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生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研究

在大学生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研究

论文摘要

大众化,是一个时代话语。随着我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各高校也积极主动地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近年来,尽管各高校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明显加快,学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是面对这样一个时代新问题、新任务,目前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学界相关著述的梳理,力求为在大学生中有针对性的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在实践操作层面上,积极探索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方法或路径。本文主要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涉及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梳理了学界相关著述,并提出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探讨与本文相关的几个重要概念,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与大学生契合的因素,以及当前在大学生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相关著述方面,大众化程度不高;在理论传播方面,传播途径受限;在理论课堂方面,教学效果不佳。第四部分主要对在大学生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进行理论思考,同时,提出了在大学生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三层原则:基本原则、一般原则和具体原则。第五部分主要探讨在大学生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路径:一是促进读本的呈现形式多样化、读本的语言表达口语化、读本的说事方式形象化,努力实现教育读本通俗化;二是做到知行合一,突出示范效应,发挥社团作用,努力实现教育途径实践化;三是抓住时代特点丰富教育内容,利用时代内容回应发展需求,努力实现教育内容时代化;四是建立现代教育体系,抢占网络教育阵地,努力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五是坚持以人为本为基本理念,把握好学生的思想成长特点,发挥好教师的人格力量,实施好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课堂的生动化。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概述
  • 2.1 主要概念解读
  • 2.1.1 大众化与化大众
  • 2.1.2 中国化与大众化
  • 2.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2.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及主要内容
  • 2.2.1 在大学生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 2.2.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3章 在大学生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现实分析
  • 3.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要
  • 3.1.1 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科学信仰的终极关怀
  • 3.1.2 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真心关切的现实关照
  • 3.1.3 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非常正确的价值观
  • 3.1.4 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合理理性的生活观
  • 3.2 在大学生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现状
  • 3.2.1 在相关著述方面,大众化程度不高
  • 3.2.2 在理论传播方面,传播途径受限
  • 3.2.3 ·在理论课堂方面,教学效果不佳
  • 第4章 在大学生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理论思考
  • 4.1 在大学生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理论依据
  • 4.1.1 理论发展的需要
  • 4.1.2 理论现实的变化
  • 4.2 在大学生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三层原则
  • 4.2.1 基本原则
  • 4.2.2 一般原则
  • 4.2.3 具体原则
  • 第5章 在大学生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路径探索
  • 5.1 革新读本,努力实现教育读本通俗化
  • 5.1.1 读本的呈现形式多样化
  • 5.1.2 读本的语言表达口语化
  • 5.1.3 读本的说事方式形象化
  • 5.2 拓展途径,努力实现教育途径实践化
  • 5.2.1 做到知行合一
  • 5.2.2 突出示范效用
  • 5.2.3 发挥社团作用
  • 5.3 丰富内容,努力实现教育内容时代化
  • 5.3.1 抓住时代主题丰富教育内容
  • 5.3.2 利用时代内容回应发展需求
  • 5.4 改进手段,努力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
  • 5.4.1 建立立体教育体系
  • 5.4.2 抢占网络教育阵地
  • 5.5 创新教学,努力实现教育课堂生动化
  • 5.5.1 以人为本,把握好学生特点
  • 5.5.2 以人为本,发挥好人格力量
  • 5.5.3 以人为本,实施好课堂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1(01)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现实与限度[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0(02)
    •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新向度[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0(02)
    • [4].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5(03)
    • [5].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的文化传承[J]. 教育革新 2017(12)
    • [6].邓小平南巡讲话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迪[J]. 科技风 2019(35)
    • [7].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结合性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9(34)
    • [8].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流媒体担当[J]. 新闻战线 2019(23)
    • [9].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充分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J]. 中共党史研究 2019(10)
    • [10].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首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峰论坛”综述[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11].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23)
    •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的前提和核心[J].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9(06)
    • [13].客观规律与历史性:马克思主义科学概念的两重意蕴[J]. 科学社会主义 2019(06)
    • [14].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与旨趣——大卫·利奥波德教授访谈录[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9(06)
    • [1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起始阶段的思想过程和文本特征——《马藏》第一部第一至五卷论要[J]. 教学与研究 2019(11)
    • [16].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鲜明特征[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6)
    • [17].旅俄华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的新思考[J]. 黑河学院学报 2019(10)
    • [1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9(03)
    • [19].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社会保障评论 2019(04)
    • [20].幸福的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及实践向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J]. 社科纵横 2019(12)
    • [21].首届全国马克思主义学科学术期刊主编高层论坛综述[J]. 社会主义研究 2019(06)
    • [22].试论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向度[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3].出场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转型的新视角[J]. 思想教育研究 2019(11)
    • [24].加强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之基[J]. 四川党的建设 2019(23)
    • [25].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编委工作会议在京召开[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9(03)
    • [2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征[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S1)
    • [27].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S1)
    • [28].马克思主义占领人类精神制高点的理论思考[J]. 长白学刊 2020(01)

    标签:;  ;  ;  

    在大学生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