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8月18日的钱塘江潮水最壮观?

为什么8月18日的钱塘江潮水最壮观?

一、钱塘江潮何以八月十八最壮观?(论文文献综述)

韦敏珠[1](2021)在《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盛唐江南山水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盛唐山水诗创作硕果累累,涉及到了关中、中原、巴蜀等广大地域,而江南山水出现的频率之高尤为引人瞩目。本文根据陈贻焮先生《增订注释全唐诗》一书,统计出盛唐江南山水诗共365首,足可见其数量之丰富。盛唐江南山水诗与地理有密切的关系。这些诗歌在描绘山容水态的同时,折射出了当地的地方文化,呈现出多样的艺术风格,其地理性与空间性也丰富多彩,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加以考察,显然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些作品的特点,更好地把握其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绪论部分对本文的几个重要概念“文学地理学”、“盛唐”、“江南”、“山水诗”作了界定,阐述了本选题的意义及相关研究概况,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一章考察盛唐江南山水诗的作者占籍和创作地点分布。通过对盛唐江南山水诗作者的籍贯进行统计,发现江南本籍诗人创作的江南山水诗数量远远少于外籍诗人所作同类作品。究其原因,盛唐江南籍诗人本身数量较少,有的作者长期活动于北方,以及诗人对家乡景致的审美疲劳等因素,应该与本地诗人留下的江南山水诗数量较少有关;盛唐文士的漫游之风,江南曾为失意文人的安身之所,异地景色给外地诗人带来了新鲜感则当与外籍诗人创作江南山水诗较多有关系。盛唐江南山水诗的创作地点分布也不平衡,经统计,岳州、宣州等地留下的诗歌最多,杭州、潭州等地次之,邵州、福州等地的诗歌数量为零。产生江南山水诗较多的各州有着知名的河湖山川,便利的交通,悠久的历史,迁谪之地,亲友所在或漂泊之所这些共同之处,这与它们多次被写入江南山水诗当有关系。而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等原因则与漳州、连州等17州的诗歌数量为零密切相关。第二章讨论盛唐江南山水诗中的名山胜水。在盛唐诗人的笔下,被描写得最多的要数庐山和洞庭湖,其次为金陵与京口、杭州与永嘉、秋浦与当涂等地的山水。庐山襟江带湖、峻秀两得的景色吸引了大批的盛唐诗人登临赋诗,香炉峰、瀑布、鄱阳湖均出现在了江南山水诗里,庐山因诗人的足迹与作品被赋予了诗情画意,而这些诗歌的影响也成为了历代庐山山水诗之最。洞庭之名自屈原始,盛唐张说、孟浩然、杜甫等江南山水诗人都在诗中描绘了洞庭景色,洞庭湖浩大的水势、阔大的湖面以及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湖畔有楼的景致都在诗歌中得到了多角度的展现,令人难忘。六朝历史给金陵山水涂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但在自然层面上,金陵山水还是那般清丽秀雅,因此在江南山水诗里,金陵既有落寞萧索的一面,又有明丽清新的一面。京口山海相连的壮丽景色、繁忙的西津渡以及北府兵光辉的历史都被写进了江南山水诗里,京口因此超越了自然地理而成为了一处富含人文意蕴的地方。杭州的钱塘潮宏伟壮观,名扬四海,盛唐时李白、孟浩然等诗人都在诗歌里描写了这一景致。同时,灵隐寺与天竺寺清寂绝俗的景色也受到了盛唐诗人的青睐,崔颢、陶翰、李白等都留下了作品。永嘉走入文学世界始于谢灵运,盛唐孟浩然、张子容接续谢公之笔,不仅刻画了永嘉带山临海的清逸之景,还在其中融入了二人的情谊。秋浦与当涂的景色主要体现在李白的诗歌里,秋浦的秀水青山以及水乡的采菱风俗、青年男女的情意都在《秋浦歌十七首》中得到了表现。浪险水疾的横江、柔美恬静的姑孰都是当涂之景,太白的诗歌对此都有描绘。第三章探究盛唐江南山水诗的思想意趣与地方文化的关系。盛唐江南山水诗涉及到的地方有各自的地理特色与地方文化,它们影响了诗人的审美取向与情感态度,从而使得诗歌的思想内涵带上了地方文化色彩。庐山兼有佛道文化,庐山的佛教文化经过慧远与朝廷、士大夫的努力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盛唐孟浩然、王昌龄的作品不仅描绘了庐山的景色,还涉及到了庐山的佛教文化。庐山的道教文化同样渊源颇深,既出现了陆修静、李腾空等着名道士,又有太平宫、木瓜洞等知名道观,李白的庐山诗在表现庐山的道教文化方面最为突出,其诗意境缥缈清虚,并透露出了诗人羽化登仙的愿望。巫风与湘妃神话以及由湘妃衍生而出的斑竹传说是楚文化的鬼神崇拜在洞庭地区的表现,洞庭山水诗的神秘、仙灵气息,以及诗中弥漫的哀愁当受到了这一影响。江左的山水文化传统由谢灵运、鲍照等人奠定发展,吴越山水因他们的歌咏而誉满天下,盛唐綦毋潜、贺知章等诗人继承了江左的山水文化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吴越山水之清丽明秀在其笔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宣州山水的清幽哀愁基调来自于谢朓,但他在宣州也有游山乐水的时候,盛唐李白、谈戭的诗歌受到了清幽一面的影响,张旭的作品表现了怡情山水的一面。第四章剖析盛唐江南山水诗的空间建构方式。盛唐江南山水诗具有丰富多样的地理空间,而且空间结构不拘一格。时空组合方面,庐山、洞庭湖、吴越山水、宣州山水与春夏秋冬及晨昏昼夜呈现出了不同的组合方式。空间转换上表现为四种方式,即随视线转移,随行踪迁移,随情思延伸,组合转换。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了总结。盛唐江南山水诗有着鲜明的地域色彩,这在诗歌的山水描写、思想意趣表现以及文本地理空间建构上均有体现。本文通过对盛唐江南山水诗的文学地理学观照,力图呈现这些作品的地理性与空间性特征,希望能以此拓展盛唐山水诗的研究视野,为唐诗地理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王赛男[2](2021)在《阮元诗歌笺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乾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阮元在经学、金石考据等方面的成就非常突出,其创作的诗歌在清代诗歌发展中亦独树一帜,数量衆多,特色鲜明,但当前学界对阮元诗歌研究及艺术成就的认识尚且不足,故本文以中华书局1993年邓经元点校本《揅经室集》为底本,校以《文选楼丛书》本,对其中阮元诗卷部分进行笺注,同时参考学者颜建华的1佚成果,从《清代名人墨迹》《长离阁集》以及《扬州北湖续志》中补入佚诗共12首,以期为学界研究阮元之诗提供一个较为完备的笺注本。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主体部分为笺注。一、前言。该部分先是介绍阮元生平与着述,总结其在经学、史学、金石学以及文学四个方面的成就,以期对阮元本人及学术成就有全面的了解。然後《揅经室集》的版本流传情况,说明所选用的底本与参校本的缘由。其次介绍当前学界对阮元诗歌的研究现状,详细列举这一领域内的学术成果,并予以适当评述。最後论述阮元诗歌创作和理论中所体出的“真厚和雅,雅正为宗”的诗学思想的渊源及内涵,从丰富的诗歌内容、多样的语言形式以及典雅的艺术风格这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对阮元诗歌所体现出的诗学思想作出深入分析,对其诗歌的成就给予客观评价。