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多肽与Cu~(2+)结合性质的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多肽与Cu~(2+)结合性质的研究

论文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它主要有两个病理特征:主要成分为tau蛋白的神经纤维缠结和Aβ多肽的老年斑。据报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的沉积物中富含铜离子。因此,铜离子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形成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论文利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圆二色谱(CD)、核磁共振(NMR)、荧光光谱以及MALDI-TOF MS和ESI-MS等技术对tau肽和Aβ多肽与铜离子的结合性质进行了研究,比较全面地阐述了tau肽与铜离子的结合性质,并由此推测铜离子与tau蛋白的结合可能在阿尔茨海默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外,本论文为解决铜离子和Aβ结合性质的一些争议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实验依据。通过对tau肽R2(VQSKCGSKDNIKHVPGGG)和R3(VTSKCGSLGNIHHKPGGG)与铜离子结合性质的研究,发现R2和R3与铜离子的结合具有高度的pH值依赖性。另外,R2和R3的铜离子结合位点也得以确定,这四个结合位点和铜离子进行配位后形成了一个以铜离子为中心的平面四边形结构。更重要的是,研究结果表明,铜离子对R2和R3的构象影响很大,α螺旋结构的含量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在1摩尔当量的铜离子存在下,R3中的α螺旋结构被破坏,β折叠结构在R3中形成。由于α螺旋和β折叠构象在tau蛋白形成双螺旋纤维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我们认为铜离子可能诱导tau聚集和沉积形成神经纤维缠结,从而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通过对Aβ(1-16)(DAEFRHDSGYEVHHQK)与铜离子结合性质的研究,为解决Aβ与铜离子结合性质的一些争议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实验依据:首先,利用甘氨酸、组氨酸和Aβ(1-16)竞争铜离子实验,确定了Aβ(1-16)对铜离子的亲和性大约为107M-1。其次,Aβ(1-16)通过His6、His13、His14咪唑环上的εN原子与Tyr10芳香环中的OH基团与铜离子进行配位,并形成了以铜离子为中心的平面四边形结构。最后,Aβ(1-16)只能与一个铜离子结合,即Aβ(1-16)通过单核模式与铜离子进行结合。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
  • 1.2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特征
  • 1.3 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铜离子
  • 1.4 阿尔茨海默病中的铜离子和其它金属离子
  • 1.5 研究蛋白(多肽)和Cu2+结合性质的几种实验技术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方法
  • 2.1 试剂和仪器
  • 2.2 多肽的合成和分离
  • 2.3 样品的制备和实验条件
  • 2+结合性质的研究'>第3章 Tau 肽R2 与Cu2+结合性质的研究
  • 3.1 Tau 肽序列的选择
  • 2+的结合'>3.2 R2 与Cu2+的结合
  • 2+结合的影响'>3.3 pH 值对R2 与Cu2+结合的影响
  • 2+结合的化学计量比'>3.4 R2 与Cu2+结合的化学计量比
  • 2+结合位点'>3.5 R2 的Cu2+结合位点
  • 2+对R2 二级结构的影响'>3.6 Cu2+对R2 二级结构的影响
  • 2+可能的结合模型'>3.7 R2 与Cu2+可能的结合模型
  • 3.8 本章小结
  • 2+结合性质的研究'>第4 章 Tau 肽R3 与Cu2+结合性质的研究
  • 4.1 Tau 肽序列的选择
  • 4.2 MALDI-TOF MS 研究
  • 2+结合的影响'>4.3 pH 值对R3 与Cu2+结合的影响
  • 2+结合的化学计量比'>4.4 R3 与Cu2+结合的化学计量比
  • 2+结合位点'>4.5 R3 的Cu2+结合位点
  • 2+对R3 构象的影响'>4.6 Cu2+对R3 构象的影响
  • 2+可能的结合模型'>4.7 R3 与Cu2+可能的结合模型
  • 4.8 本章小结
  • 第5 章 Aβ(1-16)与Cu结合性质的研究
  • 5.1 Aβ多肽序列的选择
  • 5.2 ESI-MS 研究
  • 2+结合的影响'>5.3 pH 值对Aβ(1-16)与Cu2+结合的影响
  • 2+结合的化学计量比'>5.4 Aβ(1-16)与Cu2+结合的化学计量比
  • 2+的亲和性'>5.5 Aβ(1-16)对Cu2+的亲和性
  • 2+结合位点'>5.6 Aβ(1-16)的Cu2+结合位点
  • 2+对Aβ(1-16)二级结构的影响'>5.7 Cu2+对Aβ(1-16)二级结构的影响
  • 2+的结合模式'>5.8 Aβ(1-16)与Cu2+的结合模式
