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Bryan颈全人工椎间盘置换作为一种新的方式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目前正处于上升势头而且获得了初步的治疗效果。然而,与前路融合的临床比较必须严密仔细.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早期的前瞻性的在下颈椎一个或两个退变水平上观察比较前路融合与Bryan全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入选标准:我院于2004年10月~2006年9月对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前路融合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研究,对于观察的研究患者应严格符合以下标准:(1)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显示脊髓或神经根性疼痛来源于单个或两个病变节段,(2)MRI,CT及X线显示退变节段主要表现为椎间盘退变不伴有明显的节段不稳,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骨化及后柱关节的退变,(3)感染,损伤,肿瘤,较大的骨赘及一般的外科手术禁忌均排除在外,对于每一位入选的患者,在术前对其病情和两种治疗方法进行详细的解释,依据患者的选择续贯的分为两组: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组和前路融合术组。2人口统计学状况:我院两组病人共48例患者进行23个月的临床随访对比研究:2.1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组患者21例(22个置换节段):男12例,女9例;年龄34~52岁,平均为42.5岁;神经根型5例,脊髓型7例,混合型9例。3例C4-C5水平置换,14例C5-C6水平置换(其中1例C2-C3有先天性融合),5例C6-C7水平置换。2.2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组患者27例(32个融合节段):男16例,女11例;年龄33~50岁,平均为43岁;神经根型9例,脊髓型11例,混合型7例。5例C4-C5水平融合,18例C5-C6水平融合,9例C6-C7水平融合。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为6个月~36个月。48例术前的MRI显示主要是由于退变的椎间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所致。术前的X线片所示退变节段没有明显的高度丢失,生理前凸正常存在。3手术要点:对于前路融合术组,目标节段的退变的椎间盘和小的骨赘必须被彻底地清除,而且同时后纵韧带应当“十”字形切开减压。选择合适的髂骨块植入以利于前凸的恢复,前路前凸弧度钢板的选用也是必要的。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组植入的Bryan颈人工椎间盘型号术前通过CT准确测量而定。脊髓及神经根的减压和假体的植入应当严格的按照操作说明。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在保证退变节段得到充分减压的前提下终板前后方的小的骨赘不应当过度的切除。在假体植入前目标间隙应当用0.9%的生理盐水充分地冲洗。4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23个月)摄颈椎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颈人工椎间盘植入组的假体稳定性和植入节段及上下临近节段的活动度;观察植骨融合组融合节段的融合情况及其上下临近节段的活动度。两组所有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进行JOA(Japanese Orthopedic Institute)评分观察临床症状变化情况。21例假体植入患者分别在术后进行置换间隙MRI或CT扫描,观察是假体周围是否存在早期异位骨化现象及脊髓是否压迫。5统计处理:数据测量并记录后计算出均值和标准差。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术后3、6、12、23个月的JOA评分以及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置换或融合节段的上下临近节段关节活动度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进行横向组间比较,而后用多样本均数比较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纵向组内比较。置换术组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置换节段关节活动度进行多样本均数比较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纵向比较。所有统计全部在SAS6.12统计软件下完成,检验水准定为α=0.05。结果:1临床结果:没有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段同时期的JOA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别。每组组内术后各时间段的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术后各时间段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术后自觉颈椎活动受限9例,1例术后12月临近节段退变而再次手术2影像学结果: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组患者的置换节段关节活动度术后、末次随访较术前均减小(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之间无明显差别。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患者融合节段的上下临近节段关节活动度术后、末次随访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术后与末次随访之间无显著差别。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组患者置换节段的上下临近节段关节活动度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之间无显著差别。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组术后3、6、12、23个月颈椎X线片示未发现假体偏移或下沉,CT或MRI扫描显示:假体上、下金属壳位于临近下、上终板骨的中央,未见假体周围的异位骨化现象;植骨融合组术后3个月以后患者复查X线片均示:植骨块与上下节段临近节段椎体分界线模糊以示融合,MRI扫描显示:术后12个月出现1例临近节段退变压迫脊髓。结论: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既能良好地达到前路减压目的又能保持颈椎病变节段的部分活动度和稳定性,且未显著增加上下临近节段活动度,同时,在术后短期缓解临床症状方面得了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相比没有明显差别,为临床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又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颈人工椎间盘置换与颈椎病外科治疗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国人颈椎椎间盘解剖参数与常用人工椎间盘尺寸的比较[J]. 脊柱外科杂志 2019(06)
    • [2].人工椎间盘矢状面覆盖比对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椎旁骨化的影响[J]. 脊柱外科杂志 2019(02)
    • [3].三维有限元法人工椎间盘力学分析[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11)
    • [4].人工椎间盘机械性能评估研究现状与进展[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18(03)
    • [5].有限元分析在腰椎人工椎间盘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5(04)
    • [6].颈椎人工椎间盘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J].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08(02)
    • [7].人工椎间盘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 中国骨伤 2010(10)
    • [8].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8(07)
    • [9].美国FDA新批准医疗器械选介[J]. 中国医疗设备 2015(08)
    • [10].人工椎间盘及髓核假体的生物力学[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22)
    • [11].人工椎间盘的不同材料数值力学分析与设计优化[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9(07)
    • [12].人工椎间盘关节材料表面耐磨改性研究进展[J]. 功能材料 2013(05)
    • [13].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疗效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 2011(06)
    • [14].人工椎间盘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2(14)
    • [15].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疗效评价[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09)
    • [16].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下颈椎活动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英文)[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48)
    • [17].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研究应用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34)
    • [18].人工椎间盘置换在颈椎病的应用进展[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6(14)
    • [19].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观察[J]. 北京医学 2010(10)
    • [20].基于有限元方法的不同球-窝设计参数的人工颈椎间盘生物力学分析[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14(06)
    • [21].人工椎间盘颈椎前路置换术的康复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 2009(14)
    • [22].《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学》已出版[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9(02)
    • [23].腰椎非融合及功能重建技术的最新进展[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03)
    • [24].中国人腰椎间盘结构与人工椎间盘置换相关的参数测量[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48)
    • [25].欧洲颈椎病研究及治疗现状2007欧洲颈椎病年会简介[J]. 中国伤残医学 2008(06)
    • [26].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C_(3-4)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研究[J]. 颈腰痛杂志 2016(01)
    • [27].人工椎间盘的研制及其有限元模型的应力分析[J]. 天津理工大学学报 2013(05)
    • [28].颈椎人工椎间盘临床应用81例[J].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11(04)
    • [29].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腰椎小关节应力分布变化分析[J]. 山东医药 2009(47)
    • [30].脊柱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研究进展[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4(03)

    标签:;  ;  ;  ;  ;  

    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