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问题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次级债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主动负债工具,近年来得到了国际银行界的广泛认同和青睐,将其视为商业银行筹资的重要举措。次级债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004年2月27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综合借鉴了新老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标准,规定2007年1月1日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最后达标期限。在过渡期内,未达标的商业银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本补充计划,银监会将监督各银行资本补充计划的落实情况,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而且资本结构单一,附属资本所占比重非常低。由于次级债可以计入银行附属资本,可以提高资本充足率,满足监管要求。在缺乏其他融资渠道的情况下,发行次级债补充银行资本金必然成为各家银行的首选。办法的出台为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和拓宽资本补充渠道扫清了政策上的障碍。2003年底,兴业银行完成30亿元次级债务的发行,成为国内首家实现次级债务补充资本的商业银行。随后,各家银行纷纷加入到发债银行的行列,掀起了一股发行次级债的高潮。但是,和国外商业银行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目前的次级债发行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次级债在各方面来看,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熟的经验和做法来发展我国次级债市场。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次级债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是次级债的基本含义。并指出次级债概念可以从两方面理解:首先,它是银行的主动负债,是商业银行重要的筹资方式。其次,它可以计入附属资本,因而是一个监管资本的概念。另外从偿还期限的不同可将次级债分为高级附属债券和低级附属债券。第二节从次级债的属性看,次级债兼有资本属性和债券属性。但是次级债券只是一种债务工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银行的资本金问题。第二章从企业融资角度看商业银行次级债融资。本章分为三个小节。第一小节是企业的融资理论。首先介绍企业的融资方式可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而外源融资又分为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在分析了资本结构理论和融资优序理论的基础上,得出债权融资优于股权融资。第二节介绍商业银行的融资模式。指出在我国金融行业全面开放的背景下,存款作为商业银行的短期负债,各家银行都会全力抢占这块市场,随着外资银行的加入,这块业务的竞争会空前激烈。而上市融资的银行毕竟是少数,目前看来,几家国有银行已经上市,但国有银行所受政府的支持力度是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所不能比拟的。且受到扩容压力。故债券融资是未来商业银行筹资的重要方式。第三节指出商业银行债权融资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融资灵活,受限制小;融资的成本低廉;能够提高股东的权益;为存款人提供一道额外的安全保障。第三章结合新巴塞尔协议的三大支柱对次级债的作用进行分析。本章分三个小节。第一节结合新巴塞尔协议中对长期债务可列为商业银行附属资本的规定,得出次级债是一种动态的资本补充机制。第二节从银行经营的角度,指出次级债的发行有助于商业银行改善其资产负债结构,使得银行资产和负债相互匹配,从而减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增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三节结合新巴塞尔协议中强调市场监管的要求,分析次级债的市场约束机理。市场约束是指银行利益相关者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充分关注银行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影响与银行有关的利率和资产价格,从而迫使银行安全稳健经营。第四章介绍了美国、欧洲、日本和香港次级债的发行情况,并对中外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发行目的、募集方式、期限、类型、持有对象等方面作了比较和分析。本章分四个小节。第一节介绍国际银行间次级债发行的基本特征。主要从发行区域和币种,发行目的,发行的集中度和发行的期限特征加以考察。第二节重点介绍美国、欧洲、日本和香港次级债的发行情况。第三节介绍了我国自办法实施以来,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发行。主要从发行规模,发行方式,发行的结构设计方面加以介绍。第四节对比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发行。主要比较发行目的,发行的结构设计,发行期限和持有对象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从发行目的看,国外商业银行把次级债作为主要的筹集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而国内商业银行发债的主要目的是补充资本金;从期限来看,国外次级债的发行期限平均为9-11年,且发行具有较强的持续性。而国内发行期限大多是5-6年,缺乏持续性;从持有对象看,国外次级债投资者大多是非银行金融机构,而国内主要是银行和保险公司。第五章是在第四章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本章分四个小节。第一节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债目的单一,主要是为了补充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这与国外商业银行发债目的是不相符的。其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在不断的高速发展中产生的对资本的强烈渴求。第二节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结构设计看,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的设计期限短,大多是5年。中行和建行发行的10年期的次级债在后5年是可赎回的。并且大都采用了浮动利率制,当然,浮动利率制有助于降低银行自身风险,但对投资者而言却不是有利的。这样的结构设计就使商业银行难以筹集到长期,稳定的负债,从而解决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匹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问题。第三节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互持次级债问题严重。互持次级债容易引发道德风险问题,系统性风险问题和流动性风险问题。并分析了互持次级债的原因。主要有:监管当局允许商业银行间相互持有次级债;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对发债行或是投资行而言可能都是一种“双赢”。第四节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市场约束作用不显著。从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发行特点上看,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缺乏连续性;银行互持问题严重;发行定价扭曲。次级债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原因主要有:国家信誉的担保往往使得投资者放弃监管;发行规模的不足且缺乏持续性使得市场约束机理难以发挥作用;银行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导致市场约束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没有影响;我国次级债投资主体的严重匮乏。