  • 5.9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冷喷涂Cu基复合材料传热加速行为模拟[J]. 中国设备工程 2019(23)
    • [2].不同水体硬度条件下Cu~(2+)对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的毒性[J]. 环境工程 2019(12)
    • [3].磁性固相萃取-原子吸收法测定葛仙米中的Cu~(2+)[J]. 生物化工 2020(01)
    • [4].牛粪中溶解性有机质对周丛生物吸附Cu(Ⅱ)特性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03)
    • [5].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对Cu~(2+)的毒性响应差异[J]. 环境科学研究 2020(03)
    • [6].重金属Cu~(2+)胁迫对绿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8)
    • [7].基于自噬途径探讨当归饮子缓解CU模型小鼠过敏反应的效应机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12)
    • [8].高灵敏度二维光子晶体水凝胶Cu~(2+)传感器[J]. 高分子学报 2020(07)
    • [9].基于OLED的Cu(Ⅰ)配合物的结构和荧光性能研究[J]. 山东化工 2020(17)
    • [10].狐尾藻基生物炭对水中草甘膦和Cu~(2+)的吸附性能研究[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0(05)
    • [11].加味当归饮治疗慢性荨麻疹(CU)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指标、生活质量的影响[J]. 内蒙古中医药 2019(10)
    • [12].Cu~(2+)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主要参数的影响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6(12)
    • [13].改性花生壳吸附废水中Cu~(2+)的研究[J].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16(04)
    • [14].低分子量有机酸对茶园土壤团聚体吸附Cu~(2+)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02)
    • [15].改良剂对土壤中Cu形态变化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02)
    • [16].改性污泥腐殖酸的表征及其对Cu~(2+)的吸附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3)
    • [17].类锂Cu~(26+)离子1s~2np态能量值与量子数亏损规律的研究[J].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18].黑土对Cu~(2+)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19].腐植酸对氧化锌吸附Cu(Ⅱ)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8)
    • [20].基于组氨酸与Cu(Ⅱ)配位作用的凝胶光子晶体传感器研究[J]. 化学工业与工程 2017(05)
    • [21].一种新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Cu~(2+)的选择性识别[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09)
    • [22].板式换热器内Cu-水纳米流体流动和传热特性数值模拟[J]. 热能动力工程 2015(05)
    • [23].鱿鱼墨黑色素络合Cu~(2+)的活性研究[J]. 安徽化工 2016(03)
    • [24].新型粉煤灰陶粒对水中Cu(Ⅱ)的去除特性及吸附等温模拟[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21)
    • [25].丁香蓼对Cu富集效应的研究[J]. 环境科技 2014(06)
    • [26].Cu~(2+)对铜锈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报 2015(02)
    • [27].Cu(Ⅱ)-桑色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荧光体系测定微量Cu(Ⅱ)的研究[J]. 分析科学学报 2015(02)
    • [28].316L-Cu抗菌不锈钢种植体中Cu离子的抗菌活性[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25)
    • [29].Cu(Ⅱ)和温度对丁吡吗啉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5(07)
    • [30].Cu与稀HNO_3反应及NO性质的实验改进[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7(04)

    标签:;  ;  ;  ;  ;  

    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多肽与Cu~(2+)结合性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