二、凡例。该部分介绍本次笺注所使用底本与参校本、学界1佚成果以及笺注的内容与形式。三、笺注。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将阮元诗歌内容完整呈现,对其中的重点字词进行笺注,力求详尽。凡人物、地名、史实、典故等均加笺注,疑难或重点字词亦有注释。凡异体、俗体字等,径改为通用字。所引书籍一律注出篇名。本文在对阮元诗歌作系统而全面的笺注基础上,结合阮元诗学思想的根源和内涵,来论述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做到诗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丁三川[3](2021)在《南宋钱塘观潮题材团扇山水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针对南宋钱塘观潮题材团扇山水画展开的专门研究。文章首先梳理钱塘观潮活动形成及发展情况,并以南宋时期为例,对钱塘观潮活动的基本内容作以介述。进而,则分别从南宋当代钱塘观潮活动之兴盛及画扇艺术之风行两方面入手,对南宋钱塘观潮题材团扇山水画问世之缘由展开探究。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存世五件南宋钱塘观潮题材团扇山水画作品作以概说,并假以笔墨风格分析之方法,将其中三件作品之创作年代重新推订。与此同时,对以往研究中针对个别作品存在的争议问题重新审视并加以探讨。暨此,本文认为,尽管南宋钱塘观潮题材团扇山水画作品存世数量颇为有限,但在这些作品之背后,显然存在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而它几乎贯穿于南宋一朝之始终。其后,文章藉由读图析画之方式,对传世南宋钱塘观潮题材团扇山水画所呈现出的两种最具特殊性的布置方式作以解读。并透过对存世五种画本画艺布置的比对分析,指出钱塘观潮题材团扇山水画在南宋当代至少形成了两类布置程式,其中之一于南宋前期便已趋成熟,在经历长期之发展演变后,直至元代仍有余续。最后,文章对南宋钱塘观潮题材团扇山水画之作品意涵展开探研。透过对以往论者观点的考察、梳理与分析,本文认为,将南宋钱塘观潮题材视为一类“爱国题材”,系为后世论者递次生发的画史想象。同时认为,凝结着画家对于钱塘江大潮奇绝伟观及钱塘观潮活动热烈景象之追忆与想象的南宋钱塘观潮题材团扇山水画,其实质是一类流行于南宋时期的中秋节节令绘画,它以政府大力倡导并由南宋皇室亲自参与其中的大型节令风俗文化事项——农历八月中秋时节之钱塘观潮活动为蓝本,广泛流行于南宋临安地区的各个社会阶层之中,是一类特定时间与空间的绘画,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作品本身未必包含更深层次的政治寓意。

郭婷[4](2020)在《张际亮诗文研究》文中指出张际亮是近代鸦片战争爱国诗潮中的代表性作家,现存诗歌达三千首以上,尤其是鸦片战争前后创作的诗歌格外引人注目。另外,张际亮还作有六卷文以及其他杂着、日记等。但是与突出的创作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研究的薄弱与不足。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张际亮的生平、交游、着述、文学思想以及诗歌、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等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论析,以期拓展和深化张际亮及其诗文的研究,进而对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潮研究乃至整个近代文学的研究有所助益。本文的绪论部分对张际亮及其诗文的研究历史进行了梳理,并说明了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主体分为五章:第一章对张际亮的生平、交游及着述分节论述。生平一节主要围绕张际亮不同的人生阶段展开。交游一节突出展现了张际亮广阔的交游格局,他既与不同层次、不同国别的文人进行诗文唱酬,又参加过大型的群体唱和,这样层次丰富的交际活动大致描摹了当时底层文人的交游状况。着述一节简要介绍了张际亮的诗歌、散文、词以及其他杂着的整体创作情况。第二章首先从诗学取向与文章渊源角度揭示了张际亮的诗文创作背景,然后针对他的诗学思想展开细致研讨,为后面章节的诗文创作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从即事感怀诗、山水纪游诗、咏史怀古诗、题赠送别诗以及题画诗共五个方面对张际亮诗歌的思想意蕴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旨在探索特殊时代背景下诗人的创作路径和心路历程。第四章对张际亮诗歌的艺术特征予以归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风格豪放,沉雄悲凉;手法多样,长于白描;语言质朴,感情充沛;诸体兼备,善用组诗,藉以深入挖掘张际亮诗歌的艺术价值。第五章对张际亮的散文进行探讨,主要分为文体内容与写作特色两个方面。从文体内容角度看,张际亮的散文可分为古文、骈体文以及辞赋三大类,其中尤以古文最为典型,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第一种是传记、寿序与墓志,第二种是游记,第三种是序跋,第四种是书牍。而从写作特色角度看,他的散文主要有三大特点:直面现实,针砭时弊;观点鲜明,论证严密;以情纬文,真挚动人。结语部分概括总结了张际亮的诗文创作在近代文学史上特别是在鸦片战争爱国诗潮中的地位与影响。

罗方舟[5](2020)在《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湖文学经过了元明时期的复苏发展,到清朝一代,在朝局时代的稳定下衍生出强劲有力的发展势头,展现出以诗歌为主,词、曲、文赋、传奇、小说次之的多元繁荣发展趋势。其中,杭州诗人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诗歌创作氛围浓郁的地域文化环境,对西湖进行了全方位、多方面的吟咏书写,在西湖文学史和西湖诗歌史中皆具有独特且重要的存在意义。本文拟以“杭郡诗辑”系列中所涉及的杭州诗人为主体,辅以《清代诗文集汇编》中的诗歌选集,对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歌进行一定的探索研究。本文拟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节从大体上论述清代杭州西湖诗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并回溯历代西湖文学的发展演变,并明确西湖诗研究的定义和范围。第二章以宏观视角叙述清代杭州西湖诗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原因。第三章具体到清代杭州西湖诗歌的每个发展阶段及其代表诗人,并择重具体分析典型诗人的西湖诗作。第四章以清代杭州特殊的西湖诗人群体为论述对象,阐述方外、闺秀、驻守这三个诗人群体的西湖创作。第五章以西湖诗题材所呈现出的变化为讨论对象,分论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在山林、僧禅、西溪这三个方面所展现出的新变化。第六章综合回顾总结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创作的整体情况,并对其所展现的意义价值、历史定位进行总结评价。

