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研究 ——基于创新教育的视角

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研究 ——基于创新教育的视角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生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本文以26所具有科学技术哲学博士授予权的大学的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培养方案为样本,从创新教育的视角对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进行研究,对当前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思考。本文采取哲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进行研究。通过对样本大学的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培养方案的部分培养环节具有明显的多元化趋势。例如,多种培养年限并存,研究方向的多样化等。这种多元化有利于各大学在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实现差异化的发展。而课程设置则较注重丰富性、前沿性和针对性;同时,我们也发现当前的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培养方案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培养目标的环节来看,部分大学的培养目标设置比较笼统,对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的各个培养环节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重视科研能力而忽视德、体方面的要求,且未体现对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进行文理交叉培养的重视;从培养年限环节来看,部分大学的培养年限仅为两年,且尚未实行弹性学制。而从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特点以及一些大学的培养年限改革中所走过的轨迹来看,似乎实行较长的培养年限并实行弹性学制更为合适;从研究方向来看,虽然非传统研究方向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但传统研究方向仍占重要地位,并且研究方向的设置总体上有与社会需求脱节之嫌;从课程设置环节来看,虽然本环节是各样本大学的培养方案中设置得最完整且最合理的部分,但多数样本大学对不同学科背景的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是否实行文理交叉培养以及是否需要补修相应的课程未作明确规定;而从其他培养环节的设置来看,各大学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同。部分大学在对培养方式、论文工作、能力训练等环节规定得较为详细,而多数样本大学对这些培养环节却规定得非常笼统,甚至有的大学的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培养方案中缺失这些环节。上述不足在我国当前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培养方案中可能是普遍存在的。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培养方案的以上不足,折射出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的培养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我国当前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的培养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未充分体现我国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的特点、培养过程的管理较粗放等。这些问题制约了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影响了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的培养质量。而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可能主要是因为:各大学对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理念不同;培养方案及各培养环节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同;对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的培养质量的控制和管理的理念不同;各大学拥有的学科资源不同。我们认为要提高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科学技术哲学未来的高层次人才对新形势的适应能力和对学术新领域的开拓创新能力,需要从采取以下思路和策略对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培养方案进行完善:一、培养方案应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促使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更好的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现状以及科学技术和社会前进的方向;二、培养方案要与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特点紧密结合,以培养知识结构合理、能力结构优化的硕士研究生;三、培养方案要与各大学所拥有的资源特色紧密结合,以培养具有差异化优势的科学技术哲学人才;四,要重视从结构上完善培养方案,制订结构完整、内容具体化、多元化的培养方案,实现培养方案的规范性和指导性与硕士生导师指导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在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的培养质量上实行规范化管理,以保障和提高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的培养质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相关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
  • 1.4.1 科学技术的概念和内涵
  • 1.4.2 哲学的概念和内涵
  • 1.4.3 科学技术哲学的概念和内涵
  • 1.4.4 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概念和内涵
  • 1.4.5 创新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 第2章 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研究述评
  • 2.1 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发展和研究生教育的简略回顾
  • 2.1.1 建国以前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
  • 2.1.2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 2.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 2.2 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 2.3 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的研究现状
  • 2.3.1 对国外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生的培养特点研究
  • 2.3.2 对国内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生培养特点的研究
  • 第3章 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比较和分析
  • 3.1 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
  • 3.1.1 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培养目标的概念和内涵
  • 3.1.2 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培养目标比较分析
  • 3.2 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培养年限的比较分析
  • 3.2.1 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及其变革
  • 3.2.2 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培养年限的比较分析
  • 3.3 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研究方向的比较分析
  • 3.3.1 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研究领域的演变
  • 3.3.2 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研究方向比较分析
  • 3.4 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 3.4.1 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课程设置概况
  • 3.4.2 学位课设置的比较分析
  • 3.4.3 非学位课设置的比较分析
  • 3.5 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培养方式的比较分析
  • 3.5.1 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概念
  • 3.5.2 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培养方式的比较分析
  • 3.6 学位论文工作要求的比较分析
  • 3.6.1 学位论文选题要求的比较分析
  • 3.6.2 学位论文撰写要求的比较分析
  • 3.6.3 学位论文答辩要求的比较分析
  • 3.7 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比较分析
  • 3.7.1 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要求
  • 3.7.2 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比较分析
  • 第4章 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结合不够紧密
  • 4.1.1 问题的表征
  • 4.1.2 原因分析及反思
  • 4.2 未充分体现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特点
  • 4.2.1 问题的表征
  • 4.2.2 原因分析及反思
  • 4.3 培养过程的管理较粗放
  • 4.3.1 问题表征
  • 4.3.2 原因分析及反思
  • 第5章 完善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策略
  • 5.1 培养方案应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 5.1.1 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的需求的变化
  • 5.1.2 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更好的反映科技和社会前进的方向
  • 5.2 培养方案应充分体现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特点
  • 5.3 充分利用所在大学的特色性资源实现差异化培养
  • 5.4 注重从结构上完善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培养方案
  • 5.4.1 制订结构完整的培养方案
  • 5.4.2 制订具体化、多元化的、各环节配套良好的培养方案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和获奖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第十四届书法硕士研究生进修班开班公告[J]. 中国书法 2011(05)
    • [2].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与学业拖延关系[J].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 2012(04)
    • [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访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康佳[J]. 中国研究生 2019(12)
    • [4].民族高校信息类硕士研究生过程培养体系现状与对策建议[J]. 新西部 2019(36)
    • [5].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以矿业工程学科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04)
    • [6].护理本科生备考硕士研究生期间自我控制力现状分析[J]. 卫生职业教育 2020(03)
    • [7].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思考[J]. 继续医学教育 2020(01)
    • [8].护理学在职硕士研究生跨专业学习态度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0(01)
    • [9].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产品开发能力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08)
    • [10].硕士研究生就业观结构的质性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0(02)
    • [11].福建省医疗机构对全日制护理学硕士研究生需求调查[J]. 中华护理教育 2020(01)
    • [12].硕士研究生对政治公共课满意度的调查——以某大学为例[J]. 现代交际 2020(06)
    • [13].创新理论驱动下农业硕士研究生创业教育路径探索——以湖南省三所本科院校为例[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0(03)
    • [14].关于硕士研究生选拔机制的新探究[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0(03)
    • [15].贵州省硕士研究生面众恐惧特点调查研究与分析[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9(09)
    • [16].辽宁:精准推进重点群体就业[J]. 人才资源开发 2020(09)
    • [17].英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就读体验的质性研究[J]. 名医 2020(08)
    • [18].新时代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14)
    • [19].渔业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究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29)
    • [20].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方案探索[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0(09)
    • [21].从实践中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高等传热学”课程的学习效果[J]. 科技与创新 2020(17)
    • [22].学科交叉技术创新平台在护理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教育 2020(08)
    • [2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源问卷的初步编制[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0(04)
    • [24].硕士研究生在线科研学习影响因素研究[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25].浅谈设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思维构建[J]. 设计 2020(19)
    • [26].基于航空特色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以南昌航空大学材料类硕士研究生为例[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7].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J]. 智库时代 2018(44)
    • [28].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思考[J]. 教育现代化 2018(48)
    • [29].我国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要[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 [30].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适应性研究——以贵州财经大学为例[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9(02)

    标签:;  ;  ;  ;  

    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研究 ——基于创新教育的视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