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管理与管理学科创新

网络管理与管理学科创新

一、网络管理学与管理学科的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何佳讯,葛佳烨,张凡[1](2021)在《中国学者管理学研究的世界贡献:国际合作、前沿热点与贡献路径——基于世界千种管理学英文期刊论文(2013~2019年)的定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战略方向下,基于2013~2019年间1000种国际英文管理学期刊483484篇论文(含中国学者32511篇)的纵向文献数据,从世界贡献的角度深入分析中国学者管理学研究的整体发展概况、国际合作以及前沿热点和重要贡献。研究结果显示,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中国管理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及其份额迅猛增长,与海外合作发表的成果在稳定数量份额的基础上提高了中国学者的主导地位;中国学者引领10个领域共32个前沿热点,主要分布在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及管理交叉学科领域,对世界学界的贡献存在多元路径特征,主要通过使用中国数据、基于中国问题和中国情境,但弱于运用中国理论思想。本文的创新在于涵盖管理学学科门类所有领域,采用数据智能和专家咨询意见结合的多阶段研究方法,重在前沿热点领域挖掘而非侧重个人或机构的绩效评价。本文的结论为中国管理学者要在国际上加强中国理论思想研究和运用提供了新的证据和行动指引,也为管理学门类学科发展和科研战略规划提供了若干政策性建议。

邱悦文[2](2021)在《离群专利与论文视角下新兴技术主题识别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意义]针对当前新兴技术识别主要围绕热点专利与论文开展,对低热度专利与论文不够关注,然而由于其类别较多、总体规模较大,极易产生长尾效应。因此,以低热度专利与论文为研究对象,设计新兴技术主题识别方法,以期为国家、企业、机构提供情报支持。[方法 /过程]构建专利、论文相似矩阵,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聚类筛选出离群专利分类号与论文关键词;通过LDA模型获取技术主题;短语相似度测算,归并技术主题;围绕新兴技术特征构建识别指标体系对技术主题进行综合评价,识别出新兴技术。[结果 /结论 ]以车联网为实验对象,识别出无人驾驶技术是车联网领域新兴技术,识别结果与业界分析一致,说明方法有效性。

杜欣欣[3](2021)在《网络多重嵌入对大学学科群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尚明瑞[4](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旷日持久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谁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如何在西方中心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逐渐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从历史足迹中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可能,从时代境遇中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现实之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按照“施教”与“受教”并存的逻辑理路,从七个方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与保障措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可能性、具象性和目标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马可·伊恩斯蒂的集成创新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以及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集成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日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元素,为今后的进一步集成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如,基础理论支撑度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内容的“碎片化”、方法的协同性差等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如同芯片集成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多构成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集成创新需要一个集成母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背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脚踏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面向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集成创新最理想的集成载体。在此基础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的逻辑进路,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全部要素,是集成创新的内容,涵盖了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如何实现,就是要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建立马克思主义大学科、依托现代信息化大数据、构建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环境、培育反映铸魂育人规律的大成果、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大目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还需要有良好的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的动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尝试性地把物理学科的“集成”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概念做出理论界定,并进行了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专业学术范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空间,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梅娇[5](2020)在《基于跨学科研究视角的管理学知识交流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26年有关跨学科研究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到如今跨学科研究已有90多年的发展历史。管理学作为一门探索人类社会管理活动中所包含的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向来与跨学科研究方法密不可分。管理学门类下各一级学科的发展也都离不开跨学科研究,通过跨学科研究视角来分析管理学门类下各一级学科研究现状十分有必要。国内跨学科研究多是对某个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进行分析,少见对多个学科进行分析、对比,而对学科大类进行分析对比可以使研究者更清楚地了解学科发展状态,弥补不足。因此,本文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介绍跨学科理论,将跨学科理论引入到管理学中,深入探讨跨学科研究对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运用引文分析法与共词分析法对管理学科与图情学科进行分析;最后,对管理学科与图情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现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就知识流动广度来说,图情学科的知识流入广度大于管理学科的知识流入广度,图情学科的知识流出广度与管理学科的知识流出广度相等;就知识流动强度来说,管理学科的知识流入强度与知识流出强度都要大于图情学科的知识流入强度与知识流出强度;就知识流动速度来说,管理学科的知识流入速度与知识流出速度都要大于图情学科的知识流入速度与知识流出速度;管理学科与图情学科的跨学科知识交流面都非常广泛;管理学科与图情学科的主要知识交流学科集中且稳定;管理学科的亲缘学科同时也是图情学科的亲缘学科;管理学科与图情学科趋向成熟,学科独立性增强。