敖红艳[6](2019)在《明代中后期(1506-1644)江南地区旅游活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代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朝代。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业日益繁荣,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迹象。在文人士大夫的带动下,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生活方式,得到世人的一致推崇,以致于明代中后期社会上形成了一股规模空前的大众化旅游热潮,这也使得中国古代旅游达到了另一个巅峰。而江南地区由于地理条件优越、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等因素,其旅游活动最为发达。从旅游主体看,明代中后期,由于旅游活动在江南地区更加普及化、大众化,使得这一时期旅游者的构成更加多元化,除王公贵族、文人士大夫外,商人、市民、僧侣等也纷纷加入到了这股旅游热潮当中,成为客源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文人士大夫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成为明代中后期旅游活动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妇女们也纷纷走出家门,参与到大众化旅游热潮中来,成为明代中后期旅游活动的特殊群体。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旅游活动的繁荣发展,相应地带动了交通运输业、旅馆业、饮食业、娱乐业、图书出版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一方面,驿道、大运河的修建,使得江南地区以南京为中心形成了沟通南北以及江南各地的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极大地便利了旅游者的出行。另一方面,随着出游人数的增多,也带动了与其相关的食宿业、娱乐业等行业的发展,旅馆、茶楼、酒肆、戏园等数量繁多,遍布各地,服务热情,经营方式多样,满足了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另外,专门为往来旅游者及客商等提供旅游服务的牙家及导游的出现,也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旅游活动的兴盛及其商品化倾向。与此同时,明代中后期江南旅游活动的发展还导致了旅游文学创作的繁盛,一大批旅行家们在其旅游文学作品中对旅游思想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这不仅丰富了我国旅游文化的内容,而且还对后世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上可知,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对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关注明代旅游活动的研究,研究方法和角度多种多样,但是尚未对其做出系统、深入、整合性的研究。本文将以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的旅游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明代中后期江南旅游活动的各个要素,以期能拓宽明史研究的范畴,同时也为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历史借鉴和有益启示。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叙述写作缘起、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的研究范围、研究目标及方法,并最终总结归纳创新点和难点。第一章从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四个方面分析阐述明代中后期旅游活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原因。第二章全面总结分析了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旅游者的构成及其旅游动机。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旅游活动的主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王公贵族、文人士大夫、宗教人士这些特权阶层,而是几乎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甚至于乡村居民也参与到旅游的浪潮之中。与此同时,不同的旅游活动主体的旅游动机也不尽相同。第三章重点论述了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与旅游相关的交通、食宿、娱乐等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它们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主要以明人文集、游记等为史料基础,对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情况进行梳理归纳。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并秉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明,成就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名山大川、亭台楼阁、庙宇古迹等等都对旅游者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怀古名句、山水诗文更是激发了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第五章对明代中后期在旅游思想领域取得较高成就的几位江南旅游家的旅游思想进行了分析论述。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涌现出了一大批着名的旅行家以及以撰写纪游文学出名的诗人与作家,他们在观赏、游览的过程中,也在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并且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旅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包含了他们丰富的旅游思想、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六章主要从对居民的影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分析、阐述了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旅游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魏素素[7](2019)在《元代西湖诗词文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仁宗延佑年间为界,将元代西湖诗、词、文作品划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对两个阶段内的西湖作家作品进行分类、论述。