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牦牛与成年黄牛肺微血管构筑特征的研究

不同年龄段牦牛与成年黄牛肺微血管构筑特征的研究

论文摘要

运用血管铸型技术和扫描电镜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180日龄牦牛、成年牦牛和成年黄牛肺微血管的构筑特征,并与1日龄牦牛肺微血管的构筑特征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牦牛肺微血管的构筑既有各自的一些特点,也有许多共同特点;成年牦牛与成年黄牛的肺微血管构筑也存在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180日龄牦牛肺胸膜面具有疏密程度不等的两层血管网。浅层的血管网稀疏,深层的胸膜下微血管网致密。胸膜面浅层的血管可以跨越两个或多个肺小叶表面,浅层的血管可与小叶间隔的微血管之间相互移行;由微血管网形成的肺小叶的轮廓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小叶间隔的深度也有所不同;胸膜下微动脉可根据逐级分支的顺序将其分为微动脉、终末微动脉、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和毛细血管;胸膜下毛细血管网中可见板块状、筛网状和网络状血管网。低倍镜下,在肺脏截面可以见到由微血管网构成了肺泡、肺泡囊、肺泡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及终末细支气管等结构的轮廓。肺实质内的微静脉可按照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后微静脉、集合微静脉和微静脉的顺序汇合。胸膜面浅层的微血管铸型表面光滑,胸膜下微动脉或微静脉以及肺实质内微静脉的表面可以见到呈环形或斜形的平滑肌细胞的压迹,微动脉和微静脉的表面可见圆形内皮细胞核的压痕。成年牦牛肺胸膜面也出现两层微血管网。从肺实质内穿出的微血管可发出分支至胸膜面浅层、小叶间隔和胸膜下微血管网中;胸膜下微动脉也可分为微动脉、终末微动脉、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四级;胸膜下毛细血管网多数呈网络状,也可见到呈“小孔状”的结构和筛网状的血管网;小叶间隔的微血管与胸膜面浅层的微血管之间可以相互移行。低倍镜下肺实质内的微血管网呈现大小不等的蜂窝状,肺实质内微静脉与肺泡毛细血管之间联系紧密;在局部区域,肺泡毛细血管网可呈现板块状或筛网状。胸膜面浅层的微血管铸型表面比较光滑,胸膜下微动脉和终末微动脉表面可以看到沿血管长轴排列的呈圆形的内皮细胞核的压痕,以及规律分布的环状缩窄。在肺实质内微静脉的表面也可以见到许多呈圆形的凹陷。在成年黄牛肺胸膜面也分布有深、浅两层微血管网。胸膜下微动脉及其分支较短,胸膜下毛细血管网呈现稀疏的网络状,偶尔可见由微血管形成的“小孔状”结构。胸膜面浅层的微血管与胸膜下微血管之间形成毛细血管水平或毛细血管前水平的吻合;低倍镜下肺实质内微血管网也呈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蜂窝状结构;高倍镜下肺泡毛细血管与微静脉之间联系紧密;在肺泡隔内毛细血管网成单层分布;肺实质内管径较大的微血管表面可以见到纵行的嵴状结构和密集的内皮细胞核的压痕,以及明显的环形缩窄;胸膜下微静脉和毛细血管表面可见圆形内皮细胞核的压痕。经过分析和比较发现:180日龄牦牛、成年牦牛和成年黄牛肺微血管的构筑特征存在许多相似之处。胸膜面浅层的微血管网稀疏,深层的胸膜下微血管网致密;胸膜面浅层的微血管与小叶间隔的微血管之间相互移行,与胸膜下微血管之间形成吻合连接;根据胸膜下微动脉连续分支的顺序,常可将其分为微动脉、终末微动脉、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四级;胸膜下毛细血管网主要以网络状的形式存在,但在铸型上均可见数量不等的“小孔状”结构;低倍镜下肺实质内微血管网呈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蜂窝状结构,可以见到由微血管网构成了肺泡、肺泡囊、肺泡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及终末细支气管等结构的轮廓。肺胸膜面浅层微血管的铸型表面光滑,胸膜下和肺实质内微动脉和微静脉的铸型表面可见平滑肌细胞形成的缩窄,以及圆形内皮细胞核的压痕。但在增龄过程中,牦牛肺微血管网的密度逐渐变小,微血管的管径逐渐增大;将180日龄牦牛、成年牦牛与1日龄牦牛肺微血管的特征进行比较后发现,在180日龄牦牛肺泡毛细血管网中可以见到一些呈板块状的血管网,而成年牦牛的肺泡毛细血管网主要呈现网络状。此外,成年牦牛和成年黄牛肺微血管构筑特征间存在的差异更为显著。成年牦牛肺胸膜面浅层的微血管网、胸膜下微血管网以及肺实质内的微血管网比成年黄牛致密;成年牦牛肺微血管的管径范围比黄牛的大;成年牦牛肺胸膜下微动脉及其分支的走行路径比成年黄牛的长;而成年黄牛肺胸膜面浅层的微血管与胸膜下微血管之间的吻合比成年牦牛更为常见。总之,牦牛的肺微血管网比黄牛的致密得多,分布的范围也更为广泛,肺微血管网的密度还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变小。可以看出,密集的毛细血管网分布是牦牛肺微血管网构筑上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状况可能是牦牛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性结构之一。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血管发生与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 1 血管发生与血管生成的基本概念
