[5].吴明辉,孟上,张波,文天柱.动调陀螺仪离线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4

[6].吴明辉,许爱强,周小程,裘璐光.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动调陀螺仪故障预测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4

[7].吴明辉,李文海,李立新,尚永爽.基于HHT和FKNN的动调陀螺仪故障诊断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

[8].吴晨.基于动调陀螺的双轴稳定平台控制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

[9].姚丹丹.基于动调陀螺的稳定平台控制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10].薛海建,郭晓松,周召发,王振业,魏皖宁.基于小波阈值改进算法的动调陀螺信号去噪[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2

标签:;  ;  ;  ;  

动调陀螺论文-徐立黄,李铭,李强,刘吉,温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