杨洁[6](2020)在《全球管理学基金资助论文的计量测度与主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利用Web of Science 2015-2019年收录的管理学SCI、SSCI共计91916篇论文数据,采用信息计量学和LDA主题挖掘,从国家/地区、科学基金资助机构的视角,对管理学基金资助下论文的产出及其影响力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科学基金资助的三种基础测度指标即基金论文数、基金论文总被引次数和科学基金的h指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尝试以LDA主题法描绘出基金资助下的全球管理学研究主题分布。主要结论有:(1)整体层面上,全球管理学基金资助率在逐年缓慢提高,且已在社会科学领域处于较高水平;就国家/地区而言,中国和美国是全球管理学论文和基金资助最多的两个国家,但两国的资助效果存在一定差异,中国的基金资助率高居世界首位,但是基金资助对促进高影响力论文和减少零被引论文的作用还有待加强;相反美国以远低于中国的基金资助率获得了最多的高影响力论文;(2)基金论文的三种测度指标即基金论文总数、总被引次数和科学基金h指数之间存在较为显着的幂律关系,表明了基金资助量与基金资助成果影响力的正向关联;(3)在管理学ESI高被引论文基金资助机构的排名中,中国大陆地区有16个科学基金进入了排名前29个科学基金,说明中国大陆地区的科学基金机构在管理学高水平研究中资助效果具有支持作用。(4)管理学基金论文研究主题的变化受到了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巨大影响,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主要的研究方向,同时与医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也成为了管理学基金论文研究主题的发展趋势;(5)全球管理学基金论文的引用数与主题存在一定的关系;不同国家/地区的研究主题在重点热门领域,如“供应链管理”有共通之处,但各自拥有各自的主题特色,如美国的“平台化”研究和加拿大的“健康管理”研究。本文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均衡学科资助结构、优秀成果后资助、重点资助研究主题与世界主流发展趋势匹配的项目和滚动式资助非主流领域人才的政策启示和管理建议。

龚宇辉[7](2020)在《知识转型视角下高校教师科研合作状况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与经济社会深度渗透,知识的形态、生产模式发生了深度转型,并以“知识生产模式2”“后学院科学”“三螺旋”“巴斯德象限”“学术资本主义”等不同理论形式出现。在以知识为核心的创新驱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处于十分关键的位置,而高校教师便是科学知识创新的主力军。知识转型使得科研活动出现研究目标宏大、科研规模广、资金需求量大、多学科交叉性强等新的特点,这对高校教师科研合作的过程、方式、成果认定与转化等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从知识转型的视角出发,对知识转型、高校教师科研合作分别进行了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并厘清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随着知识的转型,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主要模式从单一的“学科语境”转向“应用语境”,作为知识生产与创新主力军的高校教师便逐渐从学科内“单兵作战”式研究走向多元主体的合作研究。随后立足于这一逻辑关系,提出了高校教师科研合作在此新背景下应有的五大特质:“跨学科协同”、基于“社会需求”的问题语境、“多元、异质”的合作主体、“社会责任”的合作价值导向、“多元主体价值”的合作成果质量控制标准。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一方面基于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工学、力学、管理学与教育学四个代表性学科内高校教师科研合作的现实情况与个人主观意愿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基于文献计量的方式,以上述四个学科领域内代表性一级学科的合着学术论文为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目前高校教师普遍认可科研合作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作用,并能主动参与其中,但实际上的合作状态却仍基本处于“学术语境”范式之下。进一步分析其成因,主要有三:不同学科之间“求真”的差异制约、学术研究“求稳”思维的影响、科研评价制度“求量”倾向的误导。针对以上情况,本研究认为应在教师的学科观念更新、合作研究环境的塑造、科研评价制度的完善三个方面进行努力,如此才能行之有效地促进和顺应知识转型与创新驱动发展的高校教师科研合作,对知识生产与创新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所助益。

王思成[8](2020)在《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滨海城市兼具高经济贡献度与高风险敏感度,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对复杂且多样化“城市病”风险的源头管控。而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偏重空间与设施的被动应灾,缺乏动态风险治理技术支撑,导致防灾能力认知不清、“平灾结合”缺失、多规衔接困难等现实矛盾,工程性综合防灾体系亟待引入精细化风险治理思路进行拓展与完善。论文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智慧技术的滨海大城市安全策略与综合防灾措施研究》(13&ZD162)的支撑下,以安全风险治理为导向,探究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全文按“发现问题--聚焦困难--寻找办法--应用反馈”的思路展开,在风险治理与防灾规划两大重要领域之间,构建耦合风险识别、评估与管控体系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框架,将风险治理技术的应用,由规划前期分析,拓展到从编制到实施的全过程。通过理论探索、规划溯源、路径细化,辨析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特征,论证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其重构路径,组建融合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系统,提出差异性防灾空间规划策略,达到摸清滨海城市安全风险底数、准确全面风险评估、提高综合防灾效率的目的。在风险治理理论探索层面。运用灾害链式效应分析方法,从物质型灾害和风险治理行为的“双视角”建立了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整体认知路径。由传统物质灾变能量的正向传递转为风险治理行为的反作用力研究,创建了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出风险治理行为在应对物质型灾害“汇集-迸发”式的灾变能量正向传导时,具有“圈层结构”的逐级互馈特征,认为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必须依此机理特征,形成多层级的防灾空间体系。嫁接风险管理学产品供应链的风险度量方法,构建了适用于滨海城市的灾害链式效应风险评估框架,认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必须以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为目标,通过风险评估耦合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体系,丰富了多学科交叉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理论内涵。