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或特色主要有3点:(1)本文的选题比较有新意。次级债这种金融工具在我国刚刚出现不久,国内关于它的研究还很初浅,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对我国次级债发行问题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其理论和实践意义都比较大。(2)在内容上,本文对次级债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试图从企业融资的视角来考察次级债的发行。(3)对中外银行次级债的融资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比较,试图从这种比较中找到我国次级债发行存在的问题。本文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定量给出不同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的最优规模的方法。这也是我的遗憾和需要今后继续研究之处。望各位老师和读者谅解!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2 本文的研究思路
  • 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 次级债的基本理论
  • 1.1 次级债的基本含义
  • 1.2 次级债的资本属性和债券属性
  • 2. 从融资角度看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
  • 2.1 企业的融资理论
  • 2.1.1 企业的融资方式
  • 2.1.2 资本结构理论与融资优序理论
  • 2.2 商业银行融资模式
  • 2.3 商业银行次级债融资的优越性
  • 3. 商业银行次级债的作用
  • 3.1 次级债发行为商业银行提供一种动态的资本补充机制
  • 3.1.1 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3.1.2 巴塞尔协议中就资本组成的规定
  • 3.1.3 次级债是补充资本金的加速器
  • 3.2 次级债发行有助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水平提高
  • 3.3 次级债发行有助于加强商业银行的市场约束
  • 3.3.1 商业银行监管的市场约束
  • 3.3.2 次级债市场约束机制分析
  • 4. 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的国际比较
  • 4.1 国际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的基本特征
  • 4.2 美国、欧洲、日本和香港银行业次级债的发行
  • 4.2.1 美国次级债发行
  • 4.2.2 欧洲次级债发行
  • 4.2.3 日本和香港次级债发行
  • 4.3 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
  • 4.4 次级债发行的国际比较
  • 5. 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目的单一
  • 5.2 次级债的发行无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
  • 5.3 银行间相互持有次级债
  • 5.4 次级债的市场约束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警示及对策[J]. 科技信息 2008(33)
    • [2].关于金融危机的思考[J]. 才智 2009(23)
    • [3].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 河北金融 2008(05)
    • [4].美国次债危机和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02)
    • [5].次贷危机对风险管理的启示[J]. 消费导刊 2009(05)
    • [6].美国次级债市场的运作机制及其危机启示[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02)
    • [7].次债风波的影响及房贷金融风险防范研究综述[J]. 统计与决策 2009(01)
    • [8].从美国次级债危机看我国金融投资改革[J]. 资治文摘(管理版) 2009(01)
    • [9].浅析次级债融资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影响[J].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3(01)
    • [10].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美国次级债危机[J].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9(11)
    • [11].浅析次贷危机的运行机理及对我国的启示[J].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3)
    • [12].我国银行次级债市场的衍生功能与改革方向[J]. 上海金融 2011(07)
    • [13].我国次级债发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南方金融 2010(12)
    • [14].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市场约束效应研究[J]. 经济学动态 2008(11)
    • [15].浅谈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 民营科技 2010(03)
    • [16].浅谈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 今日科苑 2008(09)
    • [17].我国长期次级债市场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08(08)
    • [18].浅析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启示[J]. 新疆金融 2008(04)
    • [19].浅谈银行相互持次级债的风险及防范[J]. 大众商务 2009(02)
    • [20].关于次债危机的深层次思考[J]. 经济师 2008(11)
    • [21].次级债危机对我国证券期货市场信用评级业发展的启示[J]. 经济体制改革 2009(04)
    • [22].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房地产金融监管的启示[J]. 新金融 2008(04)
    • [23].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及启示[J]. 商业时代 2010(10)
    • [24].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基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研究[J]. 时代金融 2010(08)
    • [25].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16)
    • [26].次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J]. 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 2008(12)
    • [27].全球金融市场在动荡中发展[J]. 中国货币市场 2008(01)
    • [28].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29].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风险约束作用的思考——基于“相互持有”视角的理论分析[J]. 金融研究 2012(02)
    • [30].三家银行间互持次债所隐含的风险分析[J]. 海峡科学 2010(11)

    标签:;  ;  ;  ;  ;  

    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