其中,笔者对玉山雅集作家群、西湖竹枝词创作作家群乃至各类同名诗题创作作家群特别加以观照,探究元代文人以西湖为题材的倡和活动。同时以两个阶段在相应文学样式创作上独具特色的作家作品为主,对作品的题材内容以及艺术特点进行分类、论述、总结。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究得出,元代西湖诗、词、文以其涵盖的山水胜迹、岁时节候、典型意象、酬唱赠答乃至立传作记等等丰富内容,较好地展现了元代西湖作家群体在纯文学与俗生活两个方面的具体情状。就纯文学而言,元代西湖作家于创作中形成了雅正、绮丽、冲淡的西湖诗风,豪壮清疏、伉爽明丽的西湖词风以及宗唐尊宋原则下多元多样的西湖文风。就俗生活而言,这些纷繁的西湖作品也较为直观地体现了西湖作家们的倡和、文书往来,展现了西湖作家群体的交游状况。由此可见,就地域文学而言,元代传统文学样式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移飞燕[8](2019)在《魏源诗文研究》文中指出魏源是近代着名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改革者和诗人,他的一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嘉道时期。历史的印记反映在魏源的诗文中,因而他的诗文大都是感时愤世、经世致用的篇章。他的诗文以鸦片战争为时代背景,以祖国的大好河山为吟唱对象,对晚清的思想界、文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学界对于魏源诗文的研究多侧重于山水诗和政治诗的探析,本文旨在全面考察魏源及其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诗和文进行全面的研究,把握其诗文的艺术特征,以期对魏源的诗文概貌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本文绪论包含选题缘由和研究现状两个部分。第一章按照魏源的人生经历分别从生平和交游两个方面对魏源生平进行剖析;第二章结合嘉、道时期的文学思潮来探究魏源的文学思想。第三章论述魏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魏源的诗歌创作内容广泛多样,主要有山水诗、政治诗、忧患诗、赠答诗、禅趣诗。其诗歌具有生动鲜明、雅俗并重的诗歌风格,众体兼备、组诗众多的诗歌形式,雄奇奔放、气势磅礴的诗歌境界,寓情于景、细致精微的表现手法,质朴自然、不加雕琢的诗歌语言等整体特色。第四章论述魏源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魏源散文的内容主要有政论散文、人物传记、山水游记、学术随笔四大类,同时具有立意深刻、切中时弊,旁征博引、大量用典,深入浅出、明晰通达等艺术特色。总体来说,魏源的诗文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值得关注。结语部分总结了魏源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刘羽佳[9](2019)在《苏轼的暮夜活动及暮夜作品的艺术表现》文中研究表明暮夜在人的心灵中具有独特性。北宋士大夫苏轼对于暮夜有特殊的偏好,喜好在暮夜中进行丰富多彩的暮夜活动,由此创作了大量艺术水准极高的暮夜作品。本文采用文本细读法、比较分析法、文学阐释法等研究方法对苏轼的暮夜活动及暮夜作品进行研究。研究苏轼的暮夜活动及暮夜作品,不仅能深化对苏轼个人生活、心灵和思想的理解,还能为宋代的日常生活研究提供新的材料,更能弥补学界在研究暮夜文学时对其关注不够的遗憾。全文共分成四章。第一章从社会背景、历史传统以及个人因素对苏轼暮夜活动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以此作为大背景来讨论苏轼的暮夜活动。第二章从夜饮、夜行、夜值、夜游、夜中观景及其他日常娱乐生活活动六个方面切入,整体呈现出苏轼丰富多彩的暮夜活动面貌,以及他在此过程中活跃亢奋的状态特点。第三章则在苏轼丰富多彩的暮夜活动的基础上,以其白昼中的情感与表现为参照,探索其幽微复杂的心灵世界,得出其在夜晚的心灵更加敏感纤细,并伴随有放大情绪的趋势,有时表现为欢喜快乐的情绪大大增强,或是愁苦寂寥的情绪更为强烈。此两种情绪对苏轼之影响多限于一时,乐观旷达的苏轼最终能将这两种极端的情绪平衡调和,从中超脱旷达出来,最终产生闲适归隐的情感。第四章对苏轼暮夜活动的产物——暮夜作品中的艺术表现进行探析,通过对丰富多彩的感官感知体验的描摹、暮夜意境的营造、暮夜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这三个方面的深入分析,揭示出苏轼在暮夜作品创作中的艺术特色。

陈思晗[10](2019)在《康熙、乾隆南巡诗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康熙和乾隆既是政绩卓着的帝王,也是作品斐然的诗人,又同以南巡之举闪耀于历史长河,六度南下期间,他们都创作了数量可观的诗歌。康、乾二帝相似之处颇多,但南巡诗也存在诸多差异,不可同一而论。目前学术界关于康、乾南巡诗歌比较研究的相关成果较少,未能引起重视。本文以南巡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康、乾二帝的南巡诗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研究南巡诗歌辑录现状、作品文本,旨在剖析二人的诗歌创作心态、诗歌主旨情感、审美取向以及价值影响的异同,将康、乾南巡诗放到文学发展史中纵横考量,为清代文学研究提供一种新角度。环境直接影响诗人心态和诗歌创作,因此论文的第一部分考察了康熙和乾隆南巡诗创作背景的异同。首先我们从介绍康、乾生平切入,不同的生存和成长环境铸就了二帝不尽相似的个性和为政理念,形成了影响二帝诗歌创作的内部因素。就外部因素而言,社会的繁荣和江南的特殊氛围直接为康、乾营造了诗歌创作的环境,而康、乾对江南的不同态度,南巡目的之异同,举措的共性与个性,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两人的诗歌创作。文献是诗歌文本研究的基础,论文的第二部分对康熙和乾隆现存的南巡诗歌进行考索。康熙和乾隆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才能,喜好作诗,所作诗歌皆辑录成册。经过考据创作年份,梳理流传情况,比较多种版本以及辑佚,可得出目前康熙南巡诗存有237首,乾隆存有3622首。第三章展开诗歌文本细读,比较康、乾南巡诗内容及情感的异同。康、乾在南巡过程中都以纪游、恤民、安澜、察吏等为主题创作了诗歌,体现出心系痌瘝的意识和抚临天下的气概。另一方面,康熙和乾隆的南巡诗也彰显出不同的情与志。