在综合防灾规划溯源层面。论文通过纵向多灾种防灾技术演进分析,横向多部门防灾规划类比,认为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认知不清是导致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的根源。紧扣所有防灾规划均以最低防灾基础设施投资,换来最优防灾减灾效果的本质诉求,移植经济地理空间计量模型,首次提出运用综合防灾效率评价,规范并统一综合防灾能力认知方法。通过量化防灾成本、灾害产出、风险环境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得到影响我国滨海城市综合防灾效率提升的5个核心驱动变量,依此制定韧性短板补齐对策。通过对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与综合防灾效率的研究,得到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规划的响应机制。分别从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拓展性重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的完善性重构,形成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融合“全过程”风险治理技术的重构路径,为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在规划路径细化层面。突破传统综合防灾规划静态、单向的风险评估定式,细化“多维度”风险评估指标框架:通过多元主体的灾害链式效应分析,认为灾变能量在政府、公众与物质空间环境间,存在领域、时间与影响维度的衍生关系,逐项建立了集成灾害属性、政府治理、居民参与等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为综合防灾规划提供了理性数据支撑。改变防灾设施均等化配置或减灾措施趋同化集合的规划方式,细化“多层级”空间治理体系内容:通过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组建,认为治理差异性是滨海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的关键点,针对不同空间层级的主导型灾害风险及其灾害链网络结构特征,分级划定风险管控与防灾规划的重点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防灾基建与管理投入的效用,提高综合防灾规划效率。以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风险治理为目标,细化“全过程”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认为耦合风险监测、评估、管控机制的综合防灾规划,必须具备风险情报搜集与分析、风险控制与防灾空间布局、风险应急处置与规划实施三个阶段。完整呈现了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通过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的应用反馈,表明本文“全过程”风险治理、“多维度”风险评估、“多层级”风险管控的规划路径,有利于提升滨海城市整体韧性,可为其他城市开展安全风险治理,建设综合防灾体系提供研究范例。

徐天骄[9](2020)在《校企合作对高校专利产出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校企合作作为合作创新的途径之一,近年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合作创新的模式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提速,而高校是校企合作和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中都具有核心地位,因此对校企合作与高校专利产出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文献,发现已有研究的不足,从而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为:研究校企合作对高校专利产出的影响,并从宏观组织(高校)和微观个体(科研人员)两个层次展开,在此基础上分别在两个层次中引入调节变量,对影响机制进行研究。首先,界定了校企合作、高校专利产出和社会资本的概念,同时梳理了包括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思想的校企合作相关理论、开放式创新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为本文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在宏观组织层次上,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讨论了校企合作在宏观组织层次对高校专利产出的影响,并探讨了科研实力和高校规模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校企合作对高校专利产出呈U型影响,科研实力和高校规模均能正向调节二者关系;最后,在微观个体层次上,考虑了学科背景差异,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别研究了校企合作对全部科研人员和工程学类学科科研人员专利产出的影响及科研人员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校企合作对全部科研人员的专利产出呈U型影响,对工程学类学科科研人员专利产出呈显着正向影响,且社会资本均有正向调节作用。

徐传舰[10](2020)在《基于LDA的国内图书情报学学科交叉及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科领域纷繁复杂,知识门类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不断趋向综合,只研究单一学科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因此面向多学科的研究逐步发展起来。本文利用LDA主题模型研究国内图书情报学学科交叉现状及演化态势,主要分为以下5步:(1)下载CSSCI数据库图书情报学10种核心期刊近十五年共35472篇文献的题录信息,利用自编程序提取这些文献的参考文献对应的期刊名,并归类到相应学科。(2)形成学科交叉三级指标,确定管理学、法学、医学3个学科为图书情报学的三个交叉学科,利用python程序爬取近十五年这3个学科论文的摘要86075篇。(3)使用jieba分词软件对获取的摘要进行分词,利用Notepad++进行数据清洗。(4)基于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运用困惑度确定模型主题数目,通过LDA提取3个学科近十五年的研究主题,根据主题-词项概率分布文件进行主题标识,根据文档-主题概率分布文件计算各个主题的主题强度,对与国内图书情报学交叉的学科主题进行具体分析。(5)引入时间因素,厘清图书情报学与三个学科的交叉文献隐含的知识信息,依据主题强度分布情况对主题演化态势进行分析,为相关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和科研选题提供依据。研究发现:管理科学、经济社会、网络安全、政府职能、专利技术、人力资本和电子政务等主题一直是图书情报学与管理学交叉研究的热点主题,两个学科未来的交叉研究热点如下:(1)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构建智慧城市和智慧乡村安全保障体系,为城乡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提供理论参照。(2)基于互联网+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模式进行优化,继续疏导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与公共领域不协调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和高科技手段科学合理地管理公共领域的资源。小康社会、知识产权、社会学、改革开放、智库和人工智能等主题一直是图书情报学与法学交叉研究的热点主题,两个学科未来的交叉研究热点如下:(1)完善图书馆立法,加强图书馆法制环境建设,更合理地促进图书馆的服务转型,使国内图书馆尽快与国际接轨,保证图书馆与读者的双重权益。(2)在人工智能时代,充分利用智库为政府立法决策提供参考;立足于国内法律,加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构建运行更高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逐步提高公民文化素养,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糖尿病、抑郁症、艾滋病、临床医学、亚健康和高血压等主题一直是图书情报学与医学交叉研究的热点主题;两个学科未来的交叉研究热点如下:(1)利用图书情报学的理论方法,更深入地分析医学领域的文献,及时发现我国在医学领域研究的短板,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不同区域人员的合作,提升医学研究的效率。(2)大力发展智慧医学,重视对各类疾病的预防,收集患者信息并进行系统地管理,使医疗设备、医务人员与患者实现更有效地交流互动,从而提高医学治疗水平。

