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加积型红土与下蜀黄土理化特征对比及环境意义

第四纪加积型红土与下蜀黄土理化特征对比及环境意义

论文摘要

中亚热带第四纪加积型红土和北亚热带下蜀黄土是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见的第四纪沉积物,以两类地质体为载体的环境记录研究已有大量成果,但两者的比较研究不足。本文选择中国南、北方交接地带长江中下游气候变化敏感区为研究区域,选择皖南宣城(XC)、赣北九江(JL)、浙江安吉(AJ)、汤溪(TX)4处加积型红土及南京新港(XG)1处典型的下蜀黄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沉积学、地球化学等研究方法,测试了两类沉积物的粒度、石英砂表面形态、常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碳等理化指标,并进行了理化特征对比研究。鉴于许多中亚热带第四纪红土剖面上上覆下蜀组棕黄色土,本文一方面选择典型剖面探讨网纹红土到棕黄色土沉积序列上理化特征的变化规律及环境演变信息,另一方面就上覆棕黄色土与北亚热带典型下蜀黄土理化特征展开空间比较,探讨第四纪加积型红土和下蜀黄土所揭示的环境差异。主要结论如下:(1)各地加积型红土沉积特征相似,显示风成特性。各剖面红土粒度组成及粒度参数均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均以5~50μm的粉砂粒级为优势粒级,4处红土均值变化于55.74%~65.23%;富含10~50μm“风尘基本粒组”,均值介于34.27%~46.22%;粘粒(<5μm)含量次之,均值介于33.86%~42.62%;砂(>50μm)含量最低,均值介于0.9%~2.84%。加积型红土粒度频率曲线多为单峰正偏细尾型,仅部分样品出现粗尾。石英颗粒粒度分布具有典型的风成沉积特征,颗粒形状及表面结构指示了风动力搬运过程和较强风化成土作用的影响。加积型红土与下蜀黄土沉积特征相似,下蜀黄土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平均含量为68.61%,粘粒平均含量24.42%,砂为6.97%,富含风尘基本粒组,均值为53.39%。但整体上加积型红土较下蜀黄土粒度平均粒径偏细,分选程度偏差,石英颗粒表面化学溶蚀更为显著,体现了其所经历的后期风化改造更强,或沉积沉积作用相对较弱。(2)各地加积型红土与下蜀黄土化学元素组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加积型红土较下蜀黄土化学风化程度更强。4处红土SiO2、Al2O3、Fe2O3合计占85.19~91.71%,XG下蜀黄土为84.68%, K2O、Na2O、CaO、MgO大量淋失,与上陆壳(UCC)平均组分相比,相对富Ti、Mn、Fe、Al,贫K、Na、Ca、Mg、P;两类沉积物微量元素化学组成接近,与UCC平均化学成分相比,明显亏损Sr等活动性较强的元素,富集Cr、Co等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元素;有机碳及总碳含量均较低。各项化学指标显示,加积型红土的CIA值变化于77.86%~90.63%,平均值为86.31%,明显高于XG下蜀黄土的CIA值(变化范围为70.32%~82.36%,均值为73.7%);红土的ba值平均为0.17,小于XG下蜀黄土的0.36;红土的Rb/Sr比值介于1.42~3.34之间,明显高于XG下蜀黄土(介于1.09~1.65),充分体现了红土较下蜀黄土更为强烈的化学风化淋溶作用。(3)典型加积型红土剖面来看,均匀土体的土层自下而上可依次划分为网纹红土层、均质红土层和棕黄色土层,沉积序列下老上新。理化特征对比显示,加积型红土各土层理化特征整体一致,但由中下部网纹红土层至均质红土层、棕黄色土层,沉积颗粒由细变粗,沉积物分选程度变好,化学风化程度渐弱:平均粒径Mφ网纹红土层均值介于7.11~7.52φ,均质红土均值为7.47φ,棕黄色土层均值介于6.85~7.04φ;网纹红土层CIA均值介于86.1%~88.07%,均质红土CIA均值为83.3%,棕黄色土层介于81.54%~83.83%,表明网纹红土发育时期,沉积作用较弱、红土母质经历了强烈的风化成壤作用和网纹化作用;而棕黄色土层所对应的地质时期内,沉积作用明显增强,风化作用减弱,网纹化作用大大减弱或消失。同一加积型红土剖面自下而上由网纹红土至棕黄色下蜀土的沉积序列,可能记录了第四纪期间古气候由湿热趋向干冷的整体变化趋势,这也是该类剖面自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东亚冬季风不断增强的记录。(4)JL剖面上部棕黄色土的ESR年代为365ka B.P.,通过典型剖面地层对比,XG下蜀黄土与JL红土剖面上部的下蜀组棕黄色土沉积年代相当,同属中更新世晚期产物。从地理位置上看,九江JL棕黄色土较XG下蜀黄土位置更偏南,沿东亚冬季风向南推进的方向堆积厚度变薄,但整体上两者理化特征相似,均显示风成特性,故可能两者属于同一时期不同纬度地带上理化特征相似的风成堆积物。JL剖面上部的棕黄色土与XG下蜀黄土相比,平均粒径偏细(前者6.85φ,后者6.46φ),分选程度偏差,化学风化程度也偏高(前者CIA值81.54%,ba值0.23;后者CIA值73.7%,ba值0.36),体现了自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风化成壤程度逐渐增强,可能指示古气候条件、季风环流的纬度效应和水平地带性。综上所述,加积型红土与下蜀黄土为理化特征相似的风尘堆积,但两者仍属不同类型的地质体。当下蜀土沉积与红土沉积出现在同一剖面上时,两者组成新老地层关系,且红土沉积较上覆下蜀土粒径偏细,化学风化程度偏高,揭示了中更新世以来古气候由湿热趋向干冷的整体变化趋势;当加积型红土上覆下蜀土与典型下蜀黄土沉积年代相当时,两者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的纬度带上,前者较后者粒径偏细,化学风化程度偏高,反映了古环境变化的纬度效应。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加积型红土与第四纪环境
  • 1.2.1 加积型红土的年代
