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研究(1966—1969)

美国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研究(1966—1969)

论文题目: 美国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研究(1966—1969)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世界史

作者: 王朝晖

导师: 于群

关键词: 美国,中国研究,文化大革命,约翰逊政府

文献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当代史上最沉重的一页,这种“沉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文革”使中国和中国人民遭受新中国建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二、研究像“文革”这样的最特殊、最复杂的历史时期是困难且艰巨的。美国对中国“文革”的研究比中国自身对“文革”的研究先行一步,历经近 40 年,已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跨学科的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独特学科——“文革学”。了解美国对中国“文革”研究的成果,并对之加以分析,无疑对中国的“文革”研究,以及知晓美国如何认识中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目前,国内评述美国对中国“文革”研究的著述却极为有限。本文试图系统详细地评介美国对中国“文革”的早期研究,即从 1966 至 1969 年——“文革”初期的三年里,美国如何对中国的“文革”做出反应,这包括:此间美国对“文革”起源的分析;随着“文革”的发展美国对中国局势的分析;美国对“文革”结局的猜测以及对华政策调整的思考。最后,根据前文的分析总结美国对中国“文革”研究的特征。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第一章,对“文化大革命”起源的研究;第二章,对“文化大革命”进程的观察与评估;第三章,对“文化大革命”结局和影响的分析与预测;结论。 引言中,作者对美国的中国“文革”研究作了综述性的介绍。作者指出,美国对中国“文革”的研究是各种复杂观点的综合体,包括美国政府、思想库以及大学里的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大体从这些角度出发,作者对美国的中国“文革”研究进行了宏观的介绍。在这部分里,作者还对本选题的意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作了说明和解释。 第一章是对美国如何分析“文革”起源的较为深入的探讨。作者总结了美国官员对“文革”起源的解释:权力斗争;意识形态清洗;政策之争;以上观点的综合。有关美国学术界的解释,作者总结了六种学说:1、中共内部威胁说;2、中共外部威胁说;3、毛泽东的继承人之争说;4、“王朝末日”说;5、毛泽东的个人因素说;6、社会主义发展之必然说。作者认为,美国学者的这些学说并非孤立地存在,在解释“文革”时,美国学者往往会追溯“文革”前十年的历史,试图找出“文革”爆发的深层原因,而无论哪种解释在强调某一方面的原因的同时,也一般并不否认其它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二章中,作者对“文革”初期,美国所观察到的有关中国局势发展的主要事件和问题如何进行评估做了论述。这包括美国对红卫兵运动的评析,有关红卫兵运动发生的两种解释是:自上而下的毛泽东发起的群众运动;自下而上自发的群众运动;对“文革”中主要派别的分析,美国官员认为中共领导人分为:“毛派”、“反毛派”和以周恩来为代表的“温和派”;对“文革”发展趋势的评估,美国人认为,军队在“文革”的混乱中起着稳定局势的作用。 第三章中,作者评析了美国官员关于“文革”结局的种种预测,指出他们判断中的错误。美国官员曾经预测了“文革”的三种结局,但无一言中。在此章中,作者还在回顾“文革”前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础上,论述了“文革”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再思考。本文结论中,作者总结了美国对中国“文革”研究的十点特征。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一) 美国的中国“文革”研究概述

(二) 本选题的内容和意义、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一、对“文化大革命”起源的研究

(一) 美国官方的研究与分析

(二) 美国学术界的争论

(三) 对“文革”起源研究的深入思考

二、对“文化大革命”进程的观察与评估

(一) 对红卫兵运动的评析

(二) 对“文革”中主要派别的分析

(三) 对“文革”进程和发展趋势的评估

三、对“文化大革命”结局和影响的分析与预测

(一) 预测结局

(二) 分析“文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 分析“文革”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发布时间: 2005-07-07

标签:;  ;  ;  ;  

美国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研究(1966—1969)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