二、网络管理学与管理学科的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管理学与管理学科的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学者管理学研究的世界贡献:国际合作、前沿热点与贡献路径——基于世界千种管理学英文期刊论文(2013~2019年)的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回顾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四、结果分析
    (一)总体概况与影响力
    (二)国际合作研究概况及特征
        1. 海外合作的地理特征
        2. 国际合作的特征趋势
    (三)中国学者(不含港澳台)引领的前沿热点及重要贡献
        1. 工商管理学科
        2.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3. 公共管理学科与管理交叉学科
        4. 不同学科贡献优势的差异
    (四)中国学者引领前沿热点的贡献路径
        1. 分析框架
        2. 样本总体概况
        3. 具体贡献路径的分析
五、结论和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贡献
    (三)发展路径与政策建议
    (四)不足之处
《中国学者管理学研究的世界贡献:国际合作、前沿热点与贡献路径——基于世界千种管理学英文期刊论文(2013~2019年)的定量分析》附录

(2)离群专利与论文视角下新兴技术主题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新兴技术识别方法
    1.2 新兴技术特征与识别指标
2 新兴技术主题识别方法
    2.1 新兴技术主题识别模型
    2.2 新兴技术识别指标体系
3 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3.1 数据采集与描述性统计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新兴技术主题短语评价
    3.4 新兴技术主题解读
4 结论与不足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由来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
        (一)论文研究的核心概念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一)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二)关于社会发展学说
        (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二、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
        (一)世界的系统性构成
        (二)系统的功能和要素构成
        (三)系统论思想的启迪
    三、马可﹒伊恩斯蒂的技术集成理论
        (一)关于“技术集成”概念的提出
        (二)集成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模式
        (三)集成创新理论的启示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
        (一)兼容并蓄的哲学传统
        (二)有容乃大的君子人格
        (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四)兼容并蓄思想的启示
    五、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
        (一)世界的整体性构成
        (二)整体性理论的形成发展
        (三)整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历史前提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回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1965年)——思政教育格局初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曲折前进阶段(1966年-1978年)——片面强调阶级斗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78年-1997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提高阶段(1998年-2012年)——国家层面规范协调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集成创新成为可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成就为集成创新提供可能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成为集成创新的基本内核
        (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成为集成创新的技术手段
        (三)便捷有效的教学平台成为集成创新的交互载体
        (四)不断巩固的意识形态提供集成创新的理论自信
        (五)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集成创新的实现路径
        (六)日趋完善的学科体系提供集成创新的专业支持
        (七)软硬件的改善为集成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三、思政教育基本经验为集成创新提供遵循
        (一)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四)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六)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现实之需
    一、基础理论不强、学科发展受限
        (一)基础理论发展不充分
        (二)学科体系架构不健全
        (三)学科的专业性不强、实操性不够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
        (一)莫衷一是的教育理念
        (二)理念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化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述不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协同性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拓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成为提高吸引力需要
    五、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平台融合度不够
        (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
        (二)与现代技术融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三)信息过载对主流信息的遮蔽
        (四)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传统教学优势
