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广场的对话——行为心理与城市广场公共空间的设计和使用

人与广场的对话——行为心理与城市广场公共空间的设计和使用

论文题目: 人与广场的对话——行为心理与城市广场公共空间的设计和使用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作者: 陈苹

导师: 王晓俊

关键词: 城市广场,公共空间,环境,行为心理,模式语言

文献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广场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外部公共空间之一,它绝不仅仅是一块人工铺装场地,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和城市的客厅,满足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多的交流需要,满足了现代城市公共活动场所的需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对一个城市最直接最经常的感受即来自于广场。它的质量直接体现了城市设计的水准并影响着居民的体验和生活。广场是为人服务的,人是广场行为的主体,人的活动更使广场空间具有了生命,充满了活力,是城市灵魂的体现。只有充满人文关怀、符合人的行为特征,具有环境意识的广场才是人性化的广场。 本文基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将环境——行为心理学与城市广场公共空间设计两者相结合,从人的使用角度出发,始终围绕“设计必须为人”这一基本原则,系统地研究了广场这一类公共空间做为城市开放空间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中的共性,并初步提出了关于城市广场公共空间设计的“模式语言”。文章最后对个例——南京汉中门广场的分析后提出部分改进建议,以期望研究理论在实践应用中得以实现。 全文分为两大部分:文献综述和正文部分。 文献综述部分主要介绍环境——行为心理学、城市广场、公共空间等相关基础概念和内容;相关学科的发展概况及研究成果。 正文部分又分为5 个章节: 1、引言 2、城市广场及其公共空间的构成:主要阐述城市广场国内外发展历史及现状;城市广场公共空间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广场公共空间属性的认识问题。 3、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下的行为心理研究:首先介绍了环境——行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分析城市外部空间活动的方法,并进一步将其应用到对于现有城市广场公共空间的分析及评估上来;其次总结了人们在外部空间中的行为类型及个体和群体行为规律。 4、模式语言——广场设计的共性:经过以上几章节的分析研究,最终目的是将环境——行为心理学的一些相关理论应用于未来的广场公共空间设计中去,所以在这一章节,尝试性的从不同尺度、不同角度的各个方面全面归纳了一些广场公共空间设计的模式语言,即设计共性。 5、观察研究实例分析——南京市广场:选取了南京市不同时期的几大有代表性的广场为实例,在近一年的时间中,进行了多次的实地观察、拍摄和记录,对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尝试性地从广场空间形式、行为及使用的微观角度,提出设计上的得失。其中以南京汉中门广场为重点分析的实例。 本文为行为心理和园林设计结合开辟了道路,为未来更广泛的研究做出了基础性的准备。

论文目录: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前言

1、相关概念

1.1 环境、心理(学)、行为

1.1.1 环境

1.1.2 心理(学)

1.1.3 行为

1.2 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

1.2.1 环境心理学

1.2.2 环境行为学

1.3 有关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广场

1.3.1 城市公共空间

1.3.2 城市广场

1.4 几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

1.4.1 格式塔心理学

1.4.2 心理场

1.4.3 马斯洛需要理论

1.4.4 无意识

2、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研究

2.1 发展简史已经创造的成绩和研究深度

2.2 环境——心理行为研究的维度

2.2.1 环境场所

2.2.2 使用者群体

2.2.3 社会行为现象

3、课题来源及选题意义——环境——行为心理学和园林设计(广场公共空间设计及使用)的结合

3.1 国外研究概况及发展动态

3.1.1 美国和欧洲的早期研究

3.1.2 日本的早期研究

3.1.3 近年的外部空间研究

3.2 我国的相关研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3.2.1 我国的相关研究

3.2.2 目前存在的问题

3.3 对行为心理与城市广场空间设计和使用结合研究的意义

4、对本课题的研究展望

第二部分:正文

1、引言

2、城市广场及其公共空间的构成

2.1 城市广场空间发展的历史经验

2.1.1 外国古代广场

2.1.2 外国近代广场

2.1.3 外国现代广场

2.1.4 中国城市广场历史演进

2.1.5 小结

2.2 认识城市广场公共空间的属性

2.2.1 安全性

2.2.2 公共性和私密性

2.2.3 可达性——交通

2.2.4 可意象性(可识别性、易识别性)

3、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下的行为心理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1.2 分析城市外部空间活动的通常方法——五 W 法