  • 1.2.2 红土的理化特征研究
  • 1.3 下蜀黄土研究现状
  • 1.3.1 下蜀黄土的时空分布
  • 1.3.2 下蜀黄土环境信息记录研究
  • 2 研究区域概况
  • 2.1 研究区范围
  • 2.2 研究区自然地理特征
  • 2.2.1 地质地貌
  • 2.2.2 气候水文
  • 2.2.3 植被土壤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野外考察
  • 3.2.2 实验方法
  • 3.2.3 数据分析方法
  • 4 加积型红土与下蜀黄土的沉积特征
  • 4.1 加积型红土的沉积特征
  • 4.1.1 全样粒度组成
  • 4.1.2 石英颗粒粒度组成
  • 4.1.3 石英颗粒表面形态
  • 4.2 下蜀黄土的沉积特征
  • 4.2.1 全样粒度特征
  • 4.2.2 石英颗粒粒度组成
  • 4.2.3 石英颗粒表面形态
  • 5 加积型红土与下蜀黄土地球化学特征
  • 5.1 常量元素
  • 5.1.1 常量元素组成
  • 5.1.2 化学风化强度
  • 5.2 微量元素
  • 5.2.1 微量元素组成
  • 5.2.2 Rb、Sr含量及Rb/Sr比值
  • 5.3 总有机碳(TOC)特征
  • 6 加积型红土与下蜀黄土理化特征时空对比及古环境意义
  • 6.1 加积型红土不同土层理化特征对比
  • 6.1.1 粒度特征
  • 6.1.2 地球化学特征
  • 6.2 不同地带下蜀土理化特征的空间对比
  • 6.2.1 JL黄色土与XG下蜀黄土沉积特征对比
  • 6.2.2 JL棕黄色土与XG下蜀黄土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赵加积:思想震荡三十年[J]. 品牌 2008(12)
    • [2].赵加积:品牌理论攀峰[J]. 品牌(理论月刊) 2010(07)
    • [3].中亚热带加积型红土粗粒组分磨圆度及物源意义[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4].赵加积研究品牌理念6种创新[J]. 装备制造 2015(09)
    • [5].岌岌湖现代水下加积扇与东坷里三角洲层序地层学意义比较[J]. 沉积学报 2011(04)
    • [6].西汉以来黄河河南境段河床形态演变探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11)
    • [7].第四纪加积型红土与下蜀黄土理化特征比较[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9(02)
    • [8].赵加积建议山西精神:“晋商魂 黄河潮 太行松”[J]. 品牌 2012(Z2)
    • [9].1与0000……的秘密[J]. 品牌 2008(Z1)
    • [10].加积城区10kV配电网的现状分析及完善化探讨[J]. 广东科技 2009(06)
    • [11].海南琼海加积井水位水温同步上升后转平的异常成因初探[J]. 华南地震 2019(S1)
    • [12].海南琼海加积井水温同震效应特征和机理初探[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1(03)
    • [13].海南琼海加积井水位对远大震的同震响应特征研究[J]. 中国地震 2011(01)
    • [14].第四纪加积型红土与黄土的风成相似性探讨[J]. 干旱区地理 2008(03)
    • [15].海南琼海加积井水位受万泉河水位的影响及震例分析[J]. 华南地震 2015(03)
    • [16].亚热带加积型红土稀土元素特征及物质来源[J]. 土壤通报 2015(01)
    • [17].珠江口盆地陆坡类型及其对深水储层的控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6(05)
    • [18].金衢盆地加积型红土地球化学特征[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8(10)
    • [19].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沉积环境演化与碳的累积[J]. 海洋科学 2015(04)
    • [20].金衢盆地加积红土多指标记录的环境变化[J].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5(01)
    • [21].琼海加积井水位模拟观测与数字观测资料对比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0(03)
    • [22].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演化过程中的碳埋藏效率及其控制因素[J]. 中国地质 2016(01)
    • [23].一位老红军的橡胶农场人生:老红军场长罗绮的故事[J]. 中国人才 2010(10)
    • [24].晋三潮 涌出什么“潮”?——品牌专家赵加积谈《晋商品牌第三潮研究报告》[J]. 品牌 2012(05)
    • [25].投“过剩”还是投“烧不掉”[J]. 装备制造 2013(12)
    • [26].南海北部陆坡白云深水区浅层深水水道沉积[J]. 石油实验地质 2011(03)
    • [27].IODP335航次——超快速扩张速率的地壳[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1(02)
    • [28].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演化及其对碳与营养成分的扣留[J]. 海洋与湖沼 2014(01)
    • [29].冲破“三大难题”挤压[J]. 装备制造 2013(08)
    • [30].凡墙都是门[J]. 装备制造 2013(10)

    标签:;  ;  ;  ;  ;  ;  

    第四纪加积型红土与下蜀黄土理化特征对比及环境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