        (五)与现代技术高度融合成未来之需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框架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面板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母版”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鲜亮底色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领导力量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文化根基
        (五)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价值导向
        (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外部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要素构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逻辑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起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主线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支点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归宿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目标及其作用
        (二)教育目标及其异化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集成优化
    二、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任务及其作用
        (二)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四)任务体系的细化明确
    三、组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组织及其结构
        (二)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的架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组织
        (四)组织体系的创新管理
    四、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学科的内涵与作用
        (二)“马学科”的领航功能
        (三)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马学科”的创新发展
    五、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课程体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集成创新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集成创新
    六、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教学体系集成创新原则
        (二)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三)教学场域的情景构建
        (四)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
        (五)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六)教学效果的考核反馈
    七、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种类繁多的教育教学评价
        (二)不当评价造成的影响与危害
        (三)教育教学评价的规范与整合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认识高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协同发力的大格局
        (一)格局的内涵与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格局的内在逻辑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内容构成
    二、扩大育人广度,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全员育人大思政
        (一)科学认识“大思政”的意蕴与特征
        (二)认真贯彻落实十大育人体系
    三、夯实学科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引领的社会科学体系
        (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四、依托现代科技,培育信息化条件下的精准育人大数据
        (一)学习信息思维转变思想观念
        (二)依托数据资源丰富内容
        (三)借助信息技术革新方法
    五、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大环境
        (一)顺应时代潮流,坚定政治方向
        (二)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三)开展学风校风建设,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四)弘扬优良家教家风,建构和谐成长环境
    六、强化使命担当,实现教育强国和自由全面发展大目标
        (一)坚定做到“两个维护”
        (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保障体系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
        (一)百年辉煌造就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才能
        (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和动员
        (三)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经验
        (四)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关键作用
        (一)保证教育者先受教育
        (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三、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一)进一步加大高校经费投入,强化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
        (二)加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改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物质装备
        (三)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扶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
        (四)加大师资培养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五)加大红色研学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认知能力
        (六)积极筹措社会资金,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专项补贴
    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
        (一)明确管理责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管理水平
