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与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与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论文摘要

全国性聋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显示,尽管遗传性耳聋具有广泛的遗传异质性,但大多数非综合征性遗传性耳聋仅由为数不多的几个基因突变所致,如GJB2基因、线粒体DNA基因、SLC26A4基因等,从而奠定了在中国开展耳聋基因诊断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催生出新的耳聋整体预防思路和方法。本课题致力于通过设计经济、高效、快速、高通量适合中国国情的耳聋基因诊断方法,为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耳聋基因诊断、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模式提供技术支持,使耳聋基因组研究所取得的伟大成果能够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临床遗传性耳聋病因学诊断和聋儿出生缺陷防控的实践,实现其“基础-临床”的顺利转化,从而推动国内临床耳聋基因诊断、遗传咨询和基于耳聋基因诊断的产前诊断工作的广泛开展,最终实现总体降低耳聋发生及出生缺陷的目标。本课题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收集到湖南地区一个表现为X-连锁或母系遗传方式的遗传性耳聋大家系,通过对这一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分子病因学研究,进一步探讨mtDNA突变同非综合征耳聋之间的关系,并为进行耳聋致病基因的功能研究打下了基础。本研究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PE-DHPLC技术快速检测中国人群非综合征型耳聋热点基因突变目的:建立针对中国人几种常见的遗传性耳聋基因型的基因诊断新方法。方法:PCR扩增的靶序列,经引物延伸,得到中国人非综合征性耳聋6个常见突变的特异性延伸片段(GJB2-235delC GJB2-299delAT、PDS IVS7-2A>G、PDS A2168G、mtDNA A1555G. mtDNA C1494T),用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延伸片段混合物,分离图谱可鉴定被检样本的基因型。结果:所选择的120例散发非综合征性耳聋样品的引物延伸变性高效液相色谱与经测序验证在结果吻合,前来遗传咨询的4个小家系的引物延伸变性高效液相色谱与测序结果亦相吻合,该法的准确率达100%。结论:该法是一种准确、高效的检测非综合征性耳聋基因突变的分析方法,可用于非综合征性耳聋基因及其他遗传疾病的诊断及遗传咨询。第二部分基因芯片技术在散发非综合征性耳聋基因诊断中的应用第一章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耳聋基因检测的可行性研究目的:分析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非综合征性耳聋基因检测的准确性,为建立新的基因检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122例散发的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进行芯片及测序的双盲检测实验,验证GJB2235delC在这些散发样本中的分布情况结果:随机选取的122例样本的GJB2235delC的芯片检测与测序结果基本吻合,该法的准确率达89.9%。结论:该款芯片具有快速、高通量、高准确性、等特点,适合于大样本量遗传性耳聋的基因检测。第二章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在散发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目的:应用Goldengate耳聋基因芯片检测散发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研究散发非综合征性耳聋的热点突变基因及耳聋基因位点的关联分析,为建立新的基因检测方法提供依据及模型。方法:对389例散发DNA样本(其中正常人DNA样本102例,散发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的DNA样本287例)进行芯片检测,应用关联分析研究耳聋及所选位点的相关性结果:6个位点WFS1Leu829Pro、GJB3Arg32Trp、OTOF IVS5+1、TMIE IVS2 2、PCDH15 3 BP DEL 5601 5603aac及SLC26A4Gly497Ser与耳聋的关联分析为负相关;rs4809261、rs7421943、MYH14Arg726Ser、TMPRSS3PRO404LEU、rs878042、COCHMET512THR、MYO3AIVS72、TMC1Tyr259Cys. GJB2Arg165Trp、rs10515535、rs568619、rs7600176、rs3664、WHRNIVS2+1、rs46791555及COL9A39BPDEL541549ggtccccca与耳聋的关联分析为正相关。结论:基因芯片技术的建立及成功运用是对聋病基因检测手段的创新和突破,同时表明NSHL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第三部分线粒体12SrRNA 1555A>G突变在一个中国耳聋大家系的特殊表现及分析目的线粒体突变是导致耳聋的重要原因,本文旨在探讨线粒体基因组1555A>G突变在一个中国耳聋大家系的特殊表现及分析。方法收集一遗传性耳聋大家系5代48人,提取样品DNA后,首先采用X-linkage连锁分析,未发现变异,再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家系成员进行线粒体全基因组、GJB2编码区及POU3F4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经过计算,连锁分析所有位点LOD值结果均小于1,不支持连锁;经mtDNA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12 SrRNA基因A1555G突变是此家系的唯一致病突变,同时患者均携带一新的变异14163C>T。结论线粒体A1555G突变是本家系耳聋的主要原因,环境因素及氨基甙类抗生素可能参与A1555G突变表型表达的调节,14163C>T为中国人群未报道新突变,可能对该家系A1555G突变所致耳聋的外显率及表型有影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运用PE-DHPLC技术快速检测中国人群非综合征型耳聋热点基因突变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研究对象
  • 2.2. 试剂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引物延伸/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检测原理
  • 3.2 扩增及延伸引物设计
  • 3.3 PCR扩增反应
  • 3.4 PCR产物纯化
  • 3.5 多重引物延伸反应
  • 3.6 DHPLC分析
  • 3.7 测序对照实验
  • 4 实验结果
  • 4.1 多重引物延伸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
  • 4.2 基因测序分析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第二部分 基因芯片技术在散发非综合征性耳聋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 第一章 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耳聋基因检测的可行性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在散发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G突变在一个中国耳聋大家系的特殊表现及分析'>第三部分 线粒体12SrRNA 1555A>G突变在一个中国耳聋大家系的特殊表现及分析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
  • 3 材料和方法
  • 3.1 仪器和试剂
  • 3.2 方法
  • 4 结果
  • 4.1 临床资料
  • 4.2 X-连锁分析结果
  • 4.3 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 4.4 GJB2及POU3F4测序结果
  • 4.5 PCR-RFLP对照实验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与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