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图技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红外热图技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论文摘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有统计资料表明,腰痛在轻劳动者中发病率为53%,重劳动者发病率为64%;患腰痛者35%发展为椎间盘突出症。目前已经认识到大部分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是由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本病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青壮年,患者痛苦大,症状严重,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另外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外科学组于1996年统计资料表明在1986—1996年10年中14个省市608所医院进行各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为48.5万次。以此推断,全国每年约有100万例人次进行各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即每100万人中约有120人由于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而进行手术治疗。但是经过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因破坏了腰椎及周围的组织结构,在早期易出现椎间盘炎,椎管内形成血肿等并发症;中远期易出现神经根粘连、医源性椎管狭窄、病变椎间盘或其上下椎间盘的再次突出以及腰椎不稳等并发症。相比较而言,运用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痛苦小,并发症少,易被患者接受,并且疗效肯定的优点,目前已经被广泛用于临床。虽然中医药目前已经被广泛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但中医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其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时候往往存在很大的主观性,通常会出现同一个症状在不同的医师面前进行诊断和治疗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因此给予传统的中医诊断一个客观的依据进行规范显得犹为重要。我们这个实验主要是探讨红外热图技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证型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中医辨证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一个客观依据,以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的准确性和中医治疗的疗效。2004年9月——2006年8月共收集病例200例作为观察组,全部来自湖北中医学院附属襄樊医院颈肩腰腿痛科门诊患者。其中男性132例,女性68例,年龄34—65岁,平均52.4岁。同期随机选择2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所选人群均无腰腿痛病史,均为来我院健康体检人员。其中男性126例,女性74例,年龄32—67岁,平均53.6岁。两组间人群的性别、年龄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受检者均通过PFK-800医用红外热像仪(宁波医疗仪器厂)进行扫描。受检查者暴露肢体,调整好距离,医生操作仪器,观察屏幕彩色图像,以图像清晰、线条分明为原则。扫描范围包括腰背部、股后区、小腿后区。主要记录相同区域的两侧体表温度差值。其中CT证实L4-L5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测量股后区体表温度;L5-S1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测量小腿后侧体表温度;两者均有,两者均测,取温差较大者。然后双下肢进行对比,测出体表温差最大的部位,并记录其差值(观察组△t=患侧温度一对侧温度;对照组△t=左下肢温度—右下肢温度)。同时受检时必须在上午9—10点接受红外热像仪的检查同时接受红外热像仪检查的房间必须保持在24℃的温度,受检者必须在房间里处于安静状态休息30分钟后才进行检查。通过上述方法对各个受检者进行检查后,分别按照无差异、微差异、高差异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了解受检者双下肢温度差异的程度。1、中医各证型与对照组之间双下肢温度差异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中医各证型之间双下肢温度差异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对照组中的健康人群双下肢温度高低不是非常明显;气滞血瘀型与湿热痰滞型患者的患侧温度要比对侧温度高;而风寒湿滞型与肝肾亏虚型患者的患侧温度要比对侧温度低。1、通过红外热图技术结合相应的临床体征能够很好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诊断(双下肢温度差异程度有显著性差异)。2、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通过红外热图技术能够较为准确的判断出中医八纲辨证中的寒、热证型,为中医在辨证过程中判断寒、热证型提供了一个较为可靠的客观依据。

论文目录

  • 一、论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二、论文正文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三、文献综述
  • 四、参考文献
  • 五、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红外热图技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