        (二)严抓专项检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三)深化重点督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四)强化整改责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施教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是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化推进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定有美好的前程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跨学科研究视角的管理学知识交流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有关跨学科研究方法的研究现状
        1.1.2 国外有关跨学科研究方法的研究现状
        1.1.3 国内外有关跨学科研究方法的研究述评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跨学科研究的相关理论
        2.1.1 跨学科研究的概念
        2.1.2 跨学科研究发展历程
        2.1.3 跨学科研究的测度指标
    2.2 引文分析法的相关理论
    2.3 共词分析法的相关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跨学科研究视角的管理学科研究现状分析
    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3.2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3.3 数据分析
        3.3.1 基于引文文献的管理学科知识输入能力分析
        3.3.2 基于引文文献的管理学科跨学科知识输入态势分析
        3.3.3 基于引文文献的管理学科知识输入的跨学科分布
        3.3.4 基于施引文献的管理学科知识输出能力分析
        3.3.5 基于施引文献的管理学科跨学科知识输出趋势分析
        3.3.6 基于施引文献的管理学科知识输出的跨学科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跨学科研究视角的图情学科研究现状分析
    4.1 研究对象的选择
    4.2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4.3 数据分析
        4.3.1 基于引文文献的图情学科知识输入能力分析
        4.3.2 基于引文文献的图情学科跨学科知识输入态势分析
        4.3.3 基于引文文献的图情学科知识输入的跨学科分布
        4.3.4 基于施引文献的图情学科知识输出能力分析
        4.3.5 基于施引文献的图情学科跨学科知识输出趋势分析
        4.3.6 基于施引文献的图情学科知识输出的跨学科分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管理学科、图情学科的高频关键词、网络图谱分析
    5.1 研究对象的选择
    5.2 数据采集与数据预处理
    5.3 数据分析
        5.3.1 高频共现关键词分析
        5.3.2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已发表论文
    获奖情况

(6)全球管理学基金资助论文的计量测度与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管理学(学科)论文的计量学研究
        1.2.2 科学基金的计量学研究
        1.2.3 学科的主题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二章 数据集和方法
    2.1 主要的研究方法
    2.2 数据集
第三章 管理学论文的计量测度
    3.1 全球管理学领域基金资助的总体情况
        3.1.1 2015 -2019 年全球管理学基金资助率
        3.1.2 各国家/地区管理学基金论文分布情况
        3.1.3 各国家/地区管理学ESI高被引状况
        3.1.4 各国家/地区管理学零被引状况
    3.2 基金论文基础测度指标及其关系
        3.2.1 科学基金h指数
        3.2.2 基础测度指标关系
    3.3 管理学全球主要科学基金
        3.3.1 国家/地区主要的科学基金
        3.3.2 科学基金资助国家/地区分布
        3.3.3 ESI高被引论文基金资助机构分布
        3.3.4 零被引论文基金资助机构分布
第四章 管理学基金资助论文的主题研究
    4.1 全球管理学基金论文主题分布
    4.2 全球管理学高被引基金论文主题分布
    4.3 全球管理学零被引基金论文主题分布
    4.4 主要国家/地区管理学基金论文主题分布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启示和管理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知识转型视角下高校教师科研合作状况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
        1.高校教师科研合作
        2.知识转型
    (四)文献综述
        1.关于高校教师科研合作的研究
        2.关于知识转型的研究
        3.关于知识转型与高校教师科研合作关系的研究
        4.研究现状述评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内容
二、知识转型视角下的高校教师科研合作
    (一)当前知识转型的理论与特征
        1.当前的知识转型
        2.知识转型的主要理论
        3.知识转型的主要特征
    (二)知识转型与高校教师科研合作之间的逻辑关系
        1.知识生产语境随知识转型从“纯学术”转向“多应用”
        2.高校教师的知识生产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元合作”
    (三)传统意义上高校教师科研合作面临巨大挑战
        1.边界范畴由“学科内合作”转向“跨学科协同”
        2.问题语境由“个人追求”转向“社会需求”
        3.合作主体由“单一、同质”转向“多元、异质”
        4.价值选择由“知识真理”转向“社会责任”
        5.成果评价标准由“单一学界认可”转向“多元主体价值”
    (四)本章小结
三、高校教师科研合作现状的实证研究
    (一)基于抽样调查的高校教师科研合作现状研究
        1.问卷设计
        2.问卷发放与回收
        3.问卷结果分析
    (二)基于文献计量的高校教师学术论文合着研究
        1.研究设计
        2.实施过程
        3.研究结果分析
    (三)实证研究小结
        1.高校教师能充分理解并主动参与科研合作
        2.高校教师科研合作仍处于“学科语境”范式之下
四、知识转型下高校教师科研合作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教师科研合作中的现存问题
        1.合作动机仍以“学术导向”为主
        2.合作形式仍以“单一、同质”为主
        3.合作成果仍以“指标量化”为主
    (二)阻碍高校教师有效科研合作的因素分析
        1.不同学科的“求真”差异制约合作的有效建立
        2.学术研究的“求稳”思维催生形式化科研合作
        3.评价制度的“求量”倾向盲目强调成果的数量
五、知识转型下有效促进高校教师科研合作的建议
    (一)更新高校教师科研合作的学科观念
        1.形成“互相理解”心态
        2.树立“合作共赢”思维
    (二)塑造利于科研合作的学术研究环境
        1.营造“多元主体”互相信任的科研合作氛围
        2.搭建“社会服务”导向的科研合作交流平台
    (三)完善突出实质贡献的科研评价制度
        1.建立突出实质贡献与服务能力的学术评价制度
        2.实施尊重不同学科间差异的成果分类评价标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新型城镇化发展成熟期的城市病治理短板
        1.1.2 滨海城市经济贡献与多灾风险的现实矛盾
        1.1.3 重大改革机遇期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调适
        1.1.4 城市安全危机演变下的风险治理应用创新