较之康熙,乾隆更为欣赏和倾慕江南文化;在赐予官员的诗歌中,康熙多传递嘉勉与鼓励,乾隆则偏向训诫;乾隆的阅武诗不仅数量远超康熙,更在承平思危的基础上炫耀武力,表现出一统天下的豪情,同时也给人以盛气凌人的压迫感;与康熙在诗中始终自警不同,乾隆在后期的南巡诗中显露出明显的骄矜之情;康熙和乾隆也分别在诗中抒发了爱子和孝亲两种不同的情感。康熙爱子是因为太子承担着继承宗族与维持国家稳定的重要角色,培养接班人也是君王重要的任务之一。乾隆孝亲则是在标榜儒家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同时以此为借口,趁机到江南逍遥。文章第四部分主要比较康、乾南巡诗的艺术特色。首先我们从诗歌题材、体裁、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诗歌风格五个方面,归纳出康、乾二人南巡诗题材广泛、诗体相近、序注并用、以诗纪事、气魄雄浑的相同艺术特征。同时,二者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乾隆比康熙更重视诗之功用,南巡诗歌的说教色彩浓厚;乾隆的诗歌语言上比康熙更为讲究,更多人为的雕琢与求新求异;诗歌形式上,与康熙相比乾隆也多喜追和前人,前后情感的变化也更为显着。在横向比较康、乾南巡诗的同时,论文的第五部分主要从社会学和文学史角度,纵向考量二者的价值和影响。在影响方面,康、乾作为封建社会的集权者,他们在南巡诗中所体现出来的理念、情感和态度对当地官吏、百姓及江南士林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乾隆更是以自己的诗歌创作树立了官方文学风尚,直接以皇权干预当时江南士林文学的发展走向。在价值方面康、乾的南巡诗都较完整的记录了二帝言行踪迹,展现出清朝江南地区的人文风貌,具有一定的史学和社会学价值。同时康、乾南巡诗作为帝王诗,在内容风格、思想观念上也自成一体、独具一格,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二、钱塘江潮何以八月十八最壮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钱塘江潮何以八月十八最壮观?(论文提纲范文)

(1)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盛唐江南山水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文学地理学的视野与本选题的意义
    二、有关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盛唐江南山水诗的作者占籍与创作地点分布
    第一节 盛唐江南山水诗作者的占籍
    第二节 盛唐江南山水诗创作地点的分布
第二章 盛唐江南山水诗中的名山胜水
    第一节 庐山
    第二节 洞庭湖
    第三节 金陵与京口山水
        一、金陵山水
        二、京口山水
    第四节 杭州与永嘉山水
        一、杭州山水
        二、永嘉山水
    第五节 秋浦与当涂山水
        一、秋浦山水
        二、当涂山水
第三章 盛唐江南山水诗的思想意趣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第一节 盛唐庐山诗的佛道色彩与庐山文化
        一、盛唐庐山诗的佛教色彩与庐山佛教文化
        二、盛唐庐山诗的道教色彩与庐山道教文化
    第二节 盛唐洞庭诗的仙灵色彩与楚文化鬼神崇拜
    第三节 盛唐吴越山水诗的清丽秀美风格与江左山水文化传统
    第四节 盛唐宣州山水诗的清幽愁绪与“谢宣城”的诗歌遗产
第四章 盛唐江南山水诗的空间建构方式
    第一节 盛唐江南山水诗的时空组合方式
        一、庐山与春夏及清晨白昼的组合
        二、洞庭湖与秋天及白昼的组合
        三、吴越山水与春秋及昼夜晨昏的组合
        四、宣州山水与秋天及昼夜的组合
    第二节 盛唐江南山水诗的空间转换
        一、随视线转移
        二、随行踪迁移
        三、随情思延伸
        四、组合转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盛唐江南山水诗一览表
硕士期间成果
后记

(2)阮元诗歌笺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阮元生平与着述
    (二)版本流传
    (三)阮元诗歌研究现状
        1.诗歌整理
        2.诗歌内容与艺术分析
        3.诗学思想
    (四)“真厚和雅,雅正为宗”的诗学思想及艺术特色
二、凡例
三、笺注
    (一)《琅嬛仙馆诗略》(《揅经室集》四集诗卷一)
    (二)《文选楼诗存》(《揅经室集》续集卷五)
    (三)补遗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南宋钱塘观潮题材团扇山水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何谓“钱塘观潮”
    (一) 钱塘观潮活动形成与发展之概况
    (二) 钱塘观潮活动之基本内容——以南宋时期为例
二. 南宋钱塘观潮题材团扇山水画问世缘由之探究
    (一) 南宋时期钱塘观潮活动之兴盛
    (二) 南宋时期画扇艺术之风行
三. 南宋钱塘观潮题材团扇山水画作品概说暨相关问题之再审视
    (一) 李嵩(传)《月夜看潮图》团扇
    (二) 苏博本佚名《钱塘观潮图》团扇
    (三) 波士顿本佚名《观潮图》团扇
    (四) 密歇根本佚名《钱塘观潮图》团扇
    (五) 大都会本佚名《钱塘观潮图》团扇
    (六) “夏珪《夜潮风景图》团扇”
四. 南宋钱塘观潮题材团扇山水画布置方式暨布置程式之探研
    (一) 斜向平行结构之布置
    (二) 笔墨虚实关系之转换
    (三) 南宋钱塘观潮题材团扇山水画布置程式之解读
五.南宋钱塘观潮题材团扇山水画作品意涵之再省思
    (一) “爱国题材”作为后世论者画史想象之辨析
    (二) 节令文化视角下的南宋钱塘观潮题材团扇山水画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
    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展览及获奖

(4)张际亮诗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张际亮研究综述
    二、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 张际亮的生平、交游与着述
    第一节 张际亮的生平
        一、幼年岁月:家贫身孤,志存高远
        二、青年时代:求师问教,勤学不倦
        三、壮年时期:屡试不中,仕途困顿
        四、游历时光:模山范水,伤时忧国
        五、盛年而逝:义救姚莹,病故他乡
    第二节 张际亮的交游与唱和
        一、高官显宦
        二、交心知己
        三、同龄故交
        四、朝鲜诗友
        五、群体雅集
    第三节 张际亮的着述
第二章 张际亮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诗学取向与文章渊源
        一、诗学取向
        二、桐城渊源
        三、学术背景
    第二节 诗学思想
        一、诗歌创作观
        二、诗歌鉴赏论
        三、诗歌雅俗观
第三章 张际亮诗歌的思想意蕴
    第一节 即事感怀诗