  • 1.1 血管发生
  • 1.2 血管生成
  • 1.2.1 芽生及非芽生
  • 1.2.2 重塑
  • 2 血管发生与血管生成过程中的调节因子
  • 2.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及其受体
  • 2.1.1 VEGF 的发现及命名
  • 2.1.2 VEGF 家族成员及其受体
  • 2.1.3 VEGF 及其受体在胚胎发育期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 2.1.4 VEGF 的表达与调节
  • 2.1.5 VEGF 与疾病及生理状态下血管生成的关系
  • 2.2 促血管生成素
  • 2.3 EPHRIN-B2 及其受体EPHB4
  • 2.4 TIE 家族及其配体
  • 2.5 一氧化氮
  • 2.6 血小板活化因子
  • 2.7 酸性富含胱氨酸分泌型蛋白
  • 3 胚胎期血管发育经历的时期
  • 3.1 不成熟血管的发育
  • 3.2 不成熟血管的稳定
  • 3.3 血管的分支形成、重塑和修剪
  • 3.4 血管的特异性分化
  • 4. 成年期的生理性和病理性血管形成
  • 5 器官内微血管的发育
  • 5.1 脑内微血管的发育
  • 5.1.1 脑内微血管的早期发生
  • 5.1.2 脑内微血管从个体出生后至微血管发育成熟的变化
  • 5.2 肺内微血管的发育
  • 5.2.1 肺血管发育中的血管发生与血管生长
  • 5.2.2 肺泡隔毛细血管网的形成
  • 5.3 视网膜内微血管的发育
  • 6 血管生成与疾病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人和哺乳动物器官内微血管构筑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 1 微血管构筑的方法学研究
  • 1.1 微血管灌注法
  • 1.1.1 微血管墨汁灌注法
  • 1.1.2 微血管塑料铸型法
  • 1.1.3 微血管共聚体铸型法
  • 1.1.4 微血管铸型离子镀膜技术
  • 1.1.5 微血管铸型扫描电镜技术
  • 1.2 造影法
  • 1.3 染色法
  • 2 器官内微血管构筑的研究进展
  • 1.1 眼部微血管构筑
  • 1.2 心脏微血管构筑
  • 1.3 肺脏微血管构筑的特征
  • 1.3.1 肺脏胸膜表面血管的分支与分布情况
  • 1.3.2 肺脏胸膜下微血管的构筑
  • 1.3.3 肺泡毛细血管网的构筑特点
  • 1.3 肝脏微血管的构筑特点
  • 1.4 神经系统微血管构筑
  • 1.5 器官内微血管构筑在临床上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不同年龄段牦牛与成年黄牛肺微血管构筑特征的研究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灌注材料的制备
  • 1.2.2 制作铸型标本
  • 1.2.3 扫描电镜观察和摄片
  • 1.3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
  • 2 结果
  • 2.1 180 日龄牦牛肺微血管的构筑特征
  • 2.1.1 180 日龄牦牛肺胸膜表面微血管的构筑情况
  • 2.1.2 180 日龄牦牛肺胸膜面浅层微血管的构筑特征
  • 2.1.3 180 日龄牦牛肺胸膜下微血管网的构筑特征
  • 2.1.4 180 日龄牦牛肺小叶间隔微血管网的构筑
  • 2.1.5 180 日龄牦牛肺泡毛细血管网的构筑特征
  • 2.1.6 180 日龄牦牛肺实质中微静脉的分布
  • 2.1.7 180 日龄牦牛肺实质内微血管铸型表面的构筑特征
  • 2.2 成年牦牛肺微血管的构筑特征
  • 2.2.1 成年牦牛肺胸膜面浅层微血管的构筑
  • 2.2.2 成年牦牛肺胸膜下微血管的构筑特征
  • 2.2.3 成年牦牛肺小叶间隔微血管网的构筑特征
  • 2.2.4 成年牦牛肺实质内微血管的走行方式
  • 2.2.5 成年牦牛肺泡毛细血管网的构筑特征
  • 2.2.6 成年牦牛肺实质内微血管铸型表面的构筑特征
  • 2.3 成年黄牛肺微血管的构筑特征
  • 2.3.1 成年黄牛肺胸膜表面微血管的构筑情况
  • 2.3.2 成年黄牛肺胸膜面浅层的微血管网
  • 2.3.3 成年黄牛肺胸膜下微血管网的构筑特征
  • 2.3.4 成年黄牛肺胸膜面浅层微血管与胸膜下微血管之间形成吻合
  • 2.3.5 成年黄牛肺实质内微血管的分支分布
  • 2.3.6 成年黄牛肺泡毛细血管网的构筑
  • 2.3.7 成年黄牛肺实质内微血管铸型表面的构筑特征
  • 2.4 不同年龄段牦牛和成年黄牛肺微血管构筑特征的比较
  • 2.4.1 胸膜面浅层微血管的构筑特征
  • 2.4.2 胸膜下微血管网的构筑特征
  • 2.4.3 胸膜面微血管铸型表面的构筑特征
  • 2.4.4 小叶间隔微血管的构筑
  • 2.4.5 肺实质内微血管网的构筑特征
  • 3 讨论
  • 3.1 肺胸膜下微血管的构筑特征
  • 3.1.1 胸膜下微血管的分支与分布
  • 3.1.2 胸膜下毛细血管网的构筑特征