        1.1.5 重大课题项目支撑与研究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3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3.1 有关风险治理的核心概念界定
        1.3.2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范围界定
        1.3.3 滨海城市灾害链与综合防灾规划内涵
        1.3.4 论文研究的时空范围划定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核心研究方法
        1.4.3 整体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理论体系梳理
        2.1.1 风险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同源关系
        2.1.2 灾害学与生命线系统的共生机制
        2.1.3 安全城市与韧性城市的协同适灾
    2.2 风险治理与防灾减灾关联性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风险治理研究存在防灾热点
        2.2.2 国内外防灾减灾研究偏重单灾治理
        2.2.3 二者耦合的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纽带
    2.3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启示
        2.3.1 主体多元化:从风险管理到风险治理
        2.3.2 治理立体化:从减灾工程到防灾体系
        2.3.3 措施精细化:从灾前评估到动态管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系统机理特征辨析
    3.1 滨海城市整体灾害链式效应的互馈机理
        3.1.1 物质灾害与管理危机的海洋特性
        3.1.2 空间是灾害链延伸的核心载体
        3.1.3 物质与管理灾害链的互馈关系
        3.1.4 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的断链减灾
    3.2 风险治理行为反作用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3.2.1 风险系统之模糊开放与逐级互馈
        3.2.2 治理行为之因果回路与反向驱动
    3.3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框架的构建
        3.3.1 灾害链式效应动态风险评估模式
        3.3.2 灾害信息集成综合风险评估框架
    3.4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特征的解析
        3.4.1 要素治理的“复合”与“多维”特性
        3.4.2 网络治理的“长链”与“双刃”特性
        3.4.3 综合治理的多元化与全过程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治理响应
    4.1 综合防灾规划困境识别与矛盾梳理
        4.1.1 整体认知错位导致规划实施低效
        4.1.2 纵向防灾能力与设防标准冲突
        4.1.3 横向多种规划间难以相互衔接
    4.2 综合防灾效率评价与规划困境破解
        4.2.1 综合防灾效率时空演进下认知防灾能力
        4.2.2 综合防灾效率导向下补齐韧性治理短板
    4.3 综合防灾规划与风险治理响应机制
        4.3.1 风险治理耦合空间规划的必要性
        4.3.2 综合防灾规划系统响应的可行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耦合“全过程”风险治理的综合防灾规划路径
    5.1 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重构路径
        5.1.1 规划内容与方法的并行重构
        5.1.2 规划目标与定位的治理解构
    5.2 全过程风险治理下的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设计
        5.2.1 耦合事前风险分析的规划准备阶段
        5.2.2 注重事中风险防控的规划编制阶段
        5.2.3 兼顾事后风险救治的规划实施与更新
    5.3 规划路径拓展之“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
        5.3.1 领域-时间-影响维度评估要素构成
        5.3.2 灾害-政府-公众维度多元评估主体
        5.3.3 是非-分级-连续维度四级评判标准
    5.4 规划路径完善之“多层级”空间治理方法
        5.4.1 宏观层风险治理等级与空间层次划分
        5.4.2 中观层“双向度”风险防控空间格局构建
        5.4.3 微观层风险模拟与防灾行动可视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元主体性的“多维度”风险评估路径
    6.1 滨海城市多元治理主体的风险评估路径生成
    6.2 灾害属性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细化
        6.2.1 聚合城镇化影响的自然灾害指标
        6.2.2 安全生产要素论的事故灾难指标
        6.2.3 公共卫生标准化的应急能力指标
        6.2.4 社会安全保障力的风险预警指标
    6.3 政府治理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甄选
        6.3.1 影响维度下的风险治理效能指标
        6.3.2 政府风险治理效能评判标准细分
        6.3.3 政府安全风险综合治理效能评定
    6.4 公众参与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提炼
        6.4.1 面向居民空间安全感的核心指标
        6.4.2 融入居民调查的核心指标再精炼
        6.4.3 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指数评定
    6.5 链接多维度评估与多层级防灾的行动计划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治理差异性的“多层级”空间防灾路径
    7.1 区域风险源监控及整体韧性治理
        7.1.1 区域风险分级之“一表一系统”区划
        7.1.2 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的韧性治理
        7.1.3 生命线系统工程的互联共享
    7.2 城区可接受风险标准与防灾空间治理
        7.2.1 城区防灾基准之可接受风险标准
        7.2.2 “耐灾”结构导向的避难疏散体系优化
        7.2.3 对标防灾空间分区的减灾措施优选
        7.2.4 PADHI防灾设施选址与规划决策
    7.3 社区居民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可视化治理
        7.3.1 社区设施适宜性之防灾生活圈
        7.3.2 风险源登记导向的社区风险地图
        7.3.3 对标全景可视化的防灾体验馆设计
    7.4 建筑物敏感度评价及防灾细部治理
        7.4.1 建筑物外部敏感度之易损性整治
        7.4.2 灾时仿真模拟导向的安全疏散路径
        7.4.3 对标功能差异性的内部防灾能力提升
    7.5 防灾救灾联动应急管理响应方案
        7.5.1 RBS/M分级的多风险动态管控响应
        7.5.2 责权事权下的多部门联动救灾响应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实证
    8.1 天津市中心城区既有灾害风险环境特征识别
        8.1.1 海陆过渡下的八类主导自然灾害
        8.1.2 双城互动下的四类主体事故灾难
        8.1.3 既有风险评估偏重单向风险分级
        8.1.4 兼顾治理“核心-基础”划定研究范围
    8.2 针对城区主导型灾害的“多维度”风险评估
        8.2.1 灾害属性具备灾源防控与分级治理条件
        8.2.2 政府治理存在专项防灾与系统实现短板
        8.2.3 居民安全呈现生态与避难疏散供给不足
    8.3 响应风险评估结果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