        一、忧民伤时
        二、寄怀抒愤
        三、怀乡思亲
    第二节 山水纪游诗
        一、山川洞瀑
        二、寻常景物
    第三节 咏史怀古诗
        一、表达历史感慨
        二、抒发自我怀抱
    第四节 题赠送别诗
        一、赠别之作
        二、奉酬之作
    第五节 题画诗
第四章 张际亮诗歌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风格豪放,沉雄悲凉
    第二节 手法多样,长于白描
    第三节 语言质朴,感情充沛
    第四节 诸体兼备,善用组诗
第五章 张际亮散文的文体内容与写作特色
    第一节 张际亮散文的文体内容
        一、古文
        二、骈体文
        三、辞赋
    第二节 张际亮散文的写作特色
        一、直面现实,针砭时弊
        二、观点鲜明,论证严密
        三、以情纬文,真挚动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1.1 对西湖诗歌的综合研究
        1.1.2 对西湖诗人的个案研究
    1.2 论文选题的意义及界定范围
        1.2.1 杭州与西湖
        1.2.2 关于清代杭州的西湖诗
        1.2.3 关于清代杭州诗人的西湖诗创作
        1.2.4 关于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的定义和范围
第二章 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的时代背景
    2.1 富足丰饶的繁华之地
    2.2 地域、王朝共同作用下的文化氛围
    2.3 康、乾两帝南巡游湖的名人效应
第三章 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的演变发展
    3.1 清代前期杭州诗人的西湖诗
        3.1.1 沈峻曾、张贲孙等遗民诗人的西湖诗
        3.1.2 “西泠十子”的西湖诗
        3.1.3 其他诗人的西湖诗
    3.2 清代中期杭州诗人的西湖诗
        3.2.1 厉鹗的西湖诗
        3.2.2 杭世骏、周京等南屏诗人的西湖诗
        3.2.3 吴颖芳、吴锡麒的西湖诗
        3.2.4 朱彭、宋大樽的西湖诗
        3.2.5 其他诗人的西湖诗
    3.3 清代后期杭州诗人的西湖诗
        3.3.1 陈文述的西湖诗
        3.3.2 吴兆麟的西湖诗
        3.3.3 胡凤丹、丁丙的西湖诗
        3.3.4 其他诗人的西湖诗
第四章 清代杭州西湖诗的特殊诗人群体
    4.1 杭州方外诗人
    4.2 杭州闺秀诗人
    4.3 杭州驻防诗人
第五章 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的题材新变
    5.1 人迹入山林
        5.1.1 吴山
        5.1.2 凤凰山
        5.1.3 宝石山、葛岭
        5.1.4 丁家山、天竺山、风篁岭
    5.2 寻僧叩庙去
        5.2.1 访僧
        5.2.2 叩寺
        5.2.3 奇景
    5.3 泛舟西溪里
        5.3.1 西溪探梅
        5.3.2 秋雪白芦
        5.3.3 林庄溪舍
第六章 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的价值与意义
    6.1 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的整体观照
        6.1.1 体裁、题材
        6.1.2 艺术风格
        6.1.3 诗人类型
    6.2 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的意义价值
        6.2.1 对西湖的全方位诗意呈现
        6.2.2 对清代杭州诗人风雅的诗意呈现
    6.3 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的文学史定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明代中后期(1506-1644)江南地区旅游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价值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一)相关学术着作对明代旅游的研究
        (二)相关学术论文对明代旅游的研究
    三、史料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史料基础
        (二)本文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难点
        (一)创新点
        (二)难点
第一章 明代中后期江南旅游活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环境要素
        一、政治黑暗,士人失意
        二、政府控制力减弱,人口流动性增强
    第二节 经济环境要素
        一、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
        二、交通线路增多,交通工具改善
        三、旅游食宿条件改善
        四、出版印刷业发达
    第三节 社会环境要素
        一、社会风气渐趋奢侈
        二、传统生活观念转变
    第四节 思想环境要素
        一、新旧社会思潮交织碰撞
        二、旅游观念重新建构
第二章 明代中后期江南旅游者的构成及其旅游动机
    第一节 明代中后期江南旅游者的身份构成
        一、文人士大夫
        二、市民
        三、商人
        四、僧侣道士
        五、山人隐士
        六、乡村居民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江南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一、山水揽胜
        二、集会结社
        三、求适养性
        四、修禅礼佛
        五、科学考察
        六、庙会节庆
        七、朝拜进香
第三章 明代中后期江南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
    第一节 明代中后期江南的旅游交通
        一、江南旅游交通线路
        二、江南主要旅游交通方式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江南的旅游食宿接待设施
        一、官方旅游食宿接待设施
        二、民间旅游食宿接待设施
    第三节 明代中后期江南的旅游娱乐设施
        一、茶馆
        二、酒楼
        三、戏园
        四、青楼
    第四节 明代中后期江南其他旅游媒介
