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新中国成立十七年,平凉市党和人民政府在艰苦的条件下,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注重保护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力,积极促进教育公平,除旧布新,建立了初具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师资水平逐步提高,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能力显著增强,为平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出现过挫折,使平凉的教育在曲折中前进。本文以大量资料为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十七年平凉市基础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总结了其在西北贫困地区发展教育的地方特色,并对其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历史评价,得出了几点启示。平凉市基础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有其社会文化背景。主要包括平凉市的自然概况和历史沿革;解放前平凉教育的发展状况;陇东革命老区教育开展所提供的历史经验;解放后,平凉人民随着政治、经济上的翻身,要求文化上也要翻身。新中国成立十七年,平凉市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演变经历了三个时期:(1)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反右运动前的大发展时期(1949.10——1957.6),以稳健为主要特征;(2)1957年反右扩大化到1960年左右困难阶段的挫折时期(1957.7——1960),以攀高、求大为主要特征;(3)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文革”前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61——1966.5),以整顿为主要特征。新中国成立十七年,平凉市在发展基础教育的历程中,进行了多种尝试与努力,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体现了在西北贫困地区发展教育的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1)自力更生,艰苦创业;(2)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重视教师队伍建设;(3)坚持两条腿走路,大力兴办耕读小学;(4)充分发挥民办教师的重要作用;(5)创新教学形式,采取复式教学;(6)重视利用基础教育资源,推进工农业余教育发展。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十七年平凉市基础教育发展的意义与局限,得出几点启示,以期为我们今天在西北贫困地区发展教育,又通过教育解决西北的贫困问题,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