  • 3.2 肺实质微血管网的构筑特征
  • 3.2.1 肺泡毛细血管网的构筑特征
  • 3.2.2 肺微静脉的构筑特征
  • 3.3 肺间质微血管的构筑特征
  • 3.3.1 胸膜面浅层的微血管的分布
  • 3.3.2 小叶间隔内微血管的分布
  • 3.3.3 肺间质微血管网中出现的环状结构
  • 3.3.4 肺间质微血管与实质微血管之间的关系
  • 3.4 微血管的组织结构与铸型上构筑特征的相关性
  • 3.4.1 微动脉和毛细血管的组织学及其铸型表面的特征
  • 3.4.2 微静脉的组织学及其铸型表面的特征
  • 3.5 牦牛肺微血管构筑特征的增龄性变化
  • 3.5.1 胸膜面浅层微血管网的增龄性变化
  • 3.5.2 肺胸膜下微血管网的增龄性变化
  • 3.5.3 肺实质内微血管网的增龄性变化
  • 3.6 肺泡毛细血管网分布区域对其构筑的影响
  • 3.7 牦牛对高原低氧适应性机制的研究
  • 3.7.1 肺血管适应性的研究
  • 3.7.2 牦牛肺脏组织学的适应性结构特征
  • 3.7.3 牦牛生理生化指标的增龄性变化及海拔高度的影响
  • 4 结论
  • 缩略语
  • 图版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胫骨横向骨搬移微血管网重建技术在糖尿病足溃疡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0(09)
    • [2].基于微流体装置的微血管网内红细胞流动和分布特性的研究[J]. 力学学报 2014(01)
    • [3].应用血管铸型法探讨犬牙周膜微血管网的缓冲作用[J]. 上海口腔医学 2008(02)
    • [4].血浆外泌体上调bFGF促体外微血管网形成的研究[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7(12)
    • [5].胫骨横向骨搬移微血管网再生技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 临床医药实践 2018(05)
    • [6].利用猪颅底血管网建立用于介入治疗的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模型实验研究[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 [7].双侧颈和椎动脉奇网伴颅内多发性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03)
    • [8].一种制造血管的好办法[J]. 科技潮 2013(01)
    • [9].建立家猪脑动静脉畸形模型的方法与体会[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8(05)
    • [10].Angiostatin抑制转移性肿瘤血管生成的数值模拟[J]. 计算物理 2010(02)
    • [11].家猪脑动静脉畸形的模型建立及其研究[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08(08)
    • [12].喝小分子水改善微循环[J].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09(08)
    • [13].绵羊肺泡毛细血管的扫描电镜观察[J]. 中国兽医科学 2012(04)
    • [1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成骨细胞群成骨作用的影响[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1(03)
    • [15].胫骨横向骨搬移微血管网再生技术联合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溃疡106例分析[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0(03)
    • [16].脑动静脉畸形动物模型的初步建立[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11)
    • [17].绵羊肺胸膜下微血管的扫描电镜观察[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 [18].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 2011(11)
    • [19].基于大鼠背部视窗显微观测的微血管网的三维重建[J]. 力学学报 2012(06)
    • [20].耳廓微血管网和血流分布特点[J]. 微循环学杂志 2014(03)
    • [21].后Ilizarov时代的微循环重建术[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3(15)
    • [2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内皮细胞平面共培养促进微血管网形成的初步研究[J].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6(05)

    标签:;  ;  ;  ;  ;  

    不同年龄段牦牛与成年黄牛肺微血管构筑特征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