        一、江南的旅游向导
        二、江南的旅行服务商——牙家
        三、江南的旅游图书与手册
第四章 明代中后期江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第一节 江南旅游资源类型、特点及分布
        一、江南旅游资源的类型
        二、江南旅游资源的特点
        三、江南旅游资源的分布
    第二节 江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
        一、江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二、江南旅游资源的保护
第五章 明代中后期江南文士的旅游思想
    第一节 徐霞客的旅游思想
        一、游道“三德”
        二、生态旅游观
    第二节 王思任的旅游思想
        一、对旅游本质的思考
        二、对旅游类型的划分
        三、对旅游鉴赏的看法
        四、对旅游功能的认识
    第三节 袁宏道的旅游思想
        一、“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旅游文学观
        二、“恋躯惜命,何用游山”的旅游冒险观
        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旅游观
第六章 明代中后期江南旅游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明代中后期江南旅游活动对居民的影响
        一、为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其收入
        二、旅游消费成为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一个部分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江南旅游活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改变了政府的财政收支
        二、促进了社会旅馆业、饮食业的发展
        三、繁荣了城市休闲娱乐业
        四、刺激了旅游图书、出版业的兴盛
    第三节 明代中后期江南旅游活动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促进了江南社会旅游风尚的形成
        二、推动了旅游文学创作的繁荣与兴盛
    第四节 明代中后期江南旅游活动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一、为后世留下了众多旅游资源
        二、指导了后世的旅游思想行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一 明代江南区域图
附录二 明代中后期江南着名文士及其代表性游记
附录三 明人游具及其功能简表

(7)元代西湖诗词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第二章 元代西湖诗、词、文作家研究
    第一节 杭州文人
    第二节 杭州方外人士
    第三节 寓居杭州作家
    第四节 任职杭州作家
    第五节 游历杭州作家
第三章 元代西湖诗、词、文作品的题材分类研究
    第一节 游览山水胜迹
        一 西湖
        二 孤山、南屏山、凤凰山等西湖周边山峰
        三 钱塘江
        四 旅途风景
    第二节 赞美岁时节候
        一 春
        二 夏
        三 秋
        四 冬
    第三节 咏唱典型意象
        一 花
        二 风、潮
        二 晴
        三 雨
        四 雪
        五 月
    第四节 进行文人酬唱赠答活动
        一 寄赠作品
        二 送别作品
        三 序跋作品
    第五节 直接描摹西湖的文赋
    第六节 应用文体中关于西湖的记载
        一 传状
        二 碑志
        三 哀祭
        四 奏议
        五 挽诗、应制诗与干谒诗
第四章 元代作家群体的西湖题材创作活动
    第一节 西湖竹枝词
    第二节 文人集会中的西湖作品:玉山雅集与同名诗题倡和
    第三节 元代西湖题画诗、题画词、题画文
第五章 元代西湖诗、词、文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 西湖诗风:雅正、冲淡、绮丽交错并存
        一 雅正之音
        二 冲淡之风
        三 绮丽之美
    第二节 西湖词风:苏辛与周姜的渐趋融合
        一 阔大宏远的北方西湖词
        二 秀丽和雅的南方西湖词
        三 豪壮清疏、伉爽明丽的西湖词风
    第三节 西湖文风:宗唐尊宋原则下的多元化文风
        一 前期:文风清雅自然、冲淡平和
        二 后期:经世致用与张扬性情并存
第六章 元代西湖诗、词、文的价值与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魏源诗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魏源的综合研究
        (二)关于魏源诗歌的研究
        (三)关于魏源散文的研究
第一章 魏源的生平与交游
    第一节 魏源的生平
        一、少年苦读,初涉学海
        二、几度入京,求学交友
        三、幕府生涯,经世致用
        四、简恕为政,造福一方
        五、暮年辞官,魂归净土
    第二节 魏源的交游
        一、学术导师
        二、幕府之主
        三、同道挚友
        四、革新志士
第二章 魏源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嘉道之际的文学思潮
        一、性灵余响
        二、学人之诗
        三、桐城诗派
        四、经世诗人
        五、爱国诗潮
    第二节 魏源的文学思想
        一、“贯经术、政事、文章于一”
        二、诗以言志,发愤而作
        三、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四、“变古愈尽,变民愈甚”
第三章 魏源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魏源诗歌的思想主题
        一、政治诗
        二、山水诗
        三、忧患诗
        四、赠答诗
        五、禅趣诗
    第二节 魏源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生动鲜明、雅俗并重的诗歌风格
        二、众体兼备、组诗众多的诗歌形式
        三、雄奇奔放、气势磅礴的诗歌境界
        四、寓情于景、细致精微的表现手法
        五、质朴自然、不加雕琢的诗歌语言
第四章 魏源的散文成就
    第一节 魏源散文的题材类型
        一、政论散文
        二、人物传记
