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组织建构研究 ——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角度

村民自治组织建构研究 ——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角度

论文摘要

村民自治制度的推行是党和国家对中国乡村社会政权建设规律的正确把握与科学实践的结果,对新时期中国农村社会规范化运行乃至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村民自治的特点是国家向基层社会和公民让渡或下放部分权力,重新构造社会权力认同体系和组织架构。因此,要保证村民自治制度的运行遵循其制度设计的历史合理性,必须立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从乡村社会的权力关系来探寻权力下沉的有效性和完善基层民主自治。本文梳理了国家整合乡村社会的历程,运用“国家—社会”的分析范式,围绕着“权力冲突与和解”的思路,结合一定的乡村社会调查经历,分析权力关系在乡村治理中所体现的功能与作用,乡村权力关系的现状及其特点,权力发生的机制与条件,理解其运行的困境,进而讨论权力在乡村治理中的运行逻辑与运行矛盾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要诉诸于国家合法合理地整合社会,更重要的是乡村社会自我整合,即乡村社会建设一面。村民自治的路径选择与权力认同有赖于乡村社会的组织建构与民主发育,必须从传统乡土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其中的制度化创新来探求自治的模式。

论文目录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一) 选题来源
  • (二) 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论文研究的目标、方案
  • (一) 论文研究的目标
  • (二) 研究方法
  • (三)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四、论文的研究创新及不足
  • (一) 论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二) 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乡村社会生成的历史背景与制度背景
  • 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般理论
  • (一) 现代国家的建构
  • (二) 中心与边层权力理论
  • 二、国家整合乡村的三个阶段
  • (一) 合作——认同型阶段(1949—1954)
  • (二) 依附——反抗型阶段(1955—1979)
  • (三) 分权——自治型阶段(1980—至今)
  • 三、小结
  • 第三章 新时期村民自治的制度特征
  • 一、个案背景
  • (一) 村民自治的治理结构
  • 二、规范化社会关系的特征
  • (一) 乡村关系
  • (二) 两委关系
  • 三、小结
  • 第四章 新时期村民自治的困境
  • 一、乡政村治的博弈:行政权与自治权
  • (一) 从权力关系看行政权与自治权
  • (二) 行政权与自治权关系混乱的表现
  • 二、两委矛盾:领导权与自治
  • (一) 党支部的领导方式
  • (二) 两委关系冲突的表现
  • 三、权力冲突的和解
  • (一) 和解的依据
  • (二) 构建村治理性权力网络
  • 四、小结
  • 第五章 新时期农村自治模式的探寻
  • 一、国家行政的推动和相关制度的供给
  • (一) 国家对村民自治的法律供给
  • (二) 各省市对村民自治制度的法律供给
  • 二、村民组织的自主性和多元化
  • (一) 可借鉴的村民自治的模式
  • (二) 共同的特征
  • 三、乡村精英治理的评析
  • (一) 乡村精英的类型
  • (二) 乡村精英治理的模式
  • 四、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村民自治组织建构研究 ——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角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