        8.3.1 “源-流-汇”指数导向的生态韧性规划
        8.3.2 动态风险治理导向的专项防灾响应
        8.3.3 避难短缺-疏散过量矛盾下的治理优化
        8.3.4 “三元”耦合导向的防灾空间治理系统实现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论文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
    附录B: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综合防灾能力与空间脆弱性指标详解
    附录C: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调查问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校企合作对高校专利产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校企合作
        2.1.2 高校专利产出
        2.1.3 社会资本
    2.2 理论依据
        2.2.1 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
        2.2.2 资源依赖理论
        2.2.3 社会资本理论
    2.3 研究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校企合作在宏观组织层次视角下对高校专利产出的影响
    3.1 理论分析与假设
        3.1.1 校企合作对高校专利产出的影响
        3.1.2 科研实力和高校规模的调节作用
    3.2 研究设计
        3.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2.2 变量定义
    3.3 模型构建
        3.3.1 直接效应模型
        3.3.2 加入科研实力和高校规模的调节效应模型
    3.4 实证分析
        3.4.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3.4.2 单位根检验
        3.4.3 回归分析
    3.5 研究结论
    3.6 管理对策与建议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校企合作在微观个体层次视角下对高校科研人员专利产出的影响
    4.1 理论分析与假设
        4.1.1 校企合作对高校科研人员专利产出的影响
        4.1.2 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
    4.2 研究设计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2 变量定义与数据的处理
    4.3 模型构建
        4.3.1 直接效应模型
        4.3.2 加入社会资本的调节效应模型
    4.4 实证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4.4.2 回归分析
    4.5 研究结论
    4.6 管理对策与建议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LDA的国内图书情报学学科交叉及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LDA主题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图书情报学学科交叉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学科交叉
        1.4.2 学科交叉强度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创新及结构
        1.6.1 本文的创新
        1.6.2 本文的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LDA主题模型
        2.1.1 LDA主题模型的表示
        2.1.2 参数估计
        2.1.3 新样本的推断
        2.1.4 基于LDA的主题抽取原理
        2.1.5 主题强度度量
    2.2 学科交叉
        2.2.1 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2.2.2 学科交叉的研究对象
        2.2.3 学科交叉的演化特征
    2.3 引文分析法
第3章 图书情报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强度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1 数据库的选取
        3.1.2 数据采集与处理
    3.2 数据分析
        3.2.1 2005-2009年学科交叉分析
        3.2.2 2010-2014年学科交叉分析
        3.2.3 2015-2019年学科交叉分析
        3.2.4 2005-2019年总体学科交叉分析
第4章 基于LDA的图书情报学学科交叉主题发现
    4.1 研究对象的选取
    4.2 图书情报学与管理学学科知识交叉主题发现
        4.2.1 数据预处理
        4.2.2 模型训练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图书情报学与法学学科知识交叉主题发现
        4.3.1 数据预处理
        4.3.2 模型训练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图书情报学与医学学科知识交叉主题发现
        4.4.1 数据预处理
        4.4.2 模型训练
        4.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5章 基于LDA的图书情报学学科交叉主题演化分析
    5.1 主题强度分布
        5.1.1 图书情报学与管理学交叉主题强度分布
        5.1.2 图书情报学与法学交叉主题强度分布
        5.1.3 图书情报学与医学交叉主题强度分布
    5.2 主题演化
        5.2.1 图书情报学与管理学交叉主题演化
        5.2.2 图书情报学与法学交叉主题演化
        5.2.3 图书情报学与医学交叉主题演化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附录A 将参考文献归类到相应学科的程序
附录B 爬取三个学科论文摘要的程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网络管理学与管理学科的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学者管理学研究的世界贡献:国际合作、前沿热点与贡献路径——基于世界千种管理学英文期刊论文(2013~2019年)的定量分析[J]. 何佳讯,葛佳烨,张凡. 管理世界, 2021(09)
  • [2]离群专利与论文视角下新兴技术主题识别研究[J]. 邱悦文. 情报工程, 2021(03)
  • [3]网络多重嵌入对大学学科群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 杜欣欣.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D]. 尚明瑞. 兰州大学, 2021(09)
  • [5]基于跨学科研究视角的管理学知识交流发展研究[D]. 梅娇. 南昌大学, 2020(02)
  • [6]全球管理学基金资助论文的计量测度与主题研究[D]. 杨洁.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7]知识转型视角下高校教师科研合作状况的实证研究[D]. 龚宇辉.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8]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D]. 王思成. 天津大学, 2020(01)
  • [9]校企合作对高校专利产出的影响研究[D]. 徐天骄.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10]基于LDA的国内图书情报学学科交叉及演化研究[D]. 徐传舰.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网络管理与管理学科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