        三、山水小品
        四、学术随笔
    第二节 魏源散文的写作特色
        一、立意深刻,切中时弊
        二、旁征博引,大量用典
        三、深入浅出,明晰通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苏轼的暮夜活动及暮夜作品的艺术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研究综述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本文研究思路及创新处
第一章 苏轼暮夜活动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一)坊市制度的崩溃
        (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节日习俗的影响
        (四)政府政策的鼓励
    二、历史传统
        (一)先秦时期
        (二)两汉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四)唐代时期
        (五)北宋时期
    三、个人因素
        (一)性好游玩,尤喜夜景
        (二)强烈的好奇心和向往自由的野性驱使
        (三)追求休闲娱乐和排解苦闷情绪的需要
第二章 苏轼的暮夜活动
    一、夜饮
        (一)宴饮、群饮
        (二)独酌
    二、夜行
        (一)无目的的轻松悠闲之行
        (二)为公务的辛苦悲凉之行
    三、夜值
    四、夜游
    五、夜中观景
    六、其他
        (一)作为文人的日常娱乐活动
        (二)作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第三章 苏轼暮夜活动中的心灵世界
    一、品而愈厚的欢喜快乐之感
    二、咀而益深的愁苦寂寥之情
        (一)仕途失意的悒郁
        (二)羁旅思乡的哀愁
        (三)相思离别的凄苦
    三、味而更明的超脱旷达之心
        (一)超脱旷达
        (二)闲适归隐
第四章 苏轼暮夜作品的艺术表现
    一、“五官”:丰富多彩的感知体验的描摹
        (一)巧用视觉
        (二)重用听觉
        (三)妙用嗅觉、肤觉
    二、暮夜意境:幽冷孤寂与清远明澈
        (一)幽冷孤寂
        (二)清远明澈
    三、“高士”:暮夜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康熙、乾隆南巡诗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价值
    二、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康、乾南巡诗的创作背景比较
    第一节 康、乾南巡诗歌创作的内部因素
        一、康、乾的个性特征
        二、康、乾的统治理念
    第二节 康、乾南巡诗歌创作的外部影响
        一、康、乾南巡的条件与动因
        二、康、乾南巡的主要目的与举措
第二章 康、乾南巡诗的文献考索比较
    第一节 康熙南巡诗歌的辑录现状
        一、康熙御制诗文献概况
        二、康熙南巡诗文献考察
    第二节 乾隆南巡诗歌的辑录现状
        一、乾隆御制诗文献概况
        二、乾隆南巡诗文献考察
第三章 康、乾南巡诗的主旨情感比较
    第一节 相似的君主意识与气概
        一、痌瘝一体、惠爱黎元
        二、阅视河工、治水安澜
        三、一览山水、心悦胜景
        四、考政察吏、端本清源
    第二节 不同的帝王个性与情志
        一、文化方面:康熙倾慕文风,乾隆惜才揽贤
        二、考吏方面:康熙喜勖勉,乾隆多苛责
        三、武功方面:康熙居安思危,乾隆威慑四方
        四、情感方面:康熙始终自警谨慎,乾隆后期骄矜自满
        五、儒家伦理方面:康熙爱子,乾隆孝亲
第四章 康、乾南巡诗的艺术特色比较
    第一节 康、乾南巡诗艺术特色之同
        一、题材方面:范围广泛、包罗万象
        二、体裁方面:诗体相同、近体为主
        三、表达形式:序注并用、浑然一体
        四、表现手法:以诗记事、叙议结合
        五、诗歌风格:诗近盛唐、气魄雄浑
    第二节 康、乾南巡诗艺术特色之异
        一、诗学观念:诗教观的差异
        二、语言方面:用语用韵的差异
        三、形式方面:追和前人的差异
第五章 康、乾南巡诗的影响与价值比较
    第一节 康、乾南巡诗的影响比较
        一、政治上:向下传达吏治观念
        二、民生上:树立爱民仁君形象
        三、文化上:转变江南文人心态
        四、其他影响
    第二节 康、乾南巡诗的价值比较
        一、史学价值
        二、文学价值
    第三节 世人对康、乾南巡诗的评价比较
        一、对康熙南巡诗的评价
        二、对乾隆南巡诗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康熙南巡诗篇目表
附录二:乾隆南巡诗篇目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钱塘江潮何以八月十八最壮观?(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盛唐江南山水诗研究[D]. 韦敏珠.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阮元诗歌笺注[D]. 王赛男.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南宋钱塘观潮题材团扇山水画研究[D]. 丁三川.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9)
  • [4]张际亮诗文研究[D]. 郭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歌研究[D]. 罗方舟.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6]明代中后期(1506-1644)江南地区旅游活动研究[D]. 敖红艳.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7]元代西湖诗词文研究[D]. 魏素素.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7)
  • [8]魏源诗文研究[D]. 移飞燕.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9]苏轼的暮夜活动及暮夜作品的艺术表现[D]. 刘羽佳.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10]康熙、乾隆南巡诗比较研究[D]. 陈思晗. 扬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为什么8月18日的钱塘江潮水最壮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