3.1.3 行为观察

3.2 人在广场中的活动类型及其对空间的要求

3.2.1 活动方式

3.2.2 活动内容及类型

3.3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主要在公共空间中)

3.3.1 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与人际距离

3.3.2 私密性(Privacy)

3.3.3 领域性(Territoriality)

3.3.4 个人行为与文化准则

3.4 行为心理预测

3.4.1 影响行为的主要环境因素

3.4.2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3.4.3 广场中群体行为的几项基本规律

3.4.4 广场上不受欢迎的行为

3.5 行为心理控制

3.6 公共空间使用评估

4、模式语言——广场设计的共性

4.1 可意象性

4.1.1 提高“标志或中心”的可意象性

4.1.2 提高“围合物与边界”的可意象性

4.1.3 提高“广场域面”的可意象性

4.1.4 提高“线性要素”的可意象性

4.1.5 提高“小品与细部符号”的可意象性

4.1.6 “特殊景观”独特的可意象性

4.2 选址及面积

4.2.1 位置

4.2.2 服务半径

4.2.3 容量

4.3 空间的围合与组织

4.3.1 空间形态

4.3.2 空间的围合

4.3.3 空间尺度

4.3.4 空间的组织

4.3.5 边缘空间和过渡

4.3.6 亚空间

4.3.7 高差与台阶、坡道

4.3.8 地面铺装

4.4 设施、使用与活动

4.4.1 安全性

4.4.2 交通

4.4.3 无障碍设施

4.4.4 驻足停留空间

4.4.5 休息设施(坐空间)

4.4.6 饮水、食物与零售点

4.4.7 信息与标志

4.4.8 视觉复杂性

4.4.9 活动节目

4.4.10 维护和便利设施

4.4.11 针对破坏行为

4.5 绿化与植物

4.6 微气候

4.7 地形变化

4.8 小型实体要素

4.8.1 雕塑与小品

4.8.2 水体

4.9 夜景照明

5、观察研究实例分析——南京市广场

5.1 南京几大广场概述及空间行为心理方面设计得失分析

5.1.1 乐富来广场

5.1.2 鼓楼市民广场

5.1.3 汉中门市民广场

5.1.4 新街口正洪街商业步行街

5.1.5 山西路市民广场

5.1.6 北极阁市民广场

5.2 个例研究——南京市汉中门广场

5.2.1 周边环境分析

5.2.2 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5.2.3 人的行为活动分析

5.2.4 未来发展与改进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图表目录

发布时间: 2005-12-30

参考文献

  • [1].城市滨河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 曹国媛.重庆大学2004
  • [2].社区营造视野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 王鹏.重庆大学2016
  • [3].结合自然要素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设计[D]. 左娟娟.北京建筑大学2013
  • [4].会展建筑复合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 刘芳.沈阳建筑大学2016
  • [5].新媒介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应用研究[D]. 孙翠翠.吉林建筑大学2017
  • [6].高层公租房内部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 苟国彬.昆明理工大学2016
  • [7].闽南地区养老设施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 王墨林.华侨大学2012
  • [8].行为意识水平与街块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 董欣.天津大学2008
  • [9].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人的行为研究[D]. 郑淼.南京农业大学2005
  • [10].保定军校广场公共空间设计的言说方式[D]. 邸海彦.河北大学2012

相关论文

  • [1].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特性解析[D]. 段俊原.南京林业大学2007
  • [2].城市广场空间的聚散性现象研究[D]. 梁开来.重庆大学2006
  • [3].中国当代城市广场设计—反思与再研究[D]. 张蕾.北京林业大学2006
  • [4].城市广场地域性设计研究[D]. 黄明顺.重庆大学2006
  • [5].现代城市广场的人性化因素及规划设计理论[D]. 陈振华.天津大学2006
  • [6].对大连城市广场人性化的反思[D]. 傅兆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 [7].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研究[D]. 欧阳勇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 [8].浅谈以人为本的城市广场设计[D]. 赵红梅.武汉大学2005
  • [9].城市广场空间环境的意义之研究[D]. 孙亮.华中科技大学2005
  • [10].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原则研究[D]. 孙薇薇.华中科技大学2005

标签:;  ;  ;  ;  ;  

人与广场的对话——行为心理与